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原文 诗词名句

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

作者: 戴复古朝代: 宋代

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原文

老病懒作书,行藏诗上见。
一心不相忘,千里如对面。
我已八十翁,此身宁久绊。
诸君才杰出,玉石自有辩。
随才供任使,小大皆众选。
明君用良弼,治道方一变。
与之致太平,朝廷还旧观。
老夫眼尚明,细把诸君看。
试将草草书,用写区区愿。
一愿善调燮,二愿强加饭。
三愿保太平,官职日九转。

诗词问答

问: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的作者是谁?答:戴复古
问: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戴复古的名句有哪些?答:戴复古名句大全

戴复古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书法欣赏

戴复古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书法作品欣赏
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老病

(1).年老多病。《汉书·韦贤传》:“时 贤 七十餘,为相五岁, 地节 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后汉书·应劭传》:“故 胶西 相 董仲舒 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 张汤 亲至陋巷,问其得失。” 唐 杜甫 《旅夜书怀》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2).旧病。曾经患过而未根治的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 陈先生 因拳术医好了老病,所以赞不绝口。”

作书

(1).谓作典册。《国语·楚语上》:“ 武丁 於是作书,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

(2).指撰写献与天子的书或策。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3).创制文字。《韩非子·五蠹》:“古者 苍頡 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 苍頡 固以知之矣。”

(4).写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枯鱼过河泣》:“作书与魴鱮,相教慎出入。”《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唐 李善 注:“太祖遣 徐劭 孙郁 至 吴 ,将军 石苞 令 孙楚 作书与 孙皓 。 劭 至 吴 ,不敢为通。”

(5).谓写作。《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曹公 闻 权 以土地业 备 ,方作书,落笔於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夏侯太初 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6).练字;写字。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髮毕肖。”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作书忌俗字,人皆知之,不知亦忌古字。”

行藏

指出处或行止。常用以说明人物行止、踪迹和底细等

数问其行藏。——《元史·杨奂传》

一心

(1) 全心全意地;专心;一心一意

一心为革命

(2) 齐心;同心

万众一心

相忘

彼此忘却。《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宋 苏轼 《送穆越州》诗:“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君松柏蔚苍颜。” 白采 《被摈弃者》:“我宝宝一天一天的烦聒我,同伴都像与我相忘了。”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对面

(1)

(2) 对门

他就住在对面

(3) 当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正前方

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水浒传》

诸君

(1) 各位

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诸君无意则已。

才杰

杰出的人才。《晋书·文苑传序》:“至於 吉甫 、 太冲 、 江 右之才杰; 曹毗 、 庾阐 ,中兴之时秀。”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清 薛福成 《保荐使才疏》:“以 中国 幅员之广,聪明才杰之多,诚令导之以有恆,养之以渐庸,詎不能励彼豪儁,宏此远謨。”

玉石

(1) 玉与石。比喻好与坏、贤与愚

玉石俱焚

(2) 未经雕琢之玉

纵饶玉石何人攻

(3) 美石

任使

(1).差遣,委用。《左传·昭公六年》:“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过乱。”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自序》:“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於求人,获安逸於任使者哉?” 宋 司马光 《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 汉高祖 知人善任使,苟为不才,虽见喜也弃之;苟才矣,虽负贩酒徒、亡将戍卒亦用之,此所以能奋布衣取天下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重读书人》:“ 鄂刚烈公 容安 不諳国语,上虽督责,然厚加任使,未曾因一眚以致废弃。”

(2).指差事,使命。《宋史·岳飞传》:“ 范宗尹 言 张俊 自 浙西 来,盛称 飞 可用,迁 通 、 泰 镇抚使兼知 泰州 。 飞 辞,乞 淮南东路 一重难任使,收復本路州郡,乘机渐进。”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艷 ( 吴暨艷 )、 彪 ( 徐彪 )所行如此,可谓不负任使。”

小大

(1).小的和大的。有时犹云一切、所有。《书·顾命》:“柔远能邇,安劝小大庶邦。”《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北史·乐运传》:“大尊比来小大之事,多独断之。”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一:“旷观宇宙内,小大何相蒙?”

(2).引申指长的和幼的、轻的和重的等。《荀子·非相》:“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诗·小雅·楚茨》:“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郑玄 笺:“小大,犹长幼也。”《礼记·王制》:“疑狱,氾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郑玄 注:“小大,犹轻重也。”《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小大,谓高声正声之类也。”

(3).特指小孩和大人。意谓全家。 晋 王羲之 《十七帖》:“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晋 王羲之 《十七帖》:“ 武 妹小大佳也。”

(4).指儿子。《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亦恐 权 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至其使,悉斩送 弥 晏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宿舒 、 孙综 前到 吴 ,贼 权 问臣家内小大, 舒 、综对臣有三息。”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唤小大取鐁锣将篦照来。中令自就地取幞头,用公服袖揩拭。”

明君

(1).贤明的君主。《左传·成公二年》:“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 唐 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还应雪 汉 耻,持此报明君。” 明 刘基 《拟连珠》之六八:“去奢尚俭,明君所以弭邪侈。”

(2).舞名。 宋 乐史 《绿珠传》:“ 緑珠 能吹笛,又善舞《明君》。”

良弼

犹良佐。《书·说命上》:“恭默思道,梦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 孔 传:“梦天与我辅弼良佐,将代我言政教。” 唐 杨炯 《中书令薛振行状》:“ 文王 协於朕卜,迎 太公 於 渭水 ; 高宗 求於朕梦,得良弼於 傅巖 。” 明 刘基 《巫山高》诗:“君不见, 商王 梦中得良弼, 傅巖 之美今安匹!”

