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首·其一

作者: 汪礼约朝代: 明代

杂诗二首·其一原文

西山何郁郁,迢递临重冥。

高松不知年,下有千岁苓。

瑶草正纷披,华采如繁星。

就中白日秘,安知寒暑更。

何者三老翁,游戏来层城。

绰约皆异姿,矫若烟鸿惊。

琳馆抚方诸,蹑蹑恣天行。

苍龙翼兰枢,白鹄游珠庭。

青童启双扉,晔晔飞电生。

中有龙峤经,芝简秘丹楹。

长跪问要言,含意了不经。

竦身向青霄,一举凌大清。

踊跃往从之,云雾忽杳冥。

寤来翳山茨,庶几通精灵。

静处以须之,叹息空屏营。

诗词问答

问:杂诗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汪礼约
问:杂诗二首·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汪礼约的名句有哪些?答:汪礼约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一

参考注释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郁郁

(1) 生长茂盛

郁郁葱葱

(2) 形容忧伤苦闷

郁郁不乐

迢递

亦作“ 迢遰 ”。亦作“ 迢逓 ”。亦作“ 迢递 ”。1.遥远貌。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指 苍梧 之迢递,临迴江之威夷。” 唐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遰。” 唐 欧阳詹 《蜀中将回留辞韦相公》诗:“明晨首乡路,迢逓孤飞翼。”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二折:“怎熬的程途迢递,更和那风雨瀟疎。” 明 何景明 《辰溪县》诗:“蛮音闻渐异,迢递动乡愁。” 清 孙枝蔚 《坐逆风船同赵天醉作》诗:“水程迢逓日将晡,风伯颠狂雨又俱。”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三:“三步復五步,京市亦迢遰。” 王统照 《牧羊儿》诗:“故乡迢递。”

(2).指思虑悠远。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詗约》:“当此春景融和,不奈乡心迢递。”《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望上林何日得双栖,心迢递。”

(3).高峻貌。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三:“迢递 槐江岭 ,是为 玄圃 丘。” 南朝 齐 谢朓 《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南朝 梁 王锡 《宿山寺赋》:“延层轩之迢逓,属广廡之踟蹰。” 宋 司马光 《王君贶宣徽垂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以酬之》:“山椒迢遰峻无极,行挽枯藤蹋危石。” 苏曼殊 《无题》诗之二:“寄语 * 要珍重,凤楼迢递燕应迷。”

(4).曲折貌。《陈书·江总传》:“喜园迢遰,乐树扶疎。” 元 杨载 《诗法家数·七言古诗》:“七言古诗,要铺敍,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鏗鏘,忌庸俗软腐。”

(5).婉转貌。 宋 丘崈 《夜行船·越上作》词:“恣乐追凉日暮,簫鼓月明人去,犹有清歌迢逓,声在芰荷深处。”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七:“有一人奏携琴,一人奏繁华令相和,风雷疾转,泉漏铿锵……最动人处却在抑扬迢递间写得人心弦上的言语。”

(6).连绵不绝貌。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逓,翠华葳蕤。” 唐 杨巨源 《送绛州卢使君》诗:“朱栏迢递因高胜,粉堞清明欲下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山围草木翠烟平,迢遰新城接旧城。”

(7).时间久长貌。 唐 韦应物 《春宵燕万年吉少府南馆》诗:“河汉上纵横,春城夜迢递。” 唐 元稹 《古决绝词》之三:“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彻。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

见“ 迢递 ”。

重冥

犹九泉。指地下。 晋 陆机 《驾言出北阙行》:“安寝重冥庐,天壤莫能兴。” 南朝 宋 鲍照 《代挽歌》:“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臺。” 王闿运 《丁文诚诔》:“夫孰知其孤衷,乃齎恨於重冥。”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千岁

(1) 千年。泛指年代长久

(2) 对天子(皇帝)所封诸王的直接称呼,小说和戏剧中常用

千岁爷

(3) 对天子(皇帝)所封诸王的间接称呼

瑶草

(1).传说中的香草。 汉 东方朔 《与友人书》:“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唐 李贺 《天上谣》:“ 王子 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鲁迅 《坟·杂忆》:“我当时的意思……并不是从什么‘艺术之宫’里伸出手来,拔了海外的奇花瑶草,来移植在 华 国的艺苑。”

