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有述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有述原文

午门鼓响散晨光,太室修烝继履霜。

僾忾心源承一脉,躬亲祭典重三王。

宗潢执事笾铏肃,韶乐陈庭磬管将。

讵止祈年兼卜世,绳绳奕祀奉萁芗。

诗词问答

问: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有述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有述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孟冬时享太庙礼成有述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四

2. 凡祭日出午门皆鸣钟惟祭太庙则伐鼓

参考注释

午门

宫城的正门

午门会审

鼓响

鼓声。《初学记》卷二十引 南朝 梁简文帝 《劝医文》:“明珠还耻其价,能使业门之下,鼓响独传,雍祀之傍,簫声犹在。” 宋 范成大 《复作耳鸣》诗之一:“梦中鼓响生千偈,觉后舂声失百非。”

晨光

早晨的阳光

恨晨光之熹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太室

亦作“ 大室 ”。1.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书·洛诰》:“王入太室祼。” 孔 传:“太室,清庙。” 孔颖达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 杜预 注:“大庙之室。”

(2).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左传·昭公四年》:“ 四岳 、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陆德明 释文:“大室即中岳 嵩高山 也,在 豫州 。”《史记·楚世家》:“ 幽王 为 太室 之盟。” 裴駰 集解引 杜预 曰:“ 太室 , 中岳 也。”

履霜

(1).踩踏霜地。《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屨,可以履霜。” 晋 潘岳 《寡妇赋》:“自仲秋而在疚兮,踰履霜以践冰。”

(2).谓踏霜而知寒冬将至。用以喻事态发展已有产生严重后果的预兆。《新唐书·高宗纪》:“ 高宗 溺爱袵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貽祸邦家。” 郑藻如 《<盛世危言>序》:“尝读史,盱衡千古,穷究得失盛衰之故,方其厝火未燃,履霜始至,未尝无人焉。”参见“ 履霜坚冰 ”。

(3).谓霜降时节怀念亲人。语出《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为感时念亲也。” 宋 苏轼 《元祐元年九月六日明堂赦文》:“惕然履霜,詎胜悽愴之意。”

(4).指《履霜操》。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宋中道见寄》:“我怀炳炳何日忘,半夜揽琴弹《履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范文正公 喜弹琴,然平日止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 范履霜 。”参见“ 履霜操 ”。

心源

犹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宋 邵雍 《暮春吟》:“自问心源无所有,答云疎懒味偏长。”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浑沦与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贞统於《乾》《坤》之妙。”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纯莹智照直证心源,不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发挥光大。”

一脉

亦作“一脉”。1.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栢字》:“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 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许地山 《换巢鸾凤》:“ 和鸾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边,屋后一脉流水,四围都是竹林。”

(2).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元 张养浩 《秋日梨花》诗:“只知秋色千林老,争信阳和一脉存。”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不知 孔子 教泽之远,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万万世之同守斯文一脉者。” 清 万玉卿 《潇湘怨·撰诔》:“到今日呵,知他一脉情肠,两下各千迴百折。”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娃娘 ﹞亦且认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脉,甜言软语,更不羞涩。”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南门六家, 竹横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是《四书》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也。”

(4).中医指一种脉象。《素问·阴阳别论》“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唐 王冰 注:“五阳谓五臟之阳气也。五臟应时,各形一脉,一脉之内,包总五臟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

躬亲

亲自动手做

事必躬亲

祭典

(1).古代记载有关祭祀制度的典籍,如《礼经》等。《国语·楚语上》:“祭典有之曰:‘国君有太牢,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汉书·律历志下》:“《祭典》曰:‘ 共工氏 伯九域。’” 颜师古 注:“《祭典》即《礼经》《祭法》也。”《孔子家语·庙制》:“祭典云:‘昔 有虞氏 祖 顓頊 而宗 尧 。’”按,此句见今《礼记·祭法》。

(2).古代祭祀专书亦有以“祭典”命名者,如《隋书·经籍志一》著录 晋 范汪 撰《祭典》三卷。

(3).祀典。祭祀的礼仪法度。《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脩祭典。” 孔颖达 疏:“当脩祀典及祭山川之事。”《隋书·音乐志下》:“肃祭典,协良辰。具嘉荐,俟皇臻。”《旧唐书·音乐志三》:“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伸。” 吴组缃 《山洪》十一:“他们正在跪拜。祭典到了最后的节目了。”

重三

(1).即重卦。两个三爻的单卦相重。《京氏易传》卷下:“重三成六,能事毕矣。”参见“ 重卦 ”。

(2).即上巳。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唐 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宋 陆游 《上巳》诗:“残年登八十,佳日遇重三。”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则三月三日亦宜曰重三也。” 清 赵翼 《金二雅绘禊游图》诗:“重三从此增故事,不数典午 永和 时。”参见“ 上巳 ”。

宗潢

宗室,皇族。《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本因国舅承明詔,又见宗潢佐 汉 朝。”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割慈全国体,处变重宗潢。” 溥伟 《让国御前会议日记》:“余向无政柄,近復请假居家,实不知宗潢有主张共和者。”

执事

(1) 从事工作;主管其事

朝夕执事之劳

(2) 有职守之人;官员

令执事准备

(3) 差事;工作

找一份执事

(4) 基督教会的低级圣职人员

(5) 担任工作、职务,特指举行典礼时担任专职的人

(6) 先生,兄台——旧时的书信中用以称对方,表示对人的敬称,不直指其人之意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7) 旧指仪仗

打执事的

(8) 指在左右侍从的人

笾铏

笾和铏。古代祭事所用的两种盛器名。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孝孙来享,来拜庙庭。陟堂进室,亲登籩鉶。” 明 李东阳 《大行皇帝挽歌辞》之二:“圣朝偃武修文日,共道王言似六经。 宋 史重施新衮鉞, 孔 庭增饰旧籩鉶。”

磬管

见“ 磬筦 ”。

祈年

向神灵祈求丰年

卜世

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亦泛指国运。《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南史·宋武帝纪》:“ 晋 以卜世告终,歷数有归,钦若景运,以命于 裕 。”《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敌去之后,脩德政以息民,若卜世未穷,何忧旧业之不復!”参见“卜年”。

绳绳

(1) 形容接连不断

众力绳绳可劈山

(2) 小心谨慎

绳绳乎唯恐失仁义

奕祀

亦作“ 奕禩 ”。世代,代代。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奕禩》:“禩同祀, 商 谓年为祀。奕禩,犹奕世也。” 清 曾国藩 《送周荇农南归序》:“国家承平奕禩,列圣修礼右文。” 清 林则徐 《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仰见圣主内本外末,不言有无,诚足昭垂奕禩。” 清 雷昭性 《名说》:“旷观数千年歷史,横览五大洲人物,其中有享鸿名而喧传于奕祀者,必能宣扬其国威。”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