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归江南

作者: 许棠朝代: 唐代

送友人归江南原文

皇州五更鼓,月落西南维。
此时有行客,别我孤舟归。
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

诗词问答

问:送友人归江南的作者是谁?答:许棠
问:送友人归江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友人归江南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许棠的名句有哪些?答:许棠名句大全

许棠送友人归江南书法欣赏

许棠送友人归江南书法作品欣赏
送友人归江南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604-68

参考注释

皇州

帝都;京城。 南朝 宋 鲍照 《侍宴覆舟山》诗之二:“繁霜飞玉闥,爱景丽皇州。” 唐 岑参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鸡鸣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阑。” 前蜀 毛文锡 《柳含烟》词:“低拂往来冠盖,朦朧春色满皇州。”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鶯花三月盛皇州,锦帆随波出御沟。”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二八:“崇臺高拱壮皇州,龙眼南窥旺气收。”

五更

(1) 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2) 指第五更

夜夜达五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起五更,睡半夜

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此时

这时候。《后汉书·刘玄传》:“﹝ 韩夫人 ﹞輒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此时已经四更天光景了。”

行客

(1).行旅;客居。 汉 刘向 《列女传·阿谷处女》:“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於野鄙。”《后汉书·儒林传下·服虔》:“举孝廉,稍迁, 中平 末,拜 九江 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

(2).过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 高诱 注:“行客,犹行路过客。”《南史·夷貊传下·文身国》:“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齎粮。” 明 王廷相 《秋日巴中旅行》诗:“ 巴 东秋气早,行客已悽悽。”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平时很寥寂的行店都竞争着装饰起来招诱行客。”

(3).指后到的客人。与坐客相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讲行客拜坐客,也是等他二位来;难道母亲就这样跑到街上去不成?”《天雨花》第二七回:“行客每先看坐客,徧望乡中亲友们。”

孤舟

孤独的船。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眇眇孤舟游,緜緜归思紆。” 宋 陆游 《戏题江心寺僧房壁》诗:“史君千骑驻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 明 高启 《出郭舟行避雨树下》诗:“一片春云雨满川,渔簑欲借苦多缘。多情水庙门前柳,庶我孤舟半日眠。”

上国

(1).指国都以西的地区。《左传·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 。” 杜预 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2). 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吴子 ﹞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 晋 ,以观诸侯。”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国,中国也。盖以 吴 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韦昭 注:“上国,中国也。”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3).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抚有九姓,制临一方,气吞诸戎,名播上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惟 布达拉 一区,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华夏 ,故 吐番赞普 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4).指京师。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忆上国之綺树,想 金陵 之蕙枝。”《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 胡三省 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红楼梦》第四回:“ 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无主

(1).指国无君;军无将。《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孔 传:“民无君主,则恣 * ,必致祸乱。”《管子·权修》:“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东观汉记·冯异传》:“ 更始 败亡,天下无主。” 唐 杜牧 《张保皋郑年传》:“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

(2).指无主祭人。《仪礼·丧服》:“无主者,谓其无祭主者也。”《礼记·丧大记》:“丧有无后,无无主。” 孔颖达 疏:“若无主则相对宾有闕,故四邻里尹主之,是无得无主也。”

(3).指宗庙无木主。《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 孔子 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於祖,为无主耳。’”参见“ 七庙 ”、“ 五庙 ”。

(4).没有主人。《吕氏春秋·异用》:“ 周文王 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於 文王 。 文王 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 唐 许棠 《成纪书事》诗之一:“满野多成无主冢,防边半是异乡人。”《元史·许衡传》:“道有梨,众争取啖之。 衡 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此无主。’ 衡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5).谓不由己,无主张。 唐 聂夷中 《送友人归江南》诗:“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忧患恐惧,最怕有所;一有所,则我心无主。古来忠臣孝子、义士悌弟,只是能自作主张。”

(6).指女尚无夫家。 唐 李翱 《数奇篇》:“亲戚之丧在野者, 数奇 皆往葬之;姑姊妹之无主失时者, 数奇 皆取而嫁之。”

下第

(1) 下等;劣等

(2) 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

昨下第

可悲

令人伤心的

可悲的理智错乱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