经筵

历史知识

经筵怎么写好看

经筵怎么写好看

儒臣向皇帝讲授经史之制度。汉成帝时,曾召郑宽中禹朝夕至金华殿,讲说《尚书》、《论语》。北魏孝武帝复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命儒臣讲《经》、《礼记》、《大戴礼》。至宋代始成定制。宋太宗曾以著作佐郎吕文仲为侍读。真宗时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仁宗时又设崇政殿说书。皆掌讲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自二月至端午日、八月至长至日,逢单日入侍迩英阁,轮流讲读。英宗命司马光编集历代君臣事迹,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每开经筵,常令进读。元丰改制,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但以侍从以上兼侍读、侍讲。南宋时,侍读、侍讲多以台谏官兼任。元天历二年(1329),置奎章阁学士院,设大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等官。掌进读经史,考历代帝王之治。顺帝时废。明初令文学侍从之士进讲经史,无定日、定所。正统元年(1436)定制,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开经筵于文华殿,寒暑暂免。其仪式极为隆重,勋臣一人知经筵,内阁大学士或知、或同知六部尚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侍班,由翰林院、春坊之官及国子监祭酒进讲。明中叶以后,皇帝常借故不到,遂形同虚设。清代设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讲官,满、汉各二人。掌进读讲章,敷训典。

词语分解

  • 经筵的解释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 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 泰定
  • 经的字典解释经 (經) jīng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经纱
  • 筵的字典解释筵 yán 竹席:筵席

历史知识推荐:论衡

书名。东汉王充著。三十卷,八十五篇,缺佚招致一篇。自纪:“论衡者,论之平也。”意谓无偏见的平正之论,故名。以批判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为主要内容。其中问孔、刺孟、非韩等篇评论先秦至两汉以来各学派著述;书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经筵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历史知识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