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院建炎兵火独存纪事

作者: 闻人偲朝代: 宋代

净因院建炎兵火独存纪事原文

湖海浮学二十年,重来春色尚依然。
杏花篱落喷红雾,杨柳林塘护绿烟。
草暖村人出游地,鸠鸣刺史劝农天。
觉场独在三灾外,试问支郎第几禅。

诗词问答

问:净因院建炎兵火独存纪事的作者是谁?答:闻人偲
问:净因院建炎兵火独存纪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参考注释

湖海

(1).湖泊与海洋。《南齐书·王敬则传》:“ 会 土边带湖海,民丁无士庶皆保塘役。” 唐 韦应物 《登重玄寺阁》诗:“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2).指湖泊。《明一统志·应天府·形胜》:“ 长江 千里,险过汤池,外连 江 淮 ,内控湖海。”

(3).泛指四方各地。 唐 李颀 《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惜哉湖海上,曾校 蓬莱 书。”《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人虽在湖海飘零,自信有此絶艺,不甘轻配凡女。” 郁达夫 《乘车赴东京过天龙川桥》诗:“十年湖海题诗客,依旧青衫过此桥。”

(4).指浪迹江湖,不与朝政。 清 陈济生 《怀友》诗:“颇忆 元龙 久湖海,近来风雅復何如?”

浮学

浮浅的学问。《商君书·农战》:“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来春

明年春天。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三》:“田事废业无餘积,虽 羌 虏必破,来春民必困乏。” 唐 白居易 《四十五》诗:“或拟 庐山 下,来春结草堂。” 周瘦鹃 《花木丛中·枸杞》:“今秋枝叶四布,结实很多,来春打算删去大半,以便保持下悬的梢头部分。”

依然

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篱落

篱笆

村庄篱落

喷红

十分红;很红

听到他说此话,她顿时满脸喷红

柳林

(1).柳树林。 唐 许浑 《泛五云溪》诗:“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风。” 宋 晁补之 《阎子常携琴入村》诗:“ 薛老村 西十里地,旱日燎原无柳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一阵阵的热风吹来的柳林蝉鸣,荷塘蛙曲,都足以增加人们暴燥之感。”

(2).古地名。在今 北京市 通县 南。原为 元 代皇帝游畋之地,建有行宫。1358年 毛贵 领导的红巾军进迫 大都 ,与 刘哈喇不花 率领的 元 军大战于此。

(3).古地名。在今 山东省 临清县 南。 清 同治 二年(公元1863年), 宋景诗 领导的黑旗军曾在此打败地主武装柳林团。

村人

(1).乡下人,农村人。 唐 白居易 《登村东古冢》诗:“村人不爱花,多种栗与枣。”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贤母辞拾遗钞》:“有村人早出卖菜,拾得 至元 钞十五锭,归以奉母。” 鲁迅 《书信集·致赖少麒》:“就是极平常的动植物图,我曾经给向来没有见过图画的村人看,他们也不懂。”

(2).俗人,蠢人。《朱子语类》卷三五:“所谓君子者,岂是歛手束脚底村人耶?”《水浒传》第五回:“ 鲁智深 大怒道:‘你这廝村人,好没道理!俺又不曾説甚的,便要绑缚洒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丝竹》:“谚云:‘村人吃橄欖,不知回味。’”

出游

外出游玩

刺史

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劝农

(1).鼓励农耕。《史记·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 中国 伊古以来,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

(2).古代政府官员在春夏农忙季节,巡行乡间,劝课农桑,称劝农。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郡守每岁劝农还,必於此艤舟宴焉。”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三折:“我如今待要下乡劝农去也,则怕那秀才上朝应举去的忙,等不的我回来。”

(3).官名。古代负责鼓励督促农业生产的官吏。 晋 束晳 《劝农赋》:“惟百里之置吏,各区别而异曹;考治民之贱职,美莫当乎劝农。”参见“ 劝农使 ”。

觉场

佛教道场。即佛寺。《西湖佳话·灵隐诗迹》:“山门紧对着巉崖峭壁,门上一匾是‘絶胜觉场’,係 葛洪 写的。”

在三

《国语·晋语一》:“‘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 韦昭 注:“三,君、父、师也。”后以“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故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亦有秉心矫迹,以敦在三之节。”《北齐书·徐之才传》:“既为汝师,又为汝公,在三之义,顿居其两。”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诗序:“尊道成德,严师其难哉。故在三之礼,极乎君亲,而师也参焉。” 清 纳兰性德 《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夫师岂易言哉!古人重在三之谊,并之於君、亲。”

试问

(1).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晋书·孙绰传》:“沙门 支遁 试问 绰 :‘君何如许?’”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左 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诗:“白苹秋色里,试问採莲津。”

(2).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 宋 苏轼 《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 许地山 《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嶠 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 蒙古 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支郎

(1).称 汉 末、 三国 时僧人 支谦 。 月支国 人,于 东汉 末迁居 吴 地,从 吴 孙权 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到 孙亮 建兴 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 支郎 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 隋 费长房 《历代三宝记·魏吴录》、 宋 道诚 《释氏要览·称谓》。

(2).指 晋 代高僧 支遁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其时 雪浪 洪恩 本讲经法司,而风流文藻,辨博自喜,有 支郎 畜马剪隺之风。” 清 曹寅 《寄题东园》诗之七:“ 支郎 偏爱马,处士独怜鹤。”参见“ 支公 ”。

(3).泛称僧人。 唐 郑谷 《重访黄神谷策禅者》诗:“初尘芝阁辞禪阁,却访 支郎 是老郎。” 前蜀 韦庄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悵问 支郎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