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望夜闻影灯之盛斋中孤坐因写所怀

作者: 宋庠朝代: 宋代

原文

汉家太一昏祠日,宝炬神灯遍京室。
仁寿先从殿里开。
织阿正傍楼前出。
传闻陌上乐康年,宝骑如龙人若仙。
骖驔始见斗城曲,烂熳还逢星汉边。
妍歌巧笑競赓续,万状晶荧夺人目。
洛桥罗韈自生尘,楚国香缨不藏烛。
五侯四姓共豪华,况乃经过赵李家。
迷路非关武陵水,添妆祗为寿阳花。
九门启钥光如昼,若个游人不回首。
春宵病客独无悰,挟册焚香坐虚牖。
坐久更阑可奈何,著书自古穷愁多。
钟磬笙竽尽邻里,谁能载酒来相过。

诗词问答

问:《正月望夜闻影灯之盛斋中孤坐因写所怀》的作者是谁?答:宋庠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庠的名句有哪些?答:宋庠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汉家

即汉朝

汉家山东二百州。—— 唐· 杜甫《兵车行》

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一昏

(1).犹言一晚。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 * :“一日復一朝,一昏復一晨。”

(2).犹成婚。昏,“ 婚 ”的古字。《诗·召南·草虫》“亦既见之,亦既覯止,我心则降” 唐 孔颖达 疏:“言既覯谓已昏者,谓已经一昏,得君子遇接之故也。”

宝炬

蜡烛的美称。《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宝地普现妙光云,宝炬燄明如电发。” 唐 罗隐 《台城》诗:“宴罢明堂烂,诚成宝炬残。” 宋 张元干 《感皇恩·寿》词:“宝炬密香,玉卮波灩,醉拥笙歌夜深院。”《再生缘》第十七回:“但见那,洞房铺设似仙乡,宝炬高烧近緑窗。”

神灯

(1).谓神奇的灯火。 宋 朱熹 《方广圣灯次敬夫韵》:“神灯照夜惟闻説,皓月当空不用寻。” 清 阎尔梅 《题张元操别业》诗:“嶒崚不比连云栈,随着神灯问路来。”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鬼神默护吉壤》:“一夕隐隐望见神灯无数,有金甲神拥一贵人从空中过。”

(2).神佛前所供的灯火。 唐 崔液 《上元夜》诗之二:“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寳装。”《白雪遗音·马头调·思凡》:“拜佛前,神灯偏照俺的丑模样,脚大头皮光。师傅面前,少不的免强。”

京室

谓王室。《诗·大雅·思齐》:“思媚 周 姜 ,京室之妇。” 毛 传:“京室,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皇家不造,京室陨颠。” 唐 杜甫 《留花门》诗:“胡尘踰 太行 , * 抵京室。”

仁寿

谓有仁德而长寿。语出《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邢昺 疏:“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也。”《汉书·王吉传》:“敺一世之民,躋之仁寿之域。”《汉书·董仲舒传》:“ 尧 舜 行德, * 仁寿。”《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由是天人通,阴阳和,俗躋仁寿,物无疵癘。” 宋 苏轼 《儒者可与守成论》:“至於 汤 武 ,拯涂炭之民而置之於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我皇上聪明神圣之主,又已禎祥毕集,仁寿可登矣。”

阿正

旧时对正妻的昵称。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购倖》:“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嗏,只要赚几贯铜钱养阿正。”

传闻

(1) 听到流传

传闻说你将同她结婚

(2) 通过多人才了解

(3) 辗转流传的消息

传闻多失

乐康

安乐。《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汉 傅毅 《舞赋》:“腾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乐康。” 五代 齐己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病起见王化》诗:“四野歌丰稔,千门唱乐康。” 明 陈子龙 《赠吴次尾》诗:“鉤陈煌煌正四方,我与汝曹俱乐康。”

骖驔

(1).马奔跑貌。 南朝 梁 《骢马》诗:“意欲驂驔走,先作野游盘。” 唐 杜甫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安知决臆追风足,朱汗驂驔犹喷玉。” 清 曹寅 《和竹磵侄上巳韵》:“红桥正泥泞,游骑莫驂驔。”

