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词典>> 历史知识>> 孝廉_孝廉介绍_孝廉历史知识_孝廉历史词典

孝廉

历史知识

孝廉怎么写好看:

孝廉历史词典解释

选拔官吏科目。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为二科,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初令国举孝、廉各一人。其后多混同连称,而为一科,所举也不限于孝者和廉吏。察举孝廉为岁举,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一至二人。被举者大都先除授郎中。东汉顺帝时,左雄奏请郡国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课试,以观其能。其后遂为制度,为汉朝仕进的主要途径之一。三国初二年(221)令郡国口满十万者举孝廉一人,其有异,不拘户口。三年,又令举孝廉不限年龄,老幼皆可,、吴亦由郡举孝廉。晋沿魏制,尚书郎缺,从孝廉中补,须经策试,合格者补令、长。东晋以来,大郡岁各举二人,郡国仍举一人。十六国、南北朝沿之,地位不及秀才、国子生。时察举权归州郡中正,依九品官人之法,所举皆世家豪族子弟,无须策试。隋只有秀才之科,无孝廉之举。唐初沿设。贞观十八年(644),汴、诸州所举孝廉不能答太宗所问,其后遂不闻此科。宝应二年(763),礼部侍郎杨绾奏恢复之。定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周礼》、《仪礼》、《毛诗》、《尚书》、《周易》中,任通一经,问经义二十条,策三道,全通为上第,付吏部授官;经义十条通七、策通二为中第,予出身。建中元年(780),敕停。至明代,为荐举之一种,亦用称乡试取中之举人清朝亦用作举人之别称。

词语分解:

  • 孝廉的解释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 孝的字典解释孝 xiào 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敬
  • 廉的字典解释廉 lián 堂屋的侧边: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

历史知识推荐:税课提举司

官署名。元代置,又称宣课提举司。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四月,设江南诸路宣课提举司,掌征收各地课税。十七年六月,因各司设官冗滥,扰乱地方而罢,仅于大都、上都置司。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孝廉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知识 孝廉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