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

作者: 李复朝代: 宋代

感春原文

三月无余旬,此日足可惜。
桃李不自由,相期偶相失。
黄黄芜菁花,青青陵陂麦。
林间晚蝶飞,翩翩竟何益。
前晨游百花,夭艳斗颜色。
柳枝弱而细,闲垂亦自得。
今日偶再来,群枝空寂寂。

诗词问答

问:感春的作者是谁?答:李复
问:感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复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三月

(1)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2)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3) 三个月

无余

没有剩下的

一览无余

可惜

怜惜;爱惜

他不愿吃那些零七八碎的东西,可惜那些钱。——老舍《骆驼祥子》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自由

(1) 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

汝岂得自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自由的国家和民族

认为过独身生活要比结婚的人生活自由得多

(2) 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

*

信仰自由

出版自由

(3) 哲学上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

相期

期待;相约。 唐 李白 《赠郭季鹰》诗:“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宋 王安石 《送孙立之赴广西》诗:“相期鼻目倾肝胆,谁伴溪山避网罗。” 清 侯方域 《太平仁义之效论》:“人臣之进説於其君者,有以王者之治相期者矣,有以霸者之治相期者矣。”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登郁孤台》诗注:“ 赣江 一带绿化颇佳,相期十年,可以战胜洪水。”

黄芜

枯草。 宋 陈与义 《连雨书事》诗之四:“白菊生新紫,黄芜失旧青。”

青青

(1) 茂盛的样子

青青园中葵。——《乐府诗集·长歌行》

郁郁青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尽荠麦青青。——宋· 姜夔《扬州慢》

(2) 墨绿色

云青青兮欲雨。——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客舍青青柳叶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陵陂

山坡;地势较高的田地。《庄子·外物》:“青青之麦,生於陵陂。” 唐 杜甫 《喜晴》诗:“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

翩翩

(1) 运动自如、鸟飞轻疾的样子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唐·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翩翩舞姿

(2) 举止洒脱的——多指青年男子

翩翩少年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形容风采、文辞的美好

元瑜书记翩翩。—— 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

百花

亦作“ 百华 ”。各种花。 北周 庾信 《忽见槟榔》诗:“緑房千子熟,紫穗百花开。” 唐 熊孺登 《祗役遇风谢湘中春色》诗:“应被百华撩乱笑,比来天地一閒人。”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李密学会流杯亭》:“来从百花底,转向众宾前。” 郭小川 《投入火热的斗争》诗:“就连梦,都像百花盛开的旷野,那般清新。”

夭艳

见“ 夭艳 ”。

亦作“ 夭艷 ”。艳丽。 唐 施肩吾 《杜鹃花词》:“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 宋 王禹偁 《官舍竹》诗:“不随夭艷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一》:“经霜雪而后彫之木,必非有灼灼夭艳之材也。”

颜色

(1) 色彩。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

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指颜料或染料

(4) 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

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 白居易《长恨歌》

柳枝

(1).柳树的枝条。 唐 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诗:“ 灞上 柳枝黄,壚头酒正香。” 元 贯云石 《殿前欢》曲:“夜啼乌,柳枝和月翠扶疎。”《红楼梦》第二六回:“不期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巴金 《抹布集·第二的母亲》:“白的衣服、红的净水瓶、绿的柳枝,我都记得很清楚。”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亡国音》:“《柳枝》者,亡 隋 之曲。 煬帝 将幸 江都 ,开 汴河 ,种柳……有是曲也。” 宋 张先 《武陵春》词:“看著娇妆听《柳枝》,人意觉春归。”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 前蜀 牛峤 《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 前蜀 张泌 《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 和歌 ”)“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宋 朱敦儒 《柳枝》词:“ 江 南岸(柳枝), 江 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 长安 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5).侍姬名。 唐 韩愈 侍姬之名。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韩愈 ﹞老有二妓,号 絳桃 、 柳枝 。”

(6).侍姬名。 唐 白居易 侍姬 小蛮 善舞,腰似柳枝, 樊素 善歌《杨柳枝》,因以为两人的昵称。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唐 白居易 《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诗:“往年江外抛 桃叶 ,去岁楼中别 柳枝 。”自注:“ 樊 蛮 也。”

自得

自觉得意、开心

意气扬扬,甚为自得

悠然自得。——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再来

(1).再一次来。《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半文钱。”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一切都是一年前见她时的光景,而她的窗下不放着糖匣,我是成了再来的 丁令威 了。”

(2).谓连续的动作或事。如:再来一盘棋。再来一碗汤。

空寂

(1) 空旷寂静

空寂的山野

(2) 佛门;佛法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