(2).泛指珍美的草。《文选·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吕向 注:“瑶草、玉树,皆美言之。” 金 元好问 《春风来》诗:“春风来时瑶草芳,緑池珠树宿鸳鸯。” 明 袁中道 《武当》诗之二:“ 秦 敦 汉 鼎存肤骨,瑶草琼枝作鬘鬟。”

(3).被雪覆盖的草。 宋 苏轼 《蔡州道遇雪》诗:“三径瑶草合,一缾井花温。” 清 汪懋麟 《人日同诸子游平山堂大雪骤至》诗:“喜胜褰瑶草,狂思倒葛巾。”

纷披

杂乱而散散落落

纷披草树,散乱烟霞。——庾信《枯树赋》

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华采

(1).华丽的色彩。《楚辞·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王逸 注:“华采,五色采也。”《三国志·吴志·华覈传》:“且美貌者不待华采以崇好,艳姿者不待文綺以致爱。”

(2).文采;才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斯则得百氏之华采,而辞气文之大略也。” 叶圣陶 《城中·微波》:“青年的华采,当时多么明耀,但是一转眼就暗淡了!”

繁星

多而密的星星

满天繁星

就中

(1) 从中;居中

就中调停

(2) 其中

这件事是他们三个干的,就中老李干的最多

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寒暑

(1) 气候的冷和热

寒暑表

(2) 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经历了几十个寒暑

何者

(1).为什么。用于设问。《公羊传·桓公二年》:“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 楚王 之妻媦,无时焉可也。” 何休 注:“何者,将设事类之辞。”《史记·儒林列传》:“ 黄生 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新唐书·突厥传上》:“ 班固 谓‘其来慕义,则接之以礼让。’何者?礼让以交君子,非所以接禽兽夷狄也。”

(2).哪一个。用于疑问。《后汉书·鲜卑传》:“夫万民之飢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大?” 唐 顾况 《送行歌》:“送行人,歌一曲,何者为泥何者玉?” 宋 曹豳 《西河》词:“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3).哪一个。用于陈述。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人之於事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度,则亦庶几乎寡悔矣夫。”

三老

(1).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史记·陈涉世家》:“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 秦 ,復立 楚 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后汉书·循吏传·王景》:“父 閎 为郡三老。”

(2).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朱右曾 校释:“三老,国老也。谓致仕者。”《周书·儒林传序》:“下詔尊太傅 燕公 为三老。”参见“ 三老五更 ”。

(3). 东汉 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 琅玡 人 樊崇 起兵於 莒 ,众百餘人转入 太山 ,自号三老。”《资治通鉴·汉光武建武元年》:“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4).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 杜预 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

(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黄老君。《黄庭内景经·脾部》:“注念三老子轻翔。” 梁丘子 注:“三老谓元老、玄老、黄老之君也。”

(6).柁工。 唐 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仇兆鳌 注:“ 蔡 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 邵 注:‘三老,捩船者,长年,开头者。’” 宋 陆游 《入蜀记》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 清 沉受宏 《九龙滩》诗:“长索条分众揽舟,独把操篙付三老。”

(7).称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指不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老》谓 文彦博 、 张方平 、 范镇 为国之三老, 傅尧俞 、 范纯仁 、 刘挚 为 和州 三老。《元史·张德辉传》:“﹝ 张德辉 ﹞与 元裕 、 李冶 游 封龙山 ,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 唐时升 ﹞与里人 娄坚 、 程嘉燧 并称曰‘练川三老’。”

(8).泛指有声望的老人。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 清 金和 《围城纪事六吟·警奸》:“往往当路横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

