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寄叶甥少蕴内翰见招

作者: 晃冲之朝代: 宋代

和寄叶甥少蕴内翰见招原文

翰林赫奕今如此,莫道人惟旧雨来。
庞老终身远州府,刘郎何面向春台。
园宜杏子非时结,溪阔梅花过日开。
两地声闻无百里,相望一覆手中杯。

诗词问答

问:和寄叶甥少蕴内翰见招的作者是谁?答:晃冲之
问:和寄叶甥少蕴内翰见招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晃冲之的名句有哪些?答:晃冲之名句大全

晃冲之和寄叶甥少蕴内翰见招书法欣赏

晃冲之和寄叶甥少蕴内翰见招书法作品欣赏
和寄叶甥少蕴内翰见招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翰林

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以后始设,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赫奕

(1).光辉炫耀貌。 汉 陈琳 《武军赋》:“声訇隐而动山,光赫奕以烛夜。”《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其华表则镐镐鑠鑠,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 李善 注:“镐镐鑠鑠,赫奕章灼,皆谓光显昭明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 上军王 方游猎,远见宫中光明赫奕,疑有火灾。”

(2).显赫貌;美盛貌。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谨按《春秋》,王人之微,处于诸侯之上,坐则专席,止则专馆,朱轩驾駟,威烈赫奕。”《魏书·酷吏传·李洪之》:“﹝ 洪之 ﹞富贵赫奕,当舅戚之家。” 唐 豆卢回 《登乐游原怀古》诗:“赫奕文物备,葳蕤休瑞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餘金市鞍马,冠盖赫奕。”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道人

(1)

(2) 旧时对道士的尊称

(3) 称道教徒为道人

(4) 和尚的旧称

惟旧

指旧属,老下级。语本《书·盘庚上》:“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又《大诰》:“尔惟旧人。”《陈书·文学传·褚玠》:“及卒,太子亲製誌铭,以表惟旧。”《隋书·炀帝纪下》:“故 高熲 、 贺若弼 先皇心膂,参谋帷幄, 张衡 、 李金才 藩邸惟旧,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

终身

(1) 今生今世;此生;毕生相关

终身几无可问。——清· 刘开《问说》

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乐岁终身饱。——《孟子·梁惠王上》

(2) 又

乐岁终身告。

州府

(1).州署收藏文书簿籍等的府库。《礼记·内则》:“州伯命藏诸州府。” 孔颖达 疏:“州府是州长之府藏。”

(2).州治。 唐 杜甫 《越王楼歌》:“ 绵州 州府何磊落, 显庆 年中 越王 作。” 仇兆鳌 注:“州府,府之州治也。”

(3).旧时地方行政区划的州和府的合称。

刘郎

(1).指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宋书·符瑞志上》:“逆旅嫗曰:‘ 刘郎 在室内,可入共饮酒。’”

(2).指 汉武帝 刘彻 。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 刘郎 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3).指 汉高祖 刘邦 。 宋 辛弃疾 《六幺令》词:“长喜 刘郎 马上,肯听诗书説。”

(4).指 三国 蜀 先主刘备 。 宋 王千秋 《贺新郎·石城吊古》词:“要约 刘郎 铜雀醉,底事遽争 荆 楚 。”

(5).指 东汉 刘晨 。相传 刘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 唐 司空图 《游仙》诗之二:“ 刘郎 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后蜀 顾夐 《虞美人》词:“此时恨不驾鸞皇,访 刘郎 。”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 刘郎 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

(6).借指情郎。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刘郎 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束装得早,三月三 刘郎 到了,携手儿下妆楼。”参见“ 刘阮 ”。

(7). 唐 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玄都观 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 去后栽。”此为 禹锡 自称,后因以“刘郎”指 禹锡 。 唐 白居易 《醉中重留梦得》诗:“ 刘郎 刘郎 莫先起, 苏臺 苏臺 隔云水。”