(2).犹相随。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赤城词》:“ 浙 之词人,两 宋 为盛…… 梦窗 、 碧山 、既为眉目; 放翁 、 竹屋 ,驂驔后先。”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元史类编》:“夜閲 邵远平 《元史类编》……较之 朱国楨 《南宋书》、 周济 《晋略》,固自远胜,与 陈鱣 《续唐书》可相驂驔,皆精於事例,劣於文字者也。”

城曲

城角。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祠骸府阿,掩骼城曲。” 清 厉鹗 《东城杂记·海神坛》:“今 太平桥 在 庆春门 内 东河桥 之东,地近城曲,平远虚旷。”

烂熳

见“ 烂漫 ”。

星汉

(1).天河;银河。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灰色的短夜,星汉徐移。”

(2).形容璀灿,有文采。 清 查慎行 《送陈乾斋予假省亲》诗之二:“星汉文章 唐 许国 ,臚云名第 宋 安阳 。”

妍歌

靡丽之音。《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妍歌妙舞之容,衔组树羽之器。” 李善 注:“《古妍歌篇》曰:‘妍歌展妙声,发曲吐令辞。’” 宋 柳永 《合欢带》词:“妍歌艷舞,鶯惭巧舌,柳妒纤腰。”

巧笑

美好的笑。《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宋 梅尧臣 《和希深新秋会东堂》诗:“巧笑承欢剧,新词度曲长。” 蒋光慈 《红笑》诗:“一大些白祸的恐慌,现在都变成红色的巧笑了!”

赓续

继续。《熟煌曲校录·皇帝感·新集<孝经>》:“ 始皇 无道焚书尽,赖得仙人壁里藏。拾得故文多损坏, 孔生 賡续巧相当。” 宋 王安石 《<周礼义>序》:“其法可施於后世,其文有见於载籍,莫具乎《周官》之书。盖其因习以崇之,賡续以终之,至於后世,无以復加。” 靳以 《生存》:“他一点味道也觉不出来,他只知道为了让生命赓续下去,必须把这些东西送到肚子里去。”

万状

各种状态,形容程度极深

惊恐万状

晶荧

(1).明亮闪光。 唐 王起 《浊水求珠》诗:“的皪终难掩,晶荧愿见收。”《红楼梦》第六六回:“三姐儿看时,上面龙吞夔护,珠宝晶荧。”

(2).指光亮。 元 周砥 《夜坐怀孝常》诗:“天高玉露泻,草木流晶荧。”

夺人

(1).犹损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某官性诡譎好名,专一暗地坑人夺人。”

(2).犹动人。 胡采 《<在和平的日子里>序》:“他的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夺人的力量。”

洛桥

指 洛阳市 天津桥 。桥在 洛水 上,故亦称“ 洛桥 ”。 唐 祖咏 《江南旅情》诗:“为报空潭橘,无媒寄 洛桥 。”

罗韈

见“ 罗袜 ”。

生尘

(1).沾上尘埃。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陵波微步,罗韈生尘。” 宋 柳永 《荔支香》词:“缓步罗袜生尘,来绕琼筵看。”《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天下无事日久,兵甲生尘。”

(2).形容中空无物。《东观汉记·范冉传》:“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尘 范史云 ,釜中生鱼 范莱芜 。’” 金 元好问 《真味斋》诗:“麄饭寒虀老此身,高人那计甑生尘。”

(3).谓生鄙吝的尘想。 金 元好问 《送诗人秦略简夫归苏坟别业》诗:“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参见“ 生鄙 ”。

国香

(1).极言其香。谓其香甲于一国,故云。亦用以赞誉人的风采、品行。《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蜂蝶慕香》:“都下名妓 楚莲 者,国香无及,每出,则蜂蝶相随慕其香。” 唐 温庭筠 《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之二:“国香 荀令 去,楼月 庾公 来。”参见“ 令君香 ”。

