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享郊庙·享庙

作者: 张方平朝代: 宋代

上享郊庙·享庙原文

瑞雪清晨集,丹墀发策初。

德音闻彻盖,玉色望升车。

羽卫排阊阖,晴光溢紫虚。

琳宫陈玉币,疏屏宿旌旟。

祼献多仪备,弦匏九变徐。

太宫无盛举,掌次省先除。

灵鉴纷昭格,天心不自舒。

孝慈更答告,万福此攸储。

诗词问答

问:上享郊庙·享庙的作者是谁?答:张方平
问:上享郊庙·享庙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上享郊庙·享庙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张方平的名句有哪些?答:张方平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排律 押鱼韵

2. 并引状 庆历四年甲申十一月二十五日壬午冬至

参考注释

瑞雪

应时的好雪

瑞雪兆丰年

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那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水浒传》

清晨

天亮的最初时辰

丹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发策

(1).发出策问。古 * 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简称策。《汉书·公孙弘传》:“上乃使 朱买臣 等难 弘 置 朔方 之便。发十策, 弘 不得一。” 颜师古 注:“言其利害十条, 弘 无以应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主文者侍中 刘霄 ,故 辽 官,降於 金 ,愤 宋 助伐 金 ,发策,问 宋上皇 无道, 少帝 失信,举人承风旨,极口詆毁。”

(2).指所发出的策问。《宋史·道学传二·尹焞》:“尝应举,发策有诛 元祐 诸臣议……不对而出。”

(3).发动策划。《后汉书·郅恽传》:“方今镇、岁、荧惑并在 汉 分翼、軫之域,去而復来, 汉 必再受命,福归有德。如有顺天发策者,必成大功。”

(4).拨动占卦用的蓍草。指占卜。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故太卜、太祝,共居宫府之中,铸言必坚,发策尤秘,敷陈古往之训,调剂穷变之局,世説有本,取信自徵。”

音闻

指声音的传播。《楞严经》卷六:“此方真教体,清浄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唐 韦应物 《慈恩伽蓝清会》诗:“鸣鐘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六:“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

玉色

(1) 玉的颜色

(2) 比喻坚贞的操守

(3) 比喻美貌

升车

(1).登车,上车。《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珮之声;升车,则有鸞和之音。”《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汉书·成帝纪赞》:“ 成帝 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宋 方凤 《物异考·虫异》:“ 吴 诸葛恪 将朝,犬啣衣止之,如此者再,乃令人逐犬,遂升车入朝。是日被害。”

(2).缆车。 清 薛福成 《白雷登海口避暑记》:“岸高也,则有升车以省紆绕;波平也,则有小舟以恣荡漾。”

羽卫

帝王的卫队和仪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羽卫蔼流景,綵吹震沉渊。” 唐 薛存诚 《东都父老望幸》诗:“鸞舆 秦 地久,羽卫 洛阳 空。”《旧唐书·赵隐传》:“ 德宗 幸 奉天 ,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 宋 曾巩 《里社》诗:“年年属车九重出,羽卫千人万人从。”

阊阖

(1) 传说中的天门

阊,天门也。楚人名门曰阊阖。——《说文》

排阊阖而入帝宫。——《史记·司马相如传》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屈原《楚辞·离骚》

(2) 宫门的正门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晴光

晴朗的日光或月光。 唐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緑苹。”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郁达夫 《采石矶》:“呆着向窗外的晴光一望,他又拿起笔来伏下身去,在诗的前面填了‘秋夜’两字,作了诗题。”

紫虚

天空。因云霞映日而天空呈紫色。 三国 魏 曹植 《游仙诗》:“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 唐 宋之问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云罕明丹壑,霜笳彻紫虚。” 清 方文 《都昌怀古七咏·苏真君躭》:“一日乘白鹤,如云翔紫虚。”

琳宫

仙宫。亦为道观、殿堂之美称。《初学记》卷二三引《空洞灵章经》:“众圣集琳宫, 金母 命清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二十:“ 上元 降玉闥, 王母 开琳宫。” 宋 赵师侠 《水调歌头·龙帅宴王公明》词:“琳宫香火缘在,还近 玉皇 家。” 元 曹之谦 《宿云台观》诗:“趍程疲永路,记宿喜琳宫。” 清 顾炎武 《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睇琳宫之绚烂,悲木鐸之幽沉。”

玉币

古代用于朝聘或祭祀的瑞玉。《周礼·天官·大宰》:“大朝覲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 郑玄 注:“玉币,诸侯享币也。” 孙诒让 正义:“ 金鶚 云:‘古者玉帛通谓之币,玉币即瑞玉也。’”《新唐书·礼乐志一》:“五曰奠玉帛。祀日,未明三刻……太祝以玉币置於篚。”《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祭方丘乐章》:“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鏚递成容。”

