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问花门酒家翁原文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诗词问答
问:戏问花门酒家翁的作者是谁?答:岑参
问:戏问花门酒家翁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戏问花门酒家翁是什么体裁?答:七古
问:岑参的名句有哪些?答:岑参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
译文
老人七十了还在卖酒,无数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路旁的榆荚好似那成串的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注释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精彩推荐:
-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评论
-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张说《幽州夜饮》
-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王十朋《红梅》
-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 燕子不知人去也,飞认阑干。
-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
-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刘沧《经炀帝行宫》
- 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陈孚《咏永州》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不韦《吕氏春秋·论·不苟论》
-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范晔《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佚名《易传·彖传上·泰》
-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商鞅《商君书·更法》
- 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列子及其弟子《列子·力命》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佚名《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