游戏

(1) 嬉戏

游戏酒食。——宋· 苏轼《教战守》

托儿所的游戏时间

(2) ;游乐;玩耍

(3) 娱乐活动

网球游戏

层城

(1).古代神话中 昆仑山 上的高城。《文选·张衡〈思玄赋〉》:“登 閬风 之层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善 注:“《淮南子》曰:‘ 崑崙 虚有三山, 閬风 、 桐版 、 玄圃 ,层城九重。’ 禹 云:‘ 崑崙 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一说, 昆仑山 最高峰之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 之山 * :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桐 ;二曰 玄圃 ,一名 閬风 ;上曰 层城 ,一名 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2).泛指仙乡。 宋 苏轼 《仙都山鹿》诗:“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悵望层城霞。”

(3).指京师;王宫。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朝游游层城,夕息旋直庐。”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清 黄景仁 《江上寄左二杏庄》诗:“层城匪迢越,广陌交驰骋。”

(4).重城;高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层城临暇景,絶域望餘春。” 元 杨云鹏 《登濮州北城》诗:“层城高絶一攀躋,岁杪临风客思凄。” 清 张文光 《登汴城角楼》诗:“落日下层城,苍然远树平。” 龚骞 《九秋诗·秋水》:“綺阁层城秋夜长,明朝问讯湖边路。”

(5).指高山之巅。 宋 文同 《盘云坞》诗:“几曲上层城,盘盘次文石。”

绰约

同“绰约”

异姿

(1).美好的姿容、仪态。《后汉书·臧洪传》:“ 洪 体貌魁梧,有异姿。”

(2).不同的姿态,形状。 唐 萧颖士 《庭莎赋》:“既高低以异姿,亦浓淡而殊色。” 明 吴承恩 《画松》诗:“风云暗淡藏灵气,月露庄严有异姿。”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八:“ 豫章 出土中,索莫无异姿。”

(3).特出的才华。 清 朱之瑜 《与完翁书》:“贵相知 省菴 兄,见解超卓……不谓此中崛起,乃有如此异姿。”

烟鸿

亦作“烟鸿”。云中的鸿雁。 唐太宗 《秋日即事》诗:“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唐 杜牧 《走笔送杜十三归京》诗:“烟鸿上汉声声远,逸驥寻云步步高。”

琳馆

仙宫。宫殿、道院的美称。 宋 欧阳修 《景灵朝谒从驾还宫》诗:“琳馆清晨蔼瑞氛,玉旒朝罢奏韶钧。” 元 马祖常 《息斋风竹图道士华山隐得之命予赋之》:“琳馆瑶臺九天近,夜寒笙磬声鏘鏘。” 明 徐霖 《绣襦记·竹林祈嗣》:“琳馆白云隈,竹里门开,飞甍画栋絶尘埃。” 明 高启 《与王隐君宿宁贞道馆》诗:“玄言不知还,遂宿琳馆中。”

方诸

(1).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淮南子·览冥训》:“夫阳燧取火於日,方诸取露於月。” 唐 陆龟蒙 《自遣》诗之十五:“月娥如有相思泪,秪待方诸寄两行。” 明 李东阳 《又和王世赏韵》:“天临华盖春星近,月照方诸夜水清。” 清 龚自珍 《捕蜮第一》:“又用方诸取月中水洗眼,著纯墨衣,则人反见蜮,可趋入蜮羣。”

(2).传说中仙人住所。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一》:“ 方诸 正四方,故谓之 方诸 ,一面长一千三百里,四面合五千二百里,上高九千丈。”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一》:“ 方诸 东西面又各有 小方诸 ,去 大方诸 三千里, 小方诸 亦方面各三百里,周迴一千二百里,亦各别有青君宫室,又特多中仙人及灵鸟灵兽辈。” 南朝 梁武帝 《上云乐·方诸曲》:“ 方诸 上,上云人。业守仁,摐金集 瑶池 ,步光礼玉晨。霞盖容长肃,清虚伍列真。”《云笈七籤》卷七八:“纵赏三清,遨游五岳,往来 圆嶠 ,出入 方诸 。” 清 缪艮 《沉秀英传》:“ 秀英 香消玉损,已返 方诸 。”

天行

(1).天体的运行。《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颖达 疏:“行者,运动之称……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復始,无时亏退。” 唐 韩愈 《重云李砚疾赠之》诗:“天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夫天行不能无岁差,况鬼神乎?”

