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如:李,查询百家姓
首页>> 百家姓>> 眭百家姓介绍
■眭姓读音小考
镇江地区,眭姓较多,分布在镇江市区、丹阳市,两地 虽然不属于一个方言区,但眭姓人士 几乎都不 愿意称他们Sui 先生、Sui 同志。他们 自称姓Xu,还说 不是“言午许”,而是“目圭xu”,周边 群众也只好改口。眭氏世代相传,保存了古音。又如佴姓,江苏有几个县市都有。句容市陈武有佴池,那里的佴姓人士都按词典上称“姓 Nai” 。而江北的江都市昌松波斯庄,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那里的佴姓人都自称“姓 Ni ”,说是祖先从 江南 苏州 迁徙过来,苏州话里“耳朵”发音作 ni duo 。后来我又遇到一位佴姓官员,他不愿意 别人叫他Nai 处长,自称姓Mi。听说写《人到 中年》的作家谌容,在 许多场合都强调自己叫“Shen Rong ”。镇江 西南乡的谌姓人口, 祖籍河南。也自称姓“Shen”。谌在《新华字典》里注音为Chen
查宋本《广韵》“眭”字有下列读音:
平声五支:
许规切,眭盱健皃。
息为切,姓也。出赵郡。
平声六脂:
许维切,眭盱健皃。
平声 十二齐:
户圭切,目深恶视。
另,据《淮南子 原道训》:“眭然能视,■然能听”。(■,上下目,读营)。汉高诱注:“眭读曰桂”。
根据上述 记载,“眭”字的历史读音共有五个。按照古音学家的分类,这些读音的韵母上古都在支部 合口四等,按王力先生的拟测,加上合口呼的介音,韵母可以拟为[ue]。中古支脂二韵为三等韵,一般 音韵学家认为,三等韵的语音特点是带有介音[j]。而这个介音[j]则是在於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属於后起的语音特徵。这个介音的产生可能是由於声母的演变造成的。美国汉学家蒲立本在《上古汉语的 辅音系统》一书中 注意到,喉音的颚化会产生介音[j]。从《广韵》纪录的四个读音中,“户圭切”中古声母为匣纽,喉音。“许规切”“ 许维切”为晓纽,舌根音。高诱音桂,属见纽, 也是舌根音。从音变 规律看,喉音发展成舌根音是很 自然的。匣纽的前化,导致介音的产生。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些字的异读 反映出来,如“许规切”九个字中( 实际上是七个字),眭,觿,鑴,又读“户圭切”。此两切中的字多拥有共同的谐声偏旁,这不是 偶然的现象。应该说,“许规切”重大部分字读是从“户圭切”而来的。而脂韵中的“许维切”,和“许规切”的也仅在韵尾上略有差异。
比较难以解释的是“息为切”的来源。这个 问题暂且搁一搁,先说说“眭”姓在方言中的读法。在江苏镇江、丹阳等眭姓比较集中的地区,一般读念成“许”。如果这个音是从中古音“息为切”而来的,那麽,就意味 著作为舌尖擦音的心纽变成了舌叶擦音。这在和北京话一样存在著舌尖擦音和舌叶擦音 对立的镇江话中,这种变化是没有理由的。 相反,舌根音晓纽三等字,变成舌尖擦音,在北方方言倒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我 猜测,江苏地区眭字的读音,并非由“息为切”而来,而恰恰来源於“许规切”。中古音拟为 [hjue]。由於介音[j]的作用,韵母进 一步高化,直至最终 失落,同时,声母也 开始由舌尖擦音向舌叶擦音过渡,而这时圆唇介音[u]得到强化,最终成为韵母。再说“息为切”,令人 疑惑的是,这个反切,在《广韵》中只此 一字。《广韵》所本为隋末陆法言《切韵》,其所记读音,皆 经过萧该、颜之推多人审核,未可遽断其谬误。我个人 臆测,在当时北方眭姓所聚居地区的方言中,可能眭字的读音上已开始向舌叶擦音演变。而按照切韵语言系统,并没有舌叶擦音的位置,因此萧、颜等人将此字列入发音相近的心纽。陆法言《切韵序》云:“燕赵则多伤重浊”。据此可推,隋末唐初,燕赵地区汉语的浊声可能 已经 呈现弱化 趋势,而“户圭切”的眭字正是这类浊声字,而燕赵地区也正是北朝以来眭姓繁盛之地。
关於“息为切”的来源,还可以做另外一个假设。那就是,我们假设眭字上古音的声母是一个s + 喉音的形式。由於前缀 s 的脱落,喉音转变为舌根音,有可能还引起声调的变化,如出现去声“桂”音。而 姓氏多能保存古音,因而,脱落的不是前缀,而是喉音声母。由於同音字太少,要证明这种假设,难度很大。
