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

作者: 王洋朝代: 宋代

石涧原文

帝令银汉推馀泽,不与人间较刀尺。
剪绡为练课天孙,溅溜成文照东壁。
我疑蒲城鬼神入,脚踏飞车翻霹雳。
怒当十倍缚王离,瓦震三军开许历。
仙翁题诗诗有史,画史纷纷俱屈膝。
至今盛事随山中,往往摩挲到金石。
归来满口说江湖,不学平生论感激。
乃知卷舒在虚怀,谁道今人不如昔。
有时坐我天姥下,但觉清风生羽翼。
长令净洗五兵闲,回看万事皆尘迹。

诗词问答

问:石涧的作者是谁?答:王洋
问:石涧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洋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洋名句大全

王洋石涧书法欣赏

王洋石涧书法作品欣赏
石涧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银汉

见“银河”

银汉横空

不与

不赞成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刀尺

(1).剪刀和尺。裁剪工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 唐 张籍 《白紵歌》:“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是对户女郎,就吾乞刀尺。”

(2).指服装的制作。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 高急暮砧。” 唐 李邃 《卢夫人崔氏墓志》:“诗书刀尺,皆臻玄奥。” 宋 梅尧臣 《送徐无党归婺州》诗:“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

(3).喻法式规矩。 前蜀 贯休 《上缙云段使君》诗:“活民刀尺虽无象,出世文章岂有师。”

(4).喻品评进退人才的权力。《晋书·李含传》:“见 含 为 腾 所侮,谨表以闻,乞朝廷以时博议,无令 腾 得妄弄刀尺。”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如此之徒,虽能令壤虫云飞,斥鷃戾天,手捉刀尺,口为祸福。”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古之善为宰相者……盖在於秉钧轴之枢,握刀尺之要。”

(5).方言。修饰,打扮。 高德明 《梦中婚》:“真是人是衣服马是鞍,姑老爷不刀尺不好看。”

天孙

(1).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唐 司马贞 索隐:“织女,天孙也。”

(2).指传说中巧于织造的仙女。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下土之臣,窃闻天孙,专巧於天。” 清 洪昇 《长生殿·密誓》:“[旦]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 闻一多 《红烛·秋色》诗:“哦!我要请天孙织件锦袍,给我穿着你的色彩!”

(3). 泰山 的别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 泰山 一曰 天孙 ,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

成文

(1) 形成文字,写在纸上

已有腹稿,尚未成文

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2) 现成的文章

东壁

(1).室东侧的墙壁下。《仪礼·士丧礼》:“君反之,復初位,众主人辟于东壁,南面。”《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2).指东壁上。 唐 李白 《寄上吴王》诗之二:“去时无一物,东壁掛胡牀。”

(3).指东隔壁的房屋。 明 李贽 《南询录叙》:“ 赵老 以内翰而为诸生谈圣学於东壁,上人以诸生而为诸生讲举业於西序。彼此一间耳,朝夕声相闻。”

(4).东边。《水浒传》第七六回:“东壁一队人马,尽是青旗、青甲青袍、青缨青马。”

(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 晋 张华 《杂诗》:“东壁正昏中,固阴寒节升。”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东壁东井南箕北斗》:“二十八宿以四方为名者,唯井、壁、箕、斗四星而已……离宫在南则壁在室东,故称东壁。”

(6).《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祕府也。”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 唐 张说 《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明 高明 《琵琶记·孝妇题真》:“休夸东壁图书府,赛过西垣翰墨林。”

鬼神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脚踏

放在炕前或椅前供垫脚用的矮木凳。《宋史·后妃传下·刘贵妃》:“ 绍兴 二十四年,进贤妃,颇恃宠骄侈。尝因盛夏,以水晶饰脚踏。帝见之,命取为枕。”《红楼梦》第七一回:“当中独设一榻,引枕、靠背、脚踏俱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格言·姚端恪公》:“公指座脚踏曰:如此物,置之不得其所,暗中或至损人足。”

飞车

(1).传说中乘风飞行的车。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奇肱氏 能为飞车,从风远行。”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谁能驾飞车,相从欢海外?” 宋 苏轼 《金山妙高台》诗:“我欲乘飞车,东访 赤松子 。”

(2).疾驶如飞的车。 清 吴伟业 《即事》诗:“新传使者出皇都,十道飞车算国租。”

(3).指火车。 严复 《论世变之亟》:“跨海之汽舟不来,缩地之飞车不至,则神州之众,老死不与异族相往来。” 黄侃 《哀贫民》:“有所适,则巨舶飞车万里如门户。”

霹雳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十倍

就是一个数乘10,比如1的10倍就是10,2的十倍就是20。

三军

(1) 军队的统称

三军过后尽开颜。——毛 * 《七律·长征》

(2) 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现指陆军、空军、海军

开许

允许。《后汉书·袁安传》:“公卿皆言夷狄譎诈,求欲无猒,既得生口,当復妄自夸大,不可开许。”《新唐书·嗣曹王皋传》:“州大饥,发官廩数十万石賑饿者,僚史叩庭请先以闻, 皋 曰:‘人日不再食且死,可俟命后发哉?苟杀我而活众,其利大矣!’既贷,乃自劾,优詔开许,就进少府监。”

仙翁

(1).称男性神仙,仙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郑魁铭研诗》:“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西湖佳话·葛岭仙迹》:“神异如此,人人皆道他是仙翁再世。”

(2).对道官的敬称。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仙翁拜揖,念小生与仙翁素乏平生,何以见顾?”

