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词典>> 历史典故>> 口干舌燥_口干舌燥解释_口干舌燥来历出处_口干舌燥历史典故

口干舌燥

历史典故

口干舌燥怎么写好看:

口干舌燥历史词典解释

形容嘴里干渴、炙。《野叟曝言》四回:“素臣自觉口干舌燥。”叶圣陶《小病》:“可是越是失眠越来得厉害,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老舍《四世同堂》七○:“他们的肚子没有好的吃食,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又只好喝口凉茶或冷水,所以说着说着,他们的脸上往往发绿,头上出了盗汗,甚至于一阵恶心,吐出些酸水来。”亦作“口干舌焦”。袁静《伏虎记》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他还是无动于衷。”


见“口燥唇干”。浩然《艳阳天》:“他不是忙得顾不上吃饭,也不是不想吃饭,因为整夜地失眠,口干舌燥,不开胃,不想吃。”

词语分解:

  • 口的解释口 kǒu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
  • 燥的解释燥 zào 干,缺少水分:干燥

历史典故推荐:连朝接夕

早晨接着晚上。谓不分白天黑夜地连续干。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 连动 早晨连着夜晚。形容不分昼夜连续干。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劳心灵,役声气,~,不自知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口干舌燥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口干舌燥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