眭姓是否出於白狄,要从传世文献中找到确证 似乎很难。 但是,眭氏 家族的活动和白狄 民族昌盛繁衍之地一直有著不解之缘。眭姓地望为赵郡,实为今河北高邑、赵县一代。这里恰恰是先秦时期鲜虞国和中山国的疆土。案《 左传》,肥、鼓二国,皆为鲜虞附属,同为白狄之别种。所谓别种,我看是针对活动在西河地区的白狄而言的,这一地区的白狄主要和秦国接触,所以后世隗姓的先祖多出於雍州。可见,狄民族在 中国北方的分布 非常 广泛,部落众多,互不统属。狄民族内部不仅有赤狄、白狄之分, 而且分别有姬、隗等多种姓氏。口头传说中,眭姓出於肥子国后裔,然肥字姓氏,文献失载。考虑到肥子国为鲜虞属国,虽同为白狄别种,姓氏或许 不同。鲜虞,史载为姬姓在狄者。那麽,肥子国或可推定为隗姓。春秋时期,狄民族与夏民族各国 相互征伐,但也相互通婚。《左传僖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据杨伯骏注,隗氏,金文皆作愧,从女。观眭、隗二字,皆合口呼,分以圭、鬼谐声,皆合口呼并舌根音字,上古分属支微韵,或可互通。因此,眭姓出於隗姓推测,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
但是,为何隗姓 一定要改成眭呢?查《广韵》,齐韵户圭切,另有和眭同音的姓氏四个。这四个姓氏,非常冷僻,但无一 例外以圭为声旁。除其中一字,指明为梁四公子之后,其他皆未说明来源。据此,或可以推测,肥子国后裔改姓一开始可能只是随声取字。但是,如果再因声求义的话,或许可以得出一些更有意思的推论。
《说文》云:“赤狄本犬种。从犬亦省声”。因此,狄民族和史籍的犬戎、犬夷等应该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犬戎中的白犬和白狄,不一定是因其尚白而得名,有一个可能的 原因是因为肤色白皙的 缘故。狄民族有以隗为姓者,《玉篇》:“隗,高也”,可能指体形高大。《说文》“鬼部”:“象鬼头也”,亦指面貌特徵而言。《广韵》:“眭,目深恶视”,可能指深目而言。余太山先生在《古族新考》中,发现《大戴礼记》中陆终氏娶於鬼方氏胁生的传说具有印欧语系民族神话化特徵。根据现存典籍中人名和地名看,狄民族曾有自己 独特的语言和 文化,但是后来不相统属的各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华夏民族以及其他各民族 融合了。
附:
七律 题凤鸣先生《眭氏历史考证》
典坟草昧费钩沈,野语求真显见深。
寻古族迁源白狄,述先祖德重黄金。
两河烽燧争雄长,断柳虫文推帝心。
流裔於今遍华夏,琴操遥揖响愔愔。
自注:
(一)野语句:礼失求诸野。由於传世文献的缺失,某些史实 必须有甄别地求助於民间口头传说,此为 社会研究之通则。凤鸣先生从山西昔阳县民间流传之肥子国传说,求证出眭氏与白狄民族之渊源关系,诚符合此通则。
(二)两河句:春秋鲜虞国,战国时称中山国,白狄民族所建,与华夏诸国争雄数百载,两河为南河与东河,南河为古 黄河故道,东河於今秦晋二省之界,此区域大致为今河北省中部。
(三)断柳句:《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载:“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 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眭)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 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 (眭)孟意亦 不知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 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眭姓起源一说
眭姓起源,史籍旷如,而民间口头传说中众说 纷纭,且不少具有地域性特点。山西昔阳县东冶头乡人眭喜良所述,与同乡 长者《眭氏历史考证》撰者已故凤鸣先生所述又不同,兹录如下,聊备一说,以待暇日详考。
山西昔阳县东冶头乡当地有不少姓眭的。在 老家眭字读“sui”和字典音同。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小王朝叫“圭(读gui)王朝”,因事要满门抄斩,很多人跪在河边, 执法官问谁姓“圭”,有智者目视河水急中生智说自己姓“sui”,因山西昔阳人把“水shui”读作“sui”。目视水故在“圭”字前面加目,目视水故取“sui”音,很多人从之,躲过一劫。据当地老人讲,现在东冶头乡还有一处 废墟,名叫“殿圪台”是“圭王朝”古宫殿旧址,听说还有石碑出土,是否确切,没有考证。也算是“眭”起源的一种说法。 估计眭氏一族是北方少数民族,因当地有七月十五吃“面杨”的 习俗,说宋朝杨六郎扫北,所到之处 * 颇多,故当地人对杨家狠之入骨,用白面作成人的模样,蒸熟食之。这一传说和习俗与中国 传统的对杨家持褒奖 态度不同, 恐怕事出有因。而杨六郎 * 的多是北方民族, 由此 推断眭姓一族来自北方一说倒也成立。