(2).任自然而行。《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郭象 注:“任自然而运动。”

(3).犹天命。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谈命运者仅付天行,信因果者只嗟劫数。”

(4).指流行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船底苔,疗天行。”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又谁知遇天行染了这场儿病疾,险些儿连性命也不得回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千金藤》:“﹝千金藤主治﹞霍乱中恶、天行虚劳疟瘴。”《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宣教 感天行时疫病,无旬日而故。”

苍龙

(1)

(2)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称

(3) 太岁星,古时以为凶神,今比喻极其凶恶的人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 * 《清平乐·六盘山》

白鹄

(1).鸟名。又名天鹅。全身羽毛雪白。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弋白鵠,连鴐鹅。”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我盼望你今后的景况像湖心底白鹄一样。”

(2).良马名。 晋 王嘉 《拾遗记·魏》:“ 武帝 讨 董卓 ,夜行失马, 洪 以其所乘马上帝。其马号曰白鵠。此马走时,惟觉耳中风声,足似不践地。”

珠庭

(1).饱满的天庭,星相家以为主贵之相。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凝脂点漆,日角珠庭。”《新唐书·李珏传》:“日角珠庭,非庸人相。”

(2).仙人的宫院;仙境。 南朝 梁 沉约 《梁甫吟》:“奔枢岂易纽,珠庭不可临。” 隋 卢思道 《升天行》:“玉山候 王母 ,珠庭謁 老君 。” 清 潘耒 《浴日亭》诗:“何必褰裳慕 蓬 岛,当知此地即珠庭。”

青童

(1).神话传说中的仙童。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洞庭山 ﹞昔有 青童 秉烛飇飞轮之车至此,其迹存焉。”《太平广记》卷十一引 宋 曾慥 《集仙传·大茅君》:“ 汉 元寿 二年,八月己酉, 南岳真人赤君 、 西城王君 及诸 青童 并从 王母 降於 盈 室。”

(2).引申为修炼有素的道士。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3).即 青童君 。 唐 顾况 《短歌行》之六:“ 轩辕 弓箭无人识, 东海 青童 寄消息。” 唐 李白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步网绕碧落,倚树招 青童 。” 王琦 注:“《真灵位业图》:‘ 龚仲阳 、 幼阳 兄弟二人,受道於 青童君 。’” 宋 苏轼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戏作此数句》诗:“喜我归有期,举酒属 青童 。” 王十朋 注引 赵次公 曰:“ 青童 ,神仙 青童君 也。” 陈三立 《榘林五十生日赋赠》之三:“神丹受得 青童 祕,散落人间只等閒。”参见“ 青童君 ”。

(4).指少年。 唐 于鹄 《古挽歌》:“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清 郑燮 《止足》诗:“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 续范亭 《总部观平剧》诗:“丰衣足食好榜样,两个青童四百磅。”

晔晔

(1).美盛貌。《汉书·叙传下》:“ 世宗 曄曄,思弘祖业。” 颜师古 注:“曄曄,盛貌也。”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流目视西园,曄曄荣紫葵。” 宋 司马光 《和同舍对菊无酒》:“黄花倚秋色,曄曄为谁开?”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昊天难测,蕙荃早摧,曄曄青春,永閟玄壤。”

(2).光芒四射貌。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云笈七籤》卷九七:“朗朗扇景辉,曄曄长庚焕。”

(3).指才华外露。 唐 韩愈 《五箴·知名箴》:“勿病无闻,病其曄曄。” 宋 黄庭坚 《放言》诗之八:“明德忌曄曄,高才贵冥冥。”

飞电

(1).闪电。 晋 潘岳 《萤火赋》:“熲若飞电之宵逝,彗似移星之云流。” 唐 刘长卿 《宿侯尊师草堂》诗:“一从换仙骨,万里乘飞电。” 明 刘基 《书苏伯修御史断狱记后》:“阴风鸣条,飞电烁目。” 马君武 《从军行》:“北狄寇边群,飞电羽书急。”

(2).马名。 宋 苏轼 《申王画马图》诗:“当时不独玉花驄,飞电流云絶瀟洒。”《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曹操 骑爪黄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於 许田 。”

