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主簿挽词

作者:楼钥 朝代:宋代

伍主簿挽词原文

好贤元不减缁衣,客到公家如所归。
二浙声名三鹗荐,四山风物一翚飞。
桑榆冉冉身先蜕,兰玉森森家正肥。
人有百身宁可赎,发棠谁复济齐饥。

诗词问答

问:伍主簿挽词的作者是谁?答:楼钥
问:伍主簿挽词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楼钥的名句有哪些?答:楼钥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不减

不次于,不少于

其英雄本色不减当年

缁衣

(1).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诗·郑风·缁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毛 传:“緇,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2).泛指黑色衣服。《列子·说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诗·郑风》篇名。《诗序》谓系赞美 郑武公 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 武公 好贤之诗。《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緇衣》,恶恶如《巷伯》。’” 郑玄 注:“《緇衣》《巷伯》皆《诗》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贤者也。” 唐 陆贽 《张延赏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继《緇衣》之美。”

(4).僧尼的服装。 唐 韦应物 《秋景诣琅琊精舍》诗:“悟言緇衣子,萧洒中林行。”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衣。”《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緇衣顿改昔年妆。” 郭沫若 《孔雀胆》第四幕:“桥上走出一位以黑纱蒙面的僧人,身着缁衣,手敲金钟,口念‘南无 阿弥陀佛 ’。”

(5).引申指佛教。 唐 沉亚之 《送洪逊师序》:“自佛行中国已来,国人为緇衣之学多,几与儒等。”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书》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尚餘此耳。” 清 方文 《庐山诗》之三一:“ 欧公 闢浮屠,晚乃好緇衣。”

(6).借指僧人。 唐 刘商 《题禅居废寺》诗:“凋残精舍在,连步访緇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丞相是当朝黄阁,小尼是出世緇衣。”

公家

(1) 指朝廷、国家或官府

赴公家之难

(2) 与私人相区别,今指国家、机关、团体等

副业产品,卖给公家

所归

(1).归依;归宿。《老子》:“儽儽兮若无所归。”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2).归向;归属。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汉 班彪 《王命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

(3).称赞。 晋 羊祜 《让开府表》:“功未为众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

二浙

宋 代行政区划 浙江东路 与 浙江西路 的合称。辖地约当今 浙江省 全境及 江苏省 长江 以南地区。 宋 陆佃 《埤雅·释木》:“今 江 、 湘 、二 浙 ,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鬱成雨。” 宋 朱彧 《萍州可谈》卷二:“ 高丽 人泛海而至 明州 ,则由二 浙 溯 汴 至都下,谓之南路。”

声名

名声;名誉

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小二黑结婚》

鹗荐

汉 孔融 《荐祢衡表》:“鷙鸟累百,不如一鶚,使 衡 立朝,必有可观。”后用“鶚荐”谓举荐贤才。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亲嫌妨鶚荐,相对发微泚。” 明 沉鲸 《双珠记·并拜荣升》:“你与我哥哥异地萍逢,同时鶚荐,真可谓不负所学矣。” 清 黄景仁 《金缕曲·送汪晓山试令江苏》词:“南国蜚声价,看纷纷,同时鶚荐,尽居君亚。”

山风

起于山野之间的风

翚飞

《诗·小雅·斯干》:“如翬斯飞。” 朱熹 集传:“其簷阿华采而轩翔,如翬之飞而矫其翼也。”后因以“翬飞”形容宫室的高峻壮丽。 南朝 梁 王屮 《头陀寺碑文》:“丹刻翬飞,轮奂离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层臺轮奂,重阁翬飞,僧众清肃,并学大乘。”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真君殿前有大楼,曰 玉华 ,翬飞轮奂,极土木之胜。”按,此种屋翼檐角向上的建筑形式,俗称“飞檐”,近代建筑学称“翚飞式”,为我国古代所特创。

桑榆

(1) 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2) 比喻晚年

桑榆晚景

冉冉

(1) 渐进地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

(2) ∶ 慢慢地

冉冉上升

(3) 柔软下垂的样子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兰玉

旧时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家兰玉真门户, 苏氏文章亦弟兄。—— 陈造《贺二石登科》

森森

(1) 形容繁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 杜甫《蜀相》

(2) 形容阴沉可怕

看了这水泡子四边黑压压的老树,不禁有一种鬼域森森之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3) 形容寒冷

冷森森

百身

(1).谓一身死百次。一说,一百人的生命。语出《诗·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清 姚椿 《题<剑南集>后五首柬书田》:“它日, 文公 ( 朱熹 )没,翁(指 陆游 )祭文云:‘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倾 长河 注东海之泪。’其彼此倾倒如此。”

(2).谓有一百条生命。 明 刘基 《远客叹雨》诗:“忧来伤心令髮白,人生百身莫为客。”

宁可

表示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其中的一面

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宁可早点儿出发,也不要迟到

发棠

《孟子·尽心下》:“ 齐 饥。 陈臻 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復为发 棠 ,殆不可復。’” 棠 , 齐 地名。 孟轲 为推行仁政,曾就 齐 饥劝 齐宣王 发放 棠城 积谷赈济贫民。后因谓开仓赈济为“发 棠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