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词典>> 历史典故>> 唇揭齿寒_唇揭齿寒解释_唇揭齿寒来历出处_唇揭齿寒历史典故

唇揭齿寒

历史典故

唇揭齿寒怎么写好看:

唇揭齿寒历史词典解释

同“唇亡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鲍彪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

词语分解:

  • 唇的解释唇 chún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唇
  • 齿寒的解释1.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 幽 、 恆 、 鄆 、 蔡 有齿寒之惧。”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 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 , 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参见“ 脣亡齿寒 ”。2.齿酸。 宋 孙艤 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 吴姬 先齿寒。”

历史典故推荐:蛊惑人心

蛊gǔ古: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 蛊惑:毒害;迷惑。常指用不正当方法来鼓动和迷惑、毒害人们的思想情绪。 博尔辉?-1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唇揭齿寒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唇揭齿寒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