疏屏

古代天子宗庙中有雕饰的屏。《礼记·明堂位》:“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孔颖达 疏:“疏屏者,疏,刻也;屏,树也。谓刻於屏树为云气虫兽也。”

旌旟

泛指旗帜。 清 唐孙华 《冬日书怀》诗之二:“餘皇张旌旟,冶女炫珠贝。”

祼献

古代帝王、王后祭祀时,以香酒灌地、以腥熟之食献神的礼仪。亦泛指祼礼。《周礼·天官·内宰》:“大祭祀,后祼献则瓚,瑶爵亦如之。” 郑玄 注:“谓祭宗庙。王既祼而出迎牲,后乃从后祼也……献,谓王荐腥荐孰,后亦从后献也。” 孙诒让 正义:“凡祼亦通谓之献。故《祭统》以祼为献之属。《内宰》亦云祼献是也……此经於饗不云祼者,亦以祼献通言不别也。”《书·洛诰》“王入太室祼” 唐 孔颖达 疏:“清庙,神之所在。故王入太室祼献鬯酒以告神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宗庙歌·皇夏》:“礼殫祼献,乐极休成。” 倪璠 注:“礼殫祼献者,谓祼献之礼已毕也。”

弦匏

(1).借指弦歌之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新秋言怀三十韵次韵》:“山衣轻斧藻,天籟逸弦匏。蕙展风前带,桃烘雨后胶。” 宋 欧阳修 《武城王庙问进士策》之二:“使愚民目不识俎豆,耳不闻弦匏,民俗顽鄙,刑狱不衰。”

(2).指弹奏。 宋 苏轼 《书鲜于子骏楚词后》:“学者方欲陈六代之物,弦匏三百五篇,黎然如戛釜灶、橦罋盎,未有不坐睡窃笑者也。”

絃匏:弦和匏。均乐器名。古代八音中“匏曰笙,丝曰絃”,因亦泛指乐器。 宋 范仲淹 《观猎》诗:“翦棘争探穴,摧林竞覆巢。惟开三面者,盛德播絃匏。”参见“ 弦匏 ”。

九变

(1).复杂多变。《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復贯,知言之选。’”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九,数之多也。”《南齐书·高帝纪上》:“公忠诚慷慨,在险弥亮,深识九变,妙察五色。” 章炳麟 《訄书·商鞅》:“ 鞅 之作法也,尽九变以笼五官,覈其宪度而为治本。”

(2).多次演奏。《周礼·春官·大司乐》:“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郑玄 注:“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 唐 鲍防 《元日早朝行》:“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宋史·乐志九》:“乐谐九变,献举重觴。”参见“ 九成 ”。

(3).指用兵的多种机变。《孙子·九变》:“圯地无舍,衢地合交,絶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用矣。”

(4).谓认识大道的九项内容及其次序。《庄子·天道》:“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

太宫

太庙。《晏子春秋·杂上三》:“ 崔杼 既弑 庄公 而立 景公 , 杼 与 庆封 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於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 宋 梅尧臣 《祫礼颂圣德诗》:“宿於太宫,月星皓皓。” 宋 岳珂 《桯史·张紫微原芝》:“会连岁芝生太宫,百执事多进颂诗。”

盛举

大规模的、隆重的活动

共襄盛举

灵鉴

(1).英明的识见。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英英 文若 ,灵鉴洞照,应变知微,探賾赏要。”《旧唐书·李德裕传》:“然臣窃念拔自先圣,偏荷宠光,若不爱君以忠,则是上负灵鉴。”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呵,我的先王,你的灵鉴不昧,请你谴责我!”

(2).犹灵应。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战主国》:“邻此復有 慈氏菩萨 像,形量虽小,威神嶷然,灵鉴潜通,奇迹间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踰陀国》:“以为 世亲菩萨 及 师子觉 流转恶趣,遂无灵鉴。”

天心

(1) 天空的中央

太阳升到了天心

(2) 天意

上合天心

(3) 封建时代指君主的意愿

(4) 摆轴

孝慈

(1).对尊长孝敬,对下属或后辈慈爱。《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朱熹 集注:“孝於亲,慈於众, * 忠於己。”《逸周书·官人》:“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和友。”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和阳城驿》:“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 清 戴名世 《李烈妇传》:“ 元焕 死,而女上有舅姑,下有子女各一,其责皆在女。奈何殉硜硜之节而昧孝慈之义乎?”

(2).指孝慈之道。《礼记·礼运》:“礼行於祖庙,而孝慈服焉。” 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孝慈之道,为远近所服也。”

(3).孝友。《史记·五帝本纪》:“ 舜 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孝友或谓之孝慈。”参见“ 孝友 ”。

万福

古代妇女行的敬礼,两手轻轻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