■眭姓起源一说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录此姓,然其成姓已久。据《元和姓纂》所载:“眭,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另有一说谓战国时,肥子国(山西省太原以东)国君姓圭,其子孙因怕受侵轧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可见眭姓早在2500年之前即已形成。
眭氏族中,曾有“明经知数,却诏出关”一联,褒扬的是汉代眭弘,以明经出任议郎。北魏的眭夸义却诏书而暗潜出关,保持其 高洁的节操。
丹阳之有眭姓,始于南唐。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记载,丹阳眭姓第一人(亦即始迁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赵州高邑(河北高邑县)人。为南唐 进士,先曾徙居 金陵,保大年间任常州刺史。他胆识过人,为政宽简,治绩显著。至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称藩于周,令昭符为南唐进奏使,置邸 大梁(开封市)。后主李煜 嗣位,又屡次委昭符为进奏使, 斡旋于金陵、大梁 之间。作为 使节之臣,眭昭符 尽忠 职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禄,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惧, 始终不辱 使命,北人甚为敬重。南唐亡后,他怀念故国,耻作宋臣,挈家下来到丹阳,卜居于城南的董庄(横塘镇眭巷村东), 开辟了丹阳眭氏一脉。通过长期的繁衍发展, 逐渐 跻身于本邑望族之列。目前,眭氏宗人在丹阳阵容 庞大,仅以“眭”字命名的村庄就多达8个,不带“眭”字而 实际上为眭氏族居的村庄更多,主要分布在横塘、 延陵、开发区、里庄、吕城、陵口、麦溪、珥陵和云阳等镇。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阳眭氏修订了《眭氏宗谱》,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续修。
千百年来,眭氏族中贤人颇多,汉代有 符节令眭弘,三国时有农民义军首领眭固、北魏有中郎将眭夸等知名于世。《中国人名大辞典》共录眭姓名人4个,竟有2个是丹阳人。《江苏艺文志?镇江卷》录眭姓8人,全是丹阳籍。《丹阳县志》(光绪版)中载眭姓进士、贡士、举人等竟达40余名。明代有 户部员外郎眭纮、 翰林院检讨眭石、武略 将军眭宪、武毅将军眭嘏;清代有监察御史眭朝栋、画家眭石亭等。丹阳城内燕子巷旧有一座规模颇大的眭氏宗祠,厅柱上挂有一副楹联:“西汉家声远,南唐世泽长”,对眭姓历史上极有 影响的两个人物:西汉符节令眭弘和南唐进奏使眭昭符作了褒扬。
■迁徙分布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录此姓,然其成姓已久。眭氏家族的活动和白狄民族的昌盛繁衍之地一直有着不解之缘。眭姓地望为赵郡,实为今河北高邑、赵县一带。这里恰恰是先秦时期鲜虞国和中山国的疆土。据《左传》,肥、鼓二国,皆为鲜虞附属,同为白狄之别种。所谓别种,是针对活动在西河地区的白狄而言的,这一地区的白狄主要和秦国接触,所以后世隗姓的先祖多 出于雍州。可见,狄民族在中国北方的分佈非常广泛,部落众多,互不统属。狄民族内部不仅有赤狄、白狄之分,而且分别有姬、隗等多种姓氏。口头传说中,眭姓出于肥子国后裔,然肥字姓氏,文献失载。考虑到肥子国为鲜虞属国,虽同为白狄别种,姓氏或许不同。鲜虞,史载为姬姓在狄者。那么,肥子国或可推定为隗姓。春秋时期,狄民族与夏民族各国相互征伐,但也相互通婚。《左传僖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据杨伯骏注,隗氏,金文皆作媿,从女。观眭、隗二字,皆合口呼,分以圭、鬼谐声,皆合口呼并舌根音字,上古分属支微韵,或可互通。因此,眭姓出于隗姓推测,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但是,为何隗姓一定要改成眭呢?查《广韵》,齐韵户圭切,另有和眭同音的姓氏四个。这四个姓氏,非常冷僻,但无一例外以圭为声旁。除其中一字,指明为梁四公子之后,其他皆未说明来源。据此,或可以推测,肥子国后裔改姓一开始可能只是随声取字。江苏省丹阳之眭姓,始于南唐。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记载,丹阳眭姓第一人(亦即始迁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赵州高邑(河北高邑县)人。