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登山人

作者: 范仲淹朝代: 宋代

送徐登山人原文

重君爱诗书,孜孜不知老。
白发末理生,惟谈圣人道。
爱君妙山水,所得是神气。
尺素写林峦,邈有千里意。
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系程。
直指九华峰,去扫先君茔。
却来华阳川,与我溪上盟。
行歌紫芝秀,坐啸清风生。
练真变金骨,飘飘朝玉京。
结成物外游,忘此天下情。

诗词问答

问:送徐登山人的作者是谁?答:范仲淹
问:送徐登山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范仲淹的名句有哪些?答:范仲淹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诗书

(1) 指《诗经》和《尚书》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泛指一般书籍、诗文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孜孜

(1).勤勉;不懈怠。《书·益稷》:“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孔颖达 疏:“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史记·滑稽列传》:“苟能修身,何患不荣! 太公 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 文王 ,得行其説,封於 齐 ,七百岁而不絶。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 唐 李德裕 《奏银妆具状》:“臣有生多幸,获遇昌期,受寄名藩,每忧旷职,孜孜夙夜,上报国恩。”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鸡鸣而起曰:‘吾今日为某事,用某人。’他日又曰:‘吾所为某事,其果济矣乎?所用某人,其人果才矣乎?’如是孜孜焉,不违於心。” 金 王若虚 《扬子<法言>微旨序》:“呜呼,公一代巨儒,德业文章皆可师法,自少年名满四海间,平生著述殆不可胜纪,而晚年益勤心醉乎义理之学,六经百子莫不讨论,迄今孜孜笔不停缀。” 明 方孝孺 《守素斋记》:“古之圣贤所以孜孜若不及者,以德不素具、才不素习则不足以佐天地之遗闕,开万世之治平,是以劬躬殫智而不敢自逸。”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故孜孜焉各竞其职,莫敢或怠。”

(2).犹言专心一意。《周书·柳虯传》:“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李敬》:“当今北面官人,入则内贵,出则使臣,到所在打风打雨,尔何不从之,而孜孜事一箇穷措大,有何长进耳!” 明 徐霖 《绣襦记·歌郎竞技》:“孜孜为利清早起,又有不成人的先入市。”《明史·吕坤传》:“臣观陛下昔时励精为治,今当春秋鼎盛,曾无夙夜忧勤之意,惟孜孜以患贫为事。”

(3).急切;恳切;一再。《新唐书·循吏传序》:“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长人不可轻授亟易。是以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宋 苏轼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若陛下初无此心,则臣亦不敢必望此政,屡言而屡不听,亦可以止矣,然臣犹孜孜强聒不已者,盖由陛下实有此心,而为臣子所格沮也。”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家贫以授徒为生,劝飭孜孜,无殊子息。”

(4).不停歇貌。 元 汤式 《一枝花·赠人》曲:“得志之秋,文共武皆穷究,正青春正黑头, 孙 吴 略切切於心, 齐 鲁 论孜孜在口。”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前家儿招了个后尧婆,小媳妇近日成亲,大浑家新来亡过,题名儿駡了孜孜的唾,駡那无正事頽唆,则待折损杀业种活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入告 吴 言,女略无骇意,又弔其无家,亦殊无悲意,孜孜憨笑而已。”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大账簿》:“我眼看见火势孜孜地蔓延过来,心中又忙着和个个字道别。”

(5).凝神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畅忒昏沉,忒慕古,忒猖狂。不问是谁,便待窝穰。説志诚,説衷肠;骋奸俏,骋浮浪。初唤做 鶯鶯 ,孜孜地覷来,却是 红娘 。”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二折:“朝至暮不转我这眼睛,孜孜覷定,端的寒忘热,飢忘饱,冻忘冷。”《 * 词话》第四一回:“我去那灯影儿下,孜孜的覷看。”

(6).和乐貌。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伊余怀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与汝乐之,乃陈好言,乃著新诗,一日不见,如何不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 江陵 王元绍 、弟 孝英 、 子敏 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 元 柯丹邱 《荆钗记·闺念》:“ 长安 红杏深,家山白云隐,早祈归省,孜孜翕翕,举家欢庆。”

(7).美好貌。 宋 毛滂 《菩萨蛮·代赠》词:“端端正正人如月,孜孜媚媚花如颊,花月不如人,眉眉眼眼春。” 元 乔吉 《斗鹌鹑·歌姬》套曲:“眉儿初月弯弯,鞋儿瘦玉慳慳,脸儿孜孜耐看,琵琶絃慢,青衫泪点才乾。”

(8).犹孑孑。孤单、独自。 唐 欧阳詹 《暗室箴》:“孜孜硕人,冥冥暗室,罔纵尔神,罔轻尔质。” 宋 范仲淹 《与谢安定屯田书》:“自当观羣贤,以经大运,无孜孜一夫,以隘其守焉。”

(9).形容词结构中的迭音附加成分。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一折:“苦孜孜,泪丝丝,这场灾祸从天至,把俺横拖倒拽怎推辞!” 明 无心子 《金雀记·玩灯》:“喜孜孜携手偕行,笑吟吟并偶成双。”《白雪遗音·八角鼓·秋景萧条》:“佳人听完这四句,喜孜孜,把笔描,风花雪月道的好。”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白发