(2).指兰花。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兰有国香。” 唐 宋之问 《过史正议宅》诗:“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广 * ·花谱二三·兰蕙》引 宋 黄庭坚 《书幽芳亭》:“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后亦用以借指其他名花。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二:“凭仗幽人收艾蒳,国香和雨入青苔。” 明 唐寅 《山家见菊》诗:“可惜国香人不识,却教开向野翁家。” 清 姚鼐 《阻风三山夹游三华庵牡丹颇盛》诗:“冷落国香聊与慰,午晴扶向石臺高。”

(3).借喻王侯公卿的后裔。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粲粲门子,菲菲国香。”

五侯

(1).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参见“ 五侯九伯 ”。

(2).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汉成帝 封其舅 王谭平 阿侯 、 王商 成都侯 、 王立 红阳侯 、 王根 曲阳侯 、 王逢时 高平侯 。见《汉书·元后传》。《文选·鲍照<数诗>》:“五侯相饯送,高会集 新丰 。” 李善 注:“《汉书》曰: 成帝 悉封舅 王谭 、 王立 、 王根 、 王逢时 、 王商 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3).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东汉 大将军 梁冀 擅权,其子 梁胤 、叔父 梁让 及亲属 梁淑 、 梁忠 、 梁戟 皆封侯。《后汉书·陈蕃传》:“前 梁氏 五侯,毒徧海内。” 李贤 注:“五侯谓 胤 、 让 、 淑 、 忠 、 戟 五人。”

(4).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汉桓帝 封宦者 单超 新丰侯 、 徐璜 武原侯 、 左悺 上蔡侯 、 具瑗 东武阳侯 、 唐衡 汝阳侯 。《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5).泛指权贵豪门。 唐 韩翃 《寒食》诗:“日暮 汉 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 刘绩 《早春寄白虚室》诗:“残雪未消双凤闕,春风先入五侯家。” 清 龚自珍 《摸鱼儿》词:“五侯门第非儂宅,賸可五湖同去。”

四姓

(1).指四个姓氏。自 汉 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 东汉 明帝 时外戚有 樊 、 郭 、 阴 、 马 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三国 蜀 有 焦 、 娄 、 孟 、 毛 四姓(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吴 有 朱 、 张 、 顾 、 陆 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 李善 注); 晋 广陵郡 有 雷 、 蒋 、 谷 、 鲁 四姓(见《晋书·刘颂传》); 唐 有 崔 、 卢 、 李 、 郑 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 南北朝 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梁书·张绾传》:“ 綰 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閲为之制……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 永巷 。”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贮四姓之良家,延诸姑与伯姊。”

豪华

(1) 富丽堂皇,以富裕、奢侈为特征的

豪华饭店

(2) 过分铺张,牵涉大量的支出或费用的

生活豪华

况乃

亦作“况乃”。亦作“况廼”。 1.恍若,好像。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髮。” 唐 杜甫 《江边星月》诗之一:“餘光隐更漏,况乃露华凝。” 唐 元稹 《和乐天秋题曲江》:“况乃江枫夕,和君《秋兴》诗。”

(2).何况;况且;而且。《后汉书·王符传》:“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兹情已分虑,况廼协悲端。” 宋 王安石 《酬冲卿月晦夜有感》诗:“夜云不见天,况乃星与月。”

经过

(1) 通过

到现在大约经过六、七人之手

(2) 经历的过程

事情的全部经过

(3) 从某处过

这汽车经过北海公园吗?

赵李

(1). 秦 臣 赵高 、 李斯 的并称。 宋 汪元量 《杭州杂和林石田》:“亡 秦 皆 赵 李 ,佐 汉 独 萧 曹 。”

(2).《汉书·何并传》载: 阳翟 轻侠 赵季 、 李款 多畜宾客,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持吏长短,纵横郡中,为 何并 捕杀。后以“赵李”指为非作歹的武侠。 南朝 梁简文帝 《西斋行马》诗:“不效 孙 吴 术,寧须 赵 李 过。” 南朝 梁 王筠 《侠客篇》:“举鞭向 赵 李 ,与君方代兴。” 清 吴伟业 《偶得》诗之二:“一自赤车收 赵 李 ,探丸无復 五陵 豪。”

(3). 汉成帝 皇后 赵飞燕 及 汉武帝 李夫人 的并称。二人都以能歌善舞受到天子宠爱。 北周 庾信 《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春餘足光景, 赵 李 旧经过。”