面向

(1) 面对;站着或坐着朝向

听众面向演讲者

他面向窗户站着

(2) 适应…的需要;注重

面向农村

面向未来

春台

(1).春日登眺览胜之处。《老子》:“荒兮其未央,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唐 贾岛 《送刘式洛中觐省》诗:“晴峯三十六,侍立上春臺。” 郭沫若 《水调歌头·喜雪》词:“驱旱魃,除虫害,登春臺。”

(2).饭桌。《水浒传》第六回:“只见灶边破漆春臺,只有些灰尘在面上。”《儒林外史》第二回:“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臺。”

(3).礼部的别称。

杏子

〈方〉∶杏

非时

(1).不是时候。不在正常、适当或规定的时间内。《晏子春秋·杂上十二》:“﹝ 晏子 ﹞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事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羣臣可用者皆前繫,今无足与举事者。王以非时发,恐无功,臣愿会逮。”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农事餘暇,委头目常切提举閲习武艺,务令精熟齐整,如无盗贼,非时不得勾集。”

(2).不是时候。不合时令。《北齐书·幼主纪》:“﹝ 高纬 ﹞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 唐 王建 《薛二十池亭》诗:“异花多是非时有,好竹皆当要处生。”

(3).犹乱世。《礼记·儒行》:“﹝儒﹞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 孔颖达 疏:“非时,谓非明时。”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之二:“麒麟出非时,未免西狩获。”

(4).不时,时常。 唐 杜甫 《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诗:“出入独非时,礼异见羣臣。” 仇兆鳌 注:“非时,即常常而见之意。” 宋 范成大 《刺濆淖》诗:“人言盘涡耳,夷险顾有间,仍於非时作,未可一理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一·阁部形迹》:“二人(指 刘华容 、 戴浮梁 )俱为上所重,而眷 刘 尤深,因得非时召见。”

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过日

(1).过日子。 唐 杜甫 《赠别郑炼赴襄阳》诗:“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宋 陈造 《田家谣》:“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王任叔 《疲惫者》:“ 运秧 自这一次后,不再有向人家处赖饭吃的事了。但他到底怎么过日,我是无从知道。”

(2).谓超过时日。 宋 晁冲之 《和寄叶甥少蕴内翰见招》:“园宜杏子非时结,溪阔梅花过日开。”

(3).改日。《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 安老爷 因他也须到家歇息歇息,便説:‘过日再备酌奉请。’”

两地

(1).两处;两个地方。 南朝 梁 何逊 《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唐 元稹 《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凤 遇见这位 安伯父 ,两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见‘不求人’的这句话断説不起。” 鲁迅 许广平 有《两地书》。如:他们分居两地多年了。

(2).犹两府。借指中书省、枢密院。 宋 无名氏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子京两地》:“ 宋子京 在 蜀 有诗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云自有三年信,明月长为两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两地,愁愤而薨,人以为此诗之讖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

声闻

(1).亦作“ 声问 ”。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 ,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 、 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 ,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2).亦作“ 声问 ”。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 商 字 文表 , 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 声闻过情 ”。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百里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相望

互相对望

雕栏相望焉。——《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邻国相望。——《史记·货殖列传》

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东西相望。——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覆手

(1).把手掌向下一翻。比喻事情容易办成。《后汉书·皇甫规传》:“今兴改善政,易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鉴畏前害,互相瞻顾,莫肯正言。”

(2).喻时间迅速。 唐 温庭筠 《醉歌》:“劝君莫惜金罇酒,年少须臾如覆手。” 宋 杨万里 《食蒸饼作》诗:“诗人一腹大於蝉,飢饱翻手覆手间。”

(3).古射礼。用右手由弓上取矢。《仪礼·乡射礼》:“下射进坐,横弓覆手,自弓上取一个兴,其他如上射。” 郑玄 注:“覆手,由弓上取矢者,以左手在弓里,右手从表取之,亦便。”

(4).古饮宴礼。饭后用手抹嘴。《礼记·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 孔颖达 疏:“覆手者,谓食饱必覆手以循口边,恐有殽粒污著之也。”《管子·弟子职》:“既食乃饱,循咡覆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