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书法字典>> 历代书法>> 清朝>> 边寿民书法欣赏书法欣赏

边寿民书法欣赏

作者:边寿民 书体:行书2016-08-18 09:15:37

标签:边寿民,书法

清朝有位画家以擅画芦雁出名,他的画作曾被雍正皇帝所收藏。他终生隐居、穷困潦倒、却使金农自甘“倾倒”的人物,他精于诗文书画,擅长花卉翎毛,高凤翰将他比成当世“边鸾”(唐代花鸟画名家),他的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他就是——边寿民。

边寿民,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原名维祺,字寿民,以字行,更字颐公,号渐僧、苇间居士。关于边寿民的身世,现存资料记载不多。从他的书画中可以看出,他爱慕芦和雁,向往的是寄居苇间,后来索性把自己的住处题名为“苇间书屋”,企求有一个清静的环境,不愿涉足纷争的尘世,这无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无声反抗。由于他的才名,当时许多上层人物都去他的住处拜访他,人称“淮上一高士”。但他终日躬身于纸墨之中,而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这种精神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另一方面,他却愿与他的同行们亲密交往。他在自己的芦雁画上,题有“相呼莫失”,“相呼莫飞去,高处易离群”的字句,把自己看作是“雁群”中的一员,生活在“雁群”之中,与它们同呼吸共命运,生怕“离群”,这不能不说是他世界观中人民性的反映。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边寿民画芦雁,往往只是寥寥数笔,就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迪。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是与他创作态度的严谨和对艺术的刻意追求分不开的。每当秋天芦花飞絮、雁声鸣叫的时节,他就潜入芦苇滩头,早早晚晚地观察揣摩芦雁的神态。为了攀登艺术高峰,他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劳动。郑板桥在《淮阴边寿民芦间书屋》中写道:“边生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数枝芦荻撑烟霜,一水明霞静楼阁。夜寒星斗垂微茫,西风入帐摇烛光;隔岸微闻寒犬吠,几拈吟髭更漏长。”他栖身于“蜗壳”般的茅棚之中,全不顾“夜寒”“西风”“烟霜”的侵袭,完全忘记了夜已很深了。他反复揣摩、领会,为的是“忽开”那寥廓的艺术天地,登上那色彩绚烂、光辉夺目的艺术楼阁。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这种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边寿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基本上与当时的扬州画派相同。扬州画派的画家有“扬州八怪”之说,人们往往把边寿民也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传世作品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

边寿民书法仅见于其诸多作品中的题识,从中可以窥见其用笔洒脱,飘逸自然,又独树一帜,后人完全可以通过辨别他的书法来判断其作品的真实性。其作品上的题诗也非常精彩。

边寿民书法欣赏

《沙洲芦雁图》局部 题记 西泠印社藏

图片来自《中国书法》2007年第9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边寿民书法,可方便查询。

0
纠错

边寿民书法欣赏:

猜你喜欢:

  • 梁同书(1723—1815),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与安徽亳州
  • 翁方纲《隶书池上竹间七言联》纸本隶书 124×25.5cm×2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池上有亭先得月,竹间无水不流云。
  • 玉川子嗜茶帖 年代不详 纸本 纵124.5厘米 横50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农爱茶,其书法中有几件涉及到茶,
  • 石涛《赠哲翁诗卷》纸本行书 29×270cm 无锡市博物馆藏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全集
  • 黄侃《行书黄庭坚花气熏人诗轴》 169×47cm 1924年作 湖北省博物馆藏 释文: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 王铎《拟山园帖》,共十卷,清代个人丛帖。清顺治八年至十六年(公元1651-1659年)王铎之子无咎撰集,古燕吕昌摹,张翱镌,经折装,墨纸尺寸
  • 【释文】袁枚顿首。西崖老先生阁下:枚灯节后作九峰、三泖之游,两月还山、见案上有阁下书函及山茨观察临《兰亭》一册,求则得之,且喜且
  • 蒋仁《录董其昌语》轴 可嘉扫描于《中国美术全集》蒋仁原名泰,字阶平,后来因得“蒋仁”古铜印,极为欣赏,遂改名为蒋仁,号山堂,别号
  • 陈奕禧《行书唐人七言诗扇》纸本行书 17.2×51.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春风淡淡影悠悠,莺啭高枝燕入楼。千步回廊闻凤吹
  • 康有为《行书游华山莲花峰顶诗轴》,纸本,行书, 145×76.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释文:白石莲花插碧天,花开万丈俯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代书法 词典网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