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词典>> 历史典故>> 口燥唇干_口燥唇干解释_口燥唇干来历出处_口燥唇干历史典故

口燥唇干

历史典故

口燥唇干怎么写好看:

口燥唇干历史词典解释

口腔、嘴唇都燥、干枯了。形容焦炙或话说得太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亦作“口燥喉干”。老舍《赵子曰》一四:“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亦作“唇焦口燥”。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并列 舌干唇燥,形容因紧、劳累或说话过多后或疾病口渴,嘴里发干。语出三国·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火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游宦纪闻》卷2:“口燥唇干,百药不效。”△常用于描述口干时的状态。也作“口干舌焦”、“口干舌燥”。

词语分解:

  • 口的解释口 kǒu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
  • 干的解释干 (⑧干??乾) gān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

历史典故推荐:赫赫有声

清·汪琬宋既庭五十寿序:“赫赫有声屋间。”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口燥唇干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口燥唇干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