为南唐进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间任常州刺史。他胆识过人,为政宽简,治绩显著。至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称藩于周,令昭符为南唐进奏使,置邸大梁(开封市)。后主李煜嗣位,又屡次委昭符为进奏使,斡旋于金陵、大梁之间。作为使节之臣,眭昭符尽忠职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禄,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惧,始终不辱使命,北人甚为敬重。南唐亡后,他怀念故国,耻作宋臣,挈家下来到丹阳,卜居于城南的董庄(横塘镇眭巷村东),开辟了丹阳眭氏一脉。通过长期的繁衍发展,逐渐跻身于本邑望族之列。目前,眭氏宗人在丹阳阵容庞大,仅以“眭”字命名的村庄就多达8个,不带“眭”字而实际上为眭氏族居的村庄更多,主要分布在横塘、延陵、开发区、里庄、吕城、陵口、麦溪、珥陵和云阳等镇。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阳眭氏修订了《眭氏宗谱》,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续修。千百年来,眭氏族中贤人颇多,汉代有符节令眭弘,三国时有农民义军首领眭固、北魏有中郎将眭夸等知名于世。《中国人名大辞典》共录眭姓名人4个,竟有2个是丹阳人。《江苏艺文志•镇江卷》录眭姓8人,全是丹阳籍。《丹阳县志》(光绪版)中载眭姓进士、贡士、举人等竟达40余名。明代有户部员外郎眭纮、翰林院检讨眭石、武略将军眭宪、武毅将军眭嘏;清代有监察御史眭朝栋、画家眭石亭等。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余略)
■历史名人
眭 弘:汉代官符节令,是董仲舒的学生。秦亡以后,在汉朝,儒生从尊孔复古 观念出发,更是积极倡导禅让制,据《汉书·眭弘传》,眭弘颇学了点天人感应的 东西,于是上书昭帝:“我的老师董仲舒说了,做皇帝也要 讲究天命的,没天命的人,就算继承皇位,也是坐不稳的。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但根据异象的显示,看起来也该交给别人了。 建议您号令天下,寻找一个 适合代替您的人,把皇位让给他,您呢,就找块小地方养老,不是很好吗?”当时昭帝年幼, 主持政务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一听,这还了得,于是眭弘被霍光所杀,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眭弘被杀,而是他的 胆子——连公孙是谁都没闹 清楚,就敢叫皇帝退位,可见谶纬给了他多大的 勇气。儒生们倡导 直接禅让的策略行不通,他们便采取变通手段,《汉书·哀帝纪》载夏贺良以赤精子之谶,认为汉运已衰,当再受命,哀帝行之。此方法虽不是禅让,但多少还有点禅让的 味道,可惜后哀帝 觉悟,知道一旦推行再受命学说,禅让就不可避免,家天下就 受到 威胁,所以, 仍然杀了夏贺良。
眭 夸:赵郡高 邑人,其祖眭迈曾为晋 司马越谈军谋掾,后为石勒所用,官至徐州刺史;其父眭邃在后燕末官至中书令, 拓跋珪进攻后燕时,眭邃劝慕容宝坚壁清野以相拒击;眭夸本人娶“当时名达之士” 钜鹿魏攀女为妻,“少与 司徒崔浩为莫逆之交”,赵郡眭氏 当然合于礼聘士人诏书所定的“贤俊之胄、 冠冕州邦”的 标准。“浩为司徒,奏征其为从事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 平生,不及世事。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 发言。其见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眭夸后来竟“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 左右,始得无坐”。
■郡望堂号
1、郡望
赵 郡:汉赵国在今河北省邯郸一带。魏赵郡在今河北省赵县一带,不包括邯郸等地。以后北魏赵郡、隋栾州赵郡、唐赵州赵郡均同。
2、堂号(缺)


【眭姓宗祠通用对联】
〖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经知数;
却诏出关。