(4).谓能歌善舞者,多指歌妓舞女一流人物。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 金陵 为帝王建都之地,公侯戚畹甲第连云,宗室王孙,翩翩裘马,以及 乌衣 子弟,湖海宾游,靡不挟弹吹簫,经过 赵 李 。每开筵宴,则传呼乐籍。”按, 汉 时“赵李”所指,其说不一。参阅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赵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各解》、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杂记》卷一。

(5). 宋 赵鼎 与 李纲 的并称。 清 赵虹 《岳王坟》诗:“忠鯁旋闻疎 赵 李 ,英雄况復失 张 韩 。”

(6).李之一种。《尔雅·释木》“休,无实李” 晋 郭璞 注:“一名赵李。” 南朝 梁元帝 《树名》诗:“赵李竞追随,轻衫露弱枝。”

迷路

迷失道路

他迷路了

非关

不是因为;无关。 唐 宋之问 《燕巢军幕》诗:“非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 明 刘基 《张子英闲止斋》诗之三:“筑室在城市,而无闤闠声。非关远人世,虑涤境自清。”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非关今日面皮娇,祇为当年舌太饶。”

添妆

亦作“ 添粧 ”。指向新娘赠送财物礼品。《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鼓乐喧天响 汴州 ,今朝织女配牵牛。本宅亲人来接宝,添粧含饭古来留。”《西游记》第九四回:“﹝国王﹞又传旨教内宫官排宴,着三宫六院后妃与公主上头,就为添妆餪子,以待十二日佳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多拜上县君,昨日承蒙厚款,些些小珠奉去添妆,不足为谢。” 田汉 《关汉卿》第三场:“另送中统钞二十万做添妆的费用,送他们下山吧。”

见“ 添妆 ”。

为寿

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饮酣,桓公谓 鲍叔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管子·小称》

沛公奉卮酒为寿。——《史记·项羽本纪》

庄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汉书·高帝纪》。 颜师古注:“凡言为寿,谓进爵子尊者,而献无疆之寿。”

九门

(1).禁城中的九种门。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 郑玄 注:“天子九门者,路门也、应门也、雉门也、库门也、皋门也、城门也、近郊门也、远郊门也、关门也。”后用以称宫门。 唐 卢纶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诗:“九门洞启延高论,百辟联行挹大儒。” 唐 韩愈 《贺雨表》:“中使才出于九门,阴云已垂于四野。”

(2).指宫禁。 唐 王维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鐘多。” 宋 王谠 《唐语林·识度》:“月餘,九门内勾出数十万贯。”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宫柳垂垂碧照室,九门深处五云红。”

(3).借指天子。 唐 戴叔伦 《送崔拾遗峒江淮访图书》诗:“九门思諫议,万里採风謡。”

(4).指旧 北京 外城的九个门。 明 史玄 《旧京遗事》:“京师大城一重,周四十五里,城九门周正如印。南头 正阳 崇文 宣武 三门;东头 朝阳 东直 二门;西头 阜城 西直 二门;北头 德胜 安定 二门。”

(5).天门。 唐 李白 《梁甫吟》:“閶闔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閽者怒。” 宋 梅圣俞 《冬雷》诗:“欲扣九门陈,恨身无鸟羽。”

(6).借指九天。 唐 钱起 《秋霖曲》:“圣主旰食忧元元,秋风苦雨暗九门。” 前蜀 韦庄 《终南山二十韵》:“雨侵诸县黑,云破九门青。”

启钥

同“启籥”

开锁。

若个

(1).哪个。可指人,亦可指物。 唐 东方虬 《春雪》诗:“不知园里树,若箇是真梅?” 宋 杨万里 《和段季承左藏惠》之三:“阿谁不识珠将玉,若箇关渠风更骚?” 明 陈铎 《山坡羊·怨别》套曲:“灯儿照破人儿梦,梦遶 巫山 若个峯?” 刘国钧 《饯春词》:“若个多情解相忆,征鞍还带落花飞。”

(2).何处。 唐 贾岛 《盐池院观鹿》诗:“ 条峯 、 五老 势相连,北鹿来从若箇边。” 宋 赵长卿 《菩萨蛮·初冬》词:“若个是乡关?夕阳西去山。” 清 赵翼 《中秋夕感作》诗:“一家依旧团圞月,怜汝孤魂若箇边?”