白头发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理生

治生,料理生计。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进则侣鸿鸞以振翮,退则参 陶 白 之理生。” 唐 韦应物 《寓居永定精舍》诗:“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太平广记》卷二四三引 唐 韩琬 《御史台记·裴明礼》:“ 唐 裴明礼 ……善於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圣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山水

(1) 山上流下来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

山水相连

(3) 指山水画

泼墨山水

吴道玄…因写 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所得

指所获得的东西

所得无几

神气

(1) 神情;神态

带着一副习惯于简短会谈的人的神气正襟危坐着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聊斋志异·促织》

(2) 有精神,有气魄

他走起路来很神气

(3) 骄傲或得意,也指得意或骄傲的样子

神气十足

尺素

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函绵邈于尺素。——陆机《文赋》

林峦

(1).树林与峰峦。泛指山林。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唐 王昌龄 《山行入泾州》诗:“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宋 朱熹 《休庵》诗:“别岭有精庐,林峦亦幽絶。”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林峦忽不见,但闻山涧响。”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风景怜殊俗,林峦想故关。”

(2).指隐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赠参寥子》诗:“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

千里意

犹千里情。 南朝 梁简文帝 《华月诗》:“欲传千里意,不照十年悲。”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孤云

(1).单独飘浮的云片。 唐 李白 《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唐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二:“勌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 长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思亲回首望孤云,回首望孤云。”

(2).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 李善 注:“孤云,喻贫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繫程。”

直指

(1).笔直指向;直趋。《周礼·考工记·轮人》:“辐也者,以为直指也。” 贾公彦 疏:“入轂入牙,并须直指,不邪曲也。”《后汉书·朱儁传》:“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 咸阳 。”《隋书·赵煚传》:“请从 河北 ,直指 太原 ,倾其巢穴,可一擧以定。”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布帆一片,直指 河间 。” 毛 * 《如梦令·元旦》词:“今日向何方,直指 武夷山 下。”

(2).直言指出,无所回避。《荀子·不苟》:“正义直指,擧人之过,非毁疵也。”《韩非子·说难》:“直指是非,以饰其身。” 王先慎 集解:“直指,言无所迴避也。” 郭沫若 《天地玄黄·屈原不会是弄臣》:“他眉清目秀,无疑还齿白唇红。但有这样生理上的优点,我们不好便直指他为天生的弄臣。”

(3). 汉 武帝 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因出巡时穿着绣衣,故又称“绣衣直指”,或称“直指绣衣使者”。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民力屈,财货竭,因之以凶年,羣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衣,持斧鉞,斩断于郡国,然后胜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直指平米价,民大譁,拥门不得解,丞一言而定。” 章炳麟 《訄书·商鞅》:“繇 弘 、 汤 、 仲舒 之法,终于盗贼满山,直指四出,上下相蒙,以空文为治,何其与 鞅 反也。”

九华

(1).山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旧称 九子山 。因有九峰如莲花,故改为今名。 唐 李白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 青阳县 南有 九子山 ,山高数十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予乃削其旧号,加以 九华 之目。”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三:“ 九华 本名 九子 , 李太白 为易名。”主峰 天台峰 ,有 化城寺 、 百岁宫 、 回香阁 和古拜经台等古刹名胜,与 峨眉 、 五台 、 普陀 等山合称 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参见“ 九子山 ”。

(2).宫殿名。 后赵 石虎 建。《拾遗记·晋时事》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 石虎 席卷西京,崇丽妖虐,外僭和鸞文物之仪,内修 三英 、 九华 之号。” 齐治平 注:“ 九华 ,宫名。”《清一统志》:“ 后赵 石虎 建,以三三为位,故谓之 九华 。”

(1).重九之花,指菊花。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序:“余閒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於言。”

(2).花朵繁茂。喻妇德昭彰。 北周 庾信 《周仪同松滋公拓跋竞夫人尉迟氏墓志铭》:“标梅三实,无闕其时;夭桃九华,能修其政。”

先君

已故的父亲

这个非但我一个人感激,就是先君、家母,也是咸激的了不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却来

亦作“却来”。归来。 唐 李白 《东鲁见狄博通》诗:“谓言掛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宋 苏轼 《送安节》诗之十四:“万里却来日,一庵仍独居。”

行歌

歌,吟,抽咽的哭。行,走动着。行歌意为一边走着一边抽抽咽咽地哭。是孩子的哭状

儿闻之亡去入山林行歌。——晋· 干宝《搜神记》

紫芝

(1).真菌的一种。也称木芝。似灵芝。菌盖半圆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泽及云纹;下面淡黄色,有细孔。菌柄长,有光泽。生于山地枯树根上。可入药,性温味甘,能益精气,坚筋骨。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 汉 王充 《论衡·验符》:“ 建初 三年, 零陵 泉陵 女子 傅寧 宅,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长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茎叶紫色,盖紫芝也。” 唐 欧阳詹 《珍祥论》:“紫芝产於 甘泉 ,自麟呈於 雍祠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 延彬 治 泉州 十七年,吏民安之。会得白鹿及紫芝,僧 浩源 以为王者之符。”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芝》。

