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知识 >>祠部_祠部介绍_祠部历史知识_祠部历史词典

祠部

历史知识

祠部怎么写好看:

祠部历史词典解释

①官名。(1)尚书省诸曹之一。东晋南朝掌宗庙祭祀礼乐制度,祠部、仪曹二郎曹。长官为尚书,然不常授,如缺则由尚书右仆射兼领北魏不常置,或设神部、仪曹、礼部等尚书领祭祀仪事。北齐为尚书省六曹之一,掌宗庙祭祀、少数民族、疆域地图、田猎、屯田、土木工程之政令,领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五郎曹,仪曹则转属殿中尚书。其长官尚书或缺,则以尚书右仆射兼领。隋改名“礼部”。(2)、晋、南北朝为尚书省诸郎曹之一。设郎(郎中侍郎)为长官,隶祠部尚书,其官如缺,则隶尚书右仆射。职掌参议、制定郊祀宗庙吉凶礼仪制度,唯北齐专掌祠祀医药、死丧赠赐,吉凶礼帛归仪曹。隋改称祠部,隶礼部。历代因之。初设侍郎、员外郎为长贰,炀帝改置郎、承务郎。唐以郎中、员外郎为长贰,遂成定制。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及僧尼簿籍之政。龙朔二年(662)改名司禋,咸亨元年(670)复旧,天宝十一载(752)再改司禋(一说改职祠),至德二载(757)再复。当时或置祠祭使掌其职事,以他官兼领。五代因之。北宋前期设部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主管祠祭、国忌、休假日期,掌僧尼、道士、女冠、童行名籍,颁发度牒。元丰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长贰,掌全国祀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政令,兼领医官磨勘、医生试补等事。哲宗元祐中,省一员郎官南宋建炎三年(1129),兼领膳部。宗隆兴以后省并。明初复置,为礼部四属部之一,设郎中、员外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名祠祭清吏司。②礼部司官别称。

词语分解:

  • 祠部的解释 官名。 三国 魏 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 北周 始改为礼部。 隋 唐 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迭有变革, 明 改为祠祭司。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分司郎官职事,惟祠部为烦且重。”
  • 祠的字典解释 祠 c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
  • 部的字典解释 部 bù 全体中的一份:部分(“分”读轻声)

历史知识推荐:割圆术

算学术语。1三国魏陈留王景元四年263刘徽创造的证明九章算术圆面积公式“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S=1/2lr的方法。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割圆,“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祠部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知识 祠部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