治道

(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书》:“治道之兴,邪人不利。” 王闿运 《<尚书大传>序》:“然就其断章,寻与宏旨,足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训,雄文章。”

(2).修筑道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新唐书·韩琬传》:“ 永淳 时, 雍丘 令 尹元贞 坐妇女治道免官,今妇夫女役常不知怪。”

一变

一度变化;一次变故或变革。《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论语·雍也》:“ 齐 一变,至於 鲁 ; 鲁 一变,至於道。”《景德传灯录·谭空和尚》:“龙女有十八变,你试一变。”《宋史·李好义传》:“ 曦 死后若无威望者镇抚,恐一变未息,一变復生。”《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如今,距国初进关时节,曾不百年,风气为之一变。”

太平

社会安定

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朝廷

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战国策·齐策》

吾恐上负朝廷,下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旧观

旧时的样子

老夫

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草书

汉字六体中继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法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时速度快

区区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区区之薛。——《战国策·齐策四》

区区之地。——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何乃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区区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区区之数

区区五毛钱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2) 犹方寸。形容人的心

区区之心

(3) 旧时谦辞,我

区区向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语气不庄重)

此人非他,就是区区

(5) 诚挚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调燮

(1).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 唐 颜舒 《刻漏赋》:“罢衣裳之颠倒,配皇极而调燮。” 宋 沉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调燮。”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世掌丝纶,官居鼎鉉,中书惭任调燮。”

(2).调养;调理。 金 朱之才 《卧病有感二十韵》:“齿髮久已疏,又復失调燮。” 宋 陆游 《冬夜作短歌》:“衣裘视寒暖,日夜自调燮。” 清 朱之瑜 《与板矩书》之一:“臺兄英年畅遂,精研调燮之理,何为亦有此恙?”

加饭

犹加餐。劝祝之辞。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 唐 杜牧 《送杜顗赴润州幕》诗:“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 明 王世贞 《哭李于鳞一百二十韵》:“名忝雁鸿联,慰别勤加饭。”

官职

在政府中所任的职位

九转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陈易,朝代: 宋代

    密坐研穷省细微,到头须是自忘机。

    应无祖佛能超越,岂有冤亲更顺违。

    历历孤明犹认影,巍巍独步尚披衣。

    翻嗟会得昭灵者,也道寻师得旨归。

  • 作者: 佚名,朝代: 唐代

    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鏚递成容。
    一德惟宁两仪泰,三才保合四时邕。

  • 作者: 周密,朝代: 宋代

    相傍清明晴便慳。闭门空自惜花残。海棠半坼难禁雨,燕子初归不耐寒。
    金鸭冷,锦鹓闲。银釭空照小屏山。翠罗袖薄东风峭,独倚西楼第几阑。

  • 作者: 赵蕃,朝代: 宋代
    送我归舟水一篙,更携佳语赆吾曹。暮云真作江东去,不复沅湘诵楚骚。
  • 作者: 杨万里,朝代: 宋代
    蕖僊初出波,照月稚犹怯。密排碧罗盖,低护红玉颊。馆之水精宫,环以琉璃堞。珠明浮盘戏,酒漾流杯晔。青笔尖欲试,绿牋皱还摺。老龟大於钱,辛勤上团叶。忽闻人履声,入水一何栖。
  • 作者: 林同,朝代: 宋代
    日常供鲤鱠,旦辄汲江流。儿溺方游学,妻还感遗羞。
  • 作者: 白居易,朝代: 唐代
    六十衰翁儿女悲,傍人应笑尔应知。弟兄垂老相逢日,杯酒临欢欲散时。前路加餐须努力,今宵尽醉莫推辞。司徒知我难为别,直过秋归未讶迟。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秋云似雾傍峰攒,晓月如冰过望团。

    野彴横溪连骑渡,炊烟出树引人看。

  • 作者: 葛立方,朝代: 宋代
    窈窕轩窗小阖深,种花卜得半晴阴。眼根忽随锦绣谷,鼻观如游檐卜林。莫问花枝有开落,须知法性勿来今。色香尘裹回光照,只这凡心是佛心。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有见凿冰非,昔曾屡致咏。

    何如待其解,自足供舟泳。

    顺时惜人劳,小节亦用敬。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