(3).什么。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若个事,哗庭院?乱我清心,搅我幽眠。”

游人

见“游客”

不回

正直,不行邪僻。《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高亨 注:“回,邪僻。此言君子以正道求福。”《后汉书·侯霸传》:“﹝ 霸 ﹞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新唐书·郗士美传》:“﹝ 士美 ﹞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 元载 所忌。” 明 何景明 《用直篇》:“行高而不回,言危而不逊。”

春宵

春夜

共度春宵

病客

疲病的旅居在外之人。 唐 杜甫 《寄高适》诗:“ 楚 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 唐 白居易 《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诗:“ 南山 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宋 苏轼 《和子由送春》:“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独无

犹言难道没有。《汉书·王莽传中》:“是时争为符命封侯,其不为者相戏曰:‘独无天帝除书乎?’” 清 赵青藜 《读左管窥·晏婴论》:“况 婴 系本公族,世为列卿,独无社稷责哉?”

挟册

(1).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今 吴 、 越 、 闽 、 蜀 ,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 江 汉 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

(2).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科场之禁,在 唐 宋 甚宽,如挟册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试也。”

焚香

(1) 烧香

焚香拜佛

(2) 点燃香支

焚香祷告

更阑

更深夜残。 唐 方干 《元日》诗:“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露乾。” 宋 刘克庄 《军中乐》诗:“更阑酒醒山月落,綵縑百段支女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如今已是更阑时候,妾身出来了,不可復进。”

奈何

(1) 怎么办

无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礼

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且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zīzhū ),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宫赋》

奈何饮于酒肆。——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惩治;对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著书

撰写著作。

自古

(1).从古以来。《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

(2).泛指从前。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穷愁

穷困忧愁;穷苦而忧伤

钟磬

(1).钟和磬,古代礼乐器。《周礼·春官·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 郑玄 注:“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汉 末丧乱,絶无金石之乐。 魏武帝 至 汉中 ,得 杜夔 旧法,始復设轩悬钟磬。”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 郭受 寄 杜 云:‘春兴不知凡几首。’ 杜 答云:‘药裹关心诗总废。’皆如钟磬在簴,扣之则应。”

(2).佛教法器。 金 王庭筠 《超化寺》诗:“隔竹微闻钟磬音,墻头脩緑冷阴阴。”

(3).指钟、磬之声。 金 赵亮功 《甘露寺》诗:“别后闻钟磬,山阴空夕阳。”

(1).钟和磬。古代礼乐器。《礼记·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史记·乐书》:“然后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2).钟和磬。借指礼乐。 清 欧榘甲 《新广东》五:“ 满清 之入关,孰不有 汉 人为之功狗,以剗灭销磨华种,以奉异族之鐘磬哉!”

(3).钟和磬。佛教法器。 唐 岑参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猿鸟乐鐘磬,松萝泛天香。” 巴金 《秋》二五:“他走到家不过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阵钟磬声和念佛声送进他的耳里来。”

笙竽

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竽亦笙属乐器,有三十六簧。《礼记·檀弓上》:“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 晋 左思 《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唐 杜甫 《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秋》:“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门成 鲁 卫 ,祭抱笙竽。”

邻里

(1) 邻居;家庭居所

邻里之间

(2) 邻居或同乡

相过

(1).谓太阳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半。《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 杜预 注:“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长短极,故相过。” 杨伯峻 注:“ 谈迁 《国榷》引 明 李天经 曰:‘太阳行黄道中线,迨二分而黄道与赤道相交,是为同道。二至则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是谓相过。’”

(2).互相超越。《管子·治国》:“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文子·自然》:“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 宋 苏轼 《儒者可与守成论》:“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3).互相往来。《商君书·兵守》:“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汉 张衡 《西京赋》:“若夫 翁伯 、 浊 、 质 、 张里 之家,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东京 公侯,壮何能加!” 唐 韩愈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诗:“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