题诗

(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 唐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后游 武昌 ,登 黄鹤楼 ,感慨赋诗。及 李白 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顷见一士题诗隣壁,甚佳。”

(2).指所题写的诗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题诗一幅。”

画史

犹画师。 宋 王安石 《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画史纷纷何足数, 惠崇 晚出吾最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先朝进马》:“ 正统 四年六月, 撒马儿罕 又遣使贡马,身色纯黑,蹄额皆白,赐名‘瑞驎’,又詔画史图其貌。” 清 赵翼 《画士顾生为我写照》诗:“山泽之臞土木身,偶烦画史为传真。”

纷纷

(1) 多而杂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屈膝

(1) 跪下或跪倒

对穹庐以屈膝。——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屈膝下拜

(2) 比喻屈服

屈膝投降

(3) 膝盖

悄悄去屈膝边拔出刀来,三四刀搠死了。——《水浒传》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盛事

大事

亚特兰大市的第26届奥运会是国际体育界盛事

往往

(1) 每每;时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处处;到处

往往山出棋置。——《史记·货殖列传》

卒中往往语。——《史记·陈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纷纷

吴王之弃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史记·吴王濞列传》

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汉书·司马迁传》

摩挲

用手抚摩

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后汉书·蓟子训传》

金石

金属和石头,比喻坚固的东西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满口

(1) 满嘴,整个口腔

满口是血

(2) 指说话的口音纯正或指内容完全是

满口谎言

(3) 无保留地表示口气坚决

满口答应

不学

(1).不学习;不求学。《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诚知不学之弊,硕儒之贵。”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歟?”

(2).谓没有学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选》 李善 注在五臣后,其疏浅不学,几於 王侍书 题阁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

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感激

(1) 因为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有好感

感激不尽

我把电话打通了,他感激地谢了我。——《小桔灯》

(2) 对于施恩者怀有热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

感激施舍

(3) 感动奋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卷舒

(1).卷起与展开。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元 龙辅 《龙辅女红馀志·玳瑁屏》:“阳文张玳瑁屏风,黄金为屈膝,长七尺,广二丈,可以卷舒。”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叶子戏》:“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

(2).犹进退;隐显。 汉 刘向 《列女传·王章妻女》:“君子谓 王章 妻知卷舒之节。” 唐 韩愈 《遣兴联句》诗:“ 蘧 宁 知卷舒, 孔 颜 知行藏。” 元 刘祁 《归潜堂记》:“盖君子之道以时卷舒,得其时不进为固,失其时而强进为狂。”

卷缩和伸展。《淮南子·原道训》:“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俛仰兮。” 高诱 注:“卷舒,犹屈伸也。”

虚怀

胸襟宽大,虚心谦退

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杜甫《李监宅》

今人

现代人;当代人。与“古人”相对。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端肃拜》:“今人止以为妇人之礼。”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天姥

山名。在 浙江省 嵊县 与 新昌县 之间。《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八·越州》:“ 天姥山 在县南八十里……《后吴録》云:‘ 剡县 有 天姥山 ,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謡之响。’”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暝投 剡中 宿,明登 天姥 岑。”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越 人语 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覩。”

风生

(1).起风。 晋 潘岳 《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室虚风生,牀尘帷举。” 唐 李白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诗:“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

(2).犹言雷厉风行。《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廻避。” 颜师古 注:“风生,言其速疾不可当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遇事风生,吏民称快。”

(3).形容气氛活跃。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七宝山座》:“惟 张九龄 论辩风生,升此座,餘人不可阶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俄而 文皇 到来,精彩惊人,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伟如也。”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区上并不了解他,只觉得他谈吐风生,学问渊博,对他非常客气,也就相信了他。”

羽翼

(1) 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

(2) 翅膀

五兵

(1).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 郑玄 注。《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 范宁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 颜师古 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

(2).泛指各种兵器。《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战且行,转鬭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 唐 独孤及 《庆鸿名颂》:“ 唐 兴百三十有八载,皇帝在贿天下,铸五兵为农器,栖万姓於寿域。”

(3).泛指军队。《战国策·齐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旧唐书·太宗纪上》:“若 轩辕 善用五兵,即能北逐 獯鬻 。”

(4).指战争。 南朝 梁 刘孝标 《金华山栖志序》:“ 左元放 称此山云:‘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转。’” 前蜀 杜光庭 《晋公太白狼星醮词》:“弓弢戢偃,雨顺风调,百穀有年,五兵永息。”

(5).“五兵尚书”的省称。详“ 五兵尚书 ”。

万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万事如意

尘迹

见“ 尘跡 ”。

亦作“尘蹟”。犹陈迹。 唐 羊士谔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之一:“汤沐成尘跡,山林遂寂寥。” 宋 范成大 《王希武通判挽词》之一:“堂堂今不见,尘迹自依然。”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佩响些些,尘跡谢繁华。”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