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词典>> 历史典故>> 蔽明塞聪_蔽明塞聪解释_蔽明塞聪来历出处_蔽明塞聪历史典故

蔽明塞聪

历史典故

蔽明塞聪怎么写好看:

蔽明塞聪历史词典解释

蒙住眼睛不看,塞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见不闻。宋.曾巩《洪范传》:“立于无蔽之地者,其于视听如此,亦不用之于小且近矣。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亦作“蔽聪塞明”。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


并列 蒙住眼睛不看,塞住耳朵不听。对外界事物不见不闻。宋·曾巩《洪范传》:“立于无蔽之地者,其于视听如此,亦不用之于小且近矣。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多用于不管外界事物方面。

词语分解:

  • 蔽明的解释1.隐匿贤能和良善。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鹖冠子·王鈇:“善者不显,命曰蔽明;见恶而隐,命曰下比。”2.遮掩眼光。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紘紞充耳,所以掩聪也。”
  • 塞聪的解释谓塞住耳朵,示不外听。史记·李斯列传:“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説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揜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諫説忿争之辩。”汉书·东方朔传:“黈纊充耳,所以塞聪。” 颜师古 注:“黈,黄色也;纊;绵也。以黄绵为丸,用组悬之於冕,垂两耳旁,示不外听。” 宋 曾巩 洪范传:“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天子

历史典故推荐:齿杖赐

周礼.秋官.伊耆氏:“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东汉.郑玄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郑司农(众)云:‘谓年七十,当以王命受杖者。今时亦命之为王杖。’”“齿杖”是拐杖名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蔽明塞聪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蔽明塞聪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