——佚名撰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鲁国 蕃人眭弘,字孟, 少年游历各地,任侠仗义。后跟从嬴公学《公羊春秋》,以明经任议郎、符节令。元凤年间,泰山有大石自立,上林苑有枯柳复活,他根据《春秋》推断:当从民间出天子。大臣霍光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把他杀了。后来,宣帝 果然起自民间,征眭弘的 儿子为郎。下典指说南北朝时北魏高邑人眭夸,又名昶,少年时与崔浩为莫逆之交。崔浩任司徒后,征召他为郎中,人京见了崔浩,只谈琐事,不 涉及世利。崔浩很想 说服他,却根本插不上话;给他诏书时,他竟潜出关外逃走了。著有《 朋友篇》、《知命论》。


〖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西汉家声远;
南唐世泽长。
——佚名撰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符节令眭弘事典。下联典指南唐进奏使眭昭符事典。
0
纠错

猜你喜欢:

  • 姓氏起源出自高辛氏。帝喾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子咸丘黑,是咸姓始祖。  出自巫者。商代有贤臣名咸,因为以卜祝巫事为职业,故称咸巫,其后代以祖
  • 一.姓氏渊源:单一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有诸多史料、文献记载中,指畅氏出自女真族,为满族独有姓氏。其
  • 一、姓氏源流蒙(Méng)姓源出有三: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
  • 一、姓氏源流靳(Jìn)姓原出有二:1、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
  • 百家姓之仲孙氏[仲孙氏属地]  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三十里。[仲孙氏来历]  仲孙一姓出自姬姓,以族系为氏,起源于春秋时期。  仲孙氏
  • 姓氏起源①姓考:周时卫大夫成叔承之后。②清通志氏族略:明时有承谷容,武进人,洪武初为交城县丞,官终兖州同知。清时有承祖列,康熙甲午年学人。③
  • 他他拉满族姓氏。
  • 一、姓氏源流后(Hòu 後)姓源出有三:1、出自太昊氏,後照的后代姓后。据《姓氏考略》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後照的后代。明清两代之后
  • 寻根溯源 蓝姓来源有四:1、出自嬴姓。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
  • 【寻根溯祖】钱(qián)姓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
  • 郭尔里中华姓府:世居德雨吉阿库哩,满洲八旗姓。
  • 一、姓氏源流阙(Quē 阙)姓源出有三:1、起源于地名。古代有县名叫阙巩,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为姓。2、来源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的鲁国
  • 一、姓氏源流濮(Pú)姓源出有四:1、出自有虞姓,是舜的后代,以地名为氏。虞舜为炎黄部落首领时,将他的子孙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形
  • 一、姓氏源流终(Zhōng 终)姓源出有二:1、出自高阳氏,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颛顼有子老童,老童生子吴回,吴
  • 一、姓氏源流熊(Xióng)姓源出有三:1、出自黄帝后裔。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
  • 九(玖)[玖,读音作jiǔ(ㄐㄧㄡˇ)]【来源】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帝王人皇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传说,远古时代有盘古氏,开天辟
  • 告由郜姓简化而来。两姓并存。
  • 1、所氏,宋大夫华所事之后。(《困学纪闻》七,《通志·氏族略》引作“所华”。)汉有谏议大夫所忠。(《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后汉·独行刘茂
  • 河高丽姓。南朝宋有河浈。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百家姓 词典网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