(2).比喻贤人。《淮南子·俶真训》:“ 巫山 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高诱 注:“膏夏、紫芝皆喻贤智,萧、艾,贱草。皆喻不肖。”《旧唐书·杨炎传》:“丁忧,庐於墓前,号泣不絶声,有紫芝、白雀之称,义表其门閭。”

坐啸

亦作“ 坐歗 ”。闲坐吟啸。 东汉 成瑨 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任 南阳 太守,用 岑晊 (字 公孝 )为功曹,公事悉委 岑 办理,民间为之谣曰:“ 南阳 太守 岑公孝 , 弘农 成瑨 但坐啸。”见《后汉书·党锢传序》。后因以“坐啸”指为官清闲或不理政事。 南朝 齐 谢朓 《在郡卧病呈沉尚书》诗:“坐啸徒可积,为邦岁已朞。”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识》:“但今之从政者则不然。凡居斯职者,必恩幸贵臣,凡庸贱品,饱食安步,坐啸画诺,若斯而已矣!” 宋 苏轼 《次韵王滁州见寄》:“君家联翩尽卿相,独来坐歗谿山上。” 清 吴伟业 《寄房师周芮公先生》诗之二:“北府风流坐啸清, 萧郎 白帢爱将迎。”

清风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练真

古代方士谓通过修练而返朴归真。《晋书·文苑传·曹毗》:“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不营练真之术,不慕内听之聪。”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练真变金骨,飘飘朝玉京。”

金骨

(1).金和骨。比喻坚固的事物。语本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众口鑠金,积毁销骨。”《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蚁壤漏山河,丝泪毁金骨。” 李善 注:“金骨之坚,喻亲之篤者。言谗邪之人,但下如丝之泪,而金骨为之伤毁也。”

(2).佛骨,仙骨。 唐 李白 《感兴》诗之五:“西山玉童子,使我鍊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 蓬闕 。” 宋仁宗 《佛牙舍利赞》:“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鍊色长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商》:“好神仙,鍊金骨。”

飘飘

(1).风吹貌。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唐 韩愈 《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斾卷以舒。”

(2).飞扬貌。 汉 张衡 《西京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 南唐 冯延巳 《春光好》词:“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眠。” 元 张埜 《水龙吟·咏游丝》词:“落花天气初晴,随风几缕来何处。飘飘冉冉,悠悠颺颺,欲留还去。”

(3).飞翔貌。《文选·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李善 注:“飘飘,飞貌。” 唐 李咸用 《投所知》诗:“谁能借与摶扶势,万里飘飘试一飞。” 宋 王安石 《春从沙碛底》诗:“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4).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飘飘凌云意,强御莫能慑。”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 刘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辉,飘飘乎云霞之态。”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 韩老六 ﹞把 杨老疙疸 灌得手脚飘飘,不知铁锹有几个齿了。”

(5).形容动荡不安、不平静。《隋书·文学传·孙万寿》:“如何载笔士,翻作负戈人。飘飘如木偶,弃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澜飘飘,风雨任运推转,何必越性干祈。” 宋 曾巩 《寄孙正之》诗:“貌癯心苦气飘飘,长饿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无定。 晋 陆机 《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 唐 刘长卿 《睢阳赠李司仓》诗:“飘飘 洛阳 客,惆悵 梁园 秋。” 明 王云凤 《送客》诗:“云气溟濛雨欲丝,飘飘游子别离时。”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训》:“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飘飘四季过,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诗:“飘飘岁月此双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远。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志飘飘焉,嶢嶢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陆彦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飘飘新句总堪传。”

(9).形容遥远、久远。 三国 魏 徐干 《室思诗》:“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诗之二:“賔朋半海内,弟妹各天涯。驻马临岐处,飘飘独望家。”

玉京

(1).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 晋 葛洪 《枕中书》引《真记》:“元都玉京, 七宝山 ,週廻九万里,在 大罗 之上。”《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於 老子 。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 唐 白居易 《梦仙》诗:“须臾羣仙来,相引朝玉京。” 金 元好问 《步虚词》之二:“万神朝罢出 通明 ,和气欢声满玉京。”

(2).泛指仙都。 宋 陆游 《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诗:“斥僊岂復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 清 龚自珍 《行路易》诗:“浩浩荡荡,仙都玉京。蟠桃之花万丈明, 淮南 之犬彳亍行。”

(3).指帝都。 唐 孟郊 《长安旅情》诗:“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宣和遗事》后集:“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 清 赵翼 《因邸报秦楚蜀三省同时奏捷喜作凯歌》:“露布星驰到玉京,鐃簫大凯溢欢声。”

结成

(1)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通过法律手续结合起来

通过结婚使二人结成一对夫妻

(2) 结合成一体或一块;结合

多油脂的小油滴凝结成一块黄油

物外

世外;世俗之外

飘然物外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