中有

即中阴。《俱舍论·分别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大乘义章》卷八:“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 犊子 主张有‘中有’(‘生有’与‘死有’之间的状态),此论也有‘中间涅槃’即在中有中入灭的说法。”详“ 中阴 ”。

丹楹

(1).用朱漆涂柱。《穀梁传·庄公二十三年》:“秋,丹 桓 宫楹。礼,天子诸侯黝堊,大夫仓,士黈。丹楹,非礼也。”《汉书·货殖传》:“及 周 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棁。”

(2).朱漆的楹柱。借指华丽之居。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茅茨艶於丹楹,采椽珍於刻桷。” 唐 李绅 《过吴门》诗:“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剪灯馀话·至正妓女行》:“丹楹陡峻栖鳷鹊,华表玲瓏鏤角端。”

长跪

两膝看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战国策·魏策》

要言

盟约;约定的内容或条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王子虎 盟诸侯於王庭,要言曰:‘皆奬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前已约,而今背之,何也?愿得要言奏天子。”

切要精妙之言。犹至理。《战国策·宋卫策》:“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钻 仲父 之遗训,览 老氏 之要言。” 宋 叶适 《题张君所注佛书》:“至於要言微趣,人所难知,往往迎刃氷解,则多自得之矣。” 严复 《救亡决论》:“未闻遵生之要言,则疾疫伤亡,将足以损众。”

含意

(1).所怀的心意。《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九章:“ 静子 闻余言,若喜若忧,垂额至余肩际,方含意欲申。”

(2).所包含的意义。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辞穷卷尽,含意未卒。”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捉摸无数公式的实用价值,推求许多原理的深奥含意。”

了不

绝不;全不。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宋 苏轼 《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十年卧江海,了不见愠喜。” 金 元好问 《忻州天庆观重建功德记》:“鹤既至,翔舞阶庭,了不惊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竦身

耸身,纵身向上跳。竦,通“ 耸 ”。《淮南子·道应训》:“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 唐 王维 《赠东岳焦炼师》诗:“竦身空里语,明目夜中书。”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

青霄

(1).青天;高空。 晋 左思 《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 唐 濮阳瓘 《出笼鹘》诗:“一点青霄里,千声碧落中。” 清 纳兰性德 《望江南·咏弦月》词:“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2).喻帝都;朝廷。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二:“叨逢罪己日,洒涕望青霄。”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词:“朝回处,青霄路稳,黄色起天庭。” 清 黄遵宪 《五用前韵》:“忽传罪己 兴元 詔,霑洒青霄泪万行。”

(3).喻巍科,高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裴公 ( 裴度 )答曰:‘……各怀器业寧推让,俱上青霄岂后先!’”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万丈龙门则一跳,青霄有路终须到。”《再生缘》第四五回:“恐妹命孤无福分,不能平地步青霄。”

(4).清朗的夜晚。 明 秦时雍 《醉花阴·秋怀》套曲:“白昼看云,青霄步月。”

一举

一次行动

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大清

(1).谓大道。《管子·内业》:“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鑑於大清,视於大明。” 尹知章 注:“大清,道也。”

(2).指政治清明。《隶释·汉太尉杨震碑》:“立朝正色,恪勤竭忠,无德不旌,靡恶不形,将训品物,以济大清。”

踊跃

(1) 向上跳起

踊跃欢呼

(2) 欢欣奋起的样子

踊跃参加

云雾

云和雾,多比喻遮蔽或障碍的东西

杳冥

(1) 幽暗

于恍惚杳冥之中。——《老残游记》

(2) 极高或极远以致看不清的地方

翱翔于杳冥之上。——宋玉《对楚王问》

绝云霓,入青霄,飞腾乎杳冥之上。——《镜花缘》

庶几

(1) 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几乎!

(3) 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通精

(1).眼睛斜视。《吕氏春秋·仲春》“生子不备,心有凶灾” 汉 高诱 注:“生子必有瘖躄通精狂痴之疾。”参见“ 通视 ”。

(2).犹精通。 宋 郑侠 《观棋》诗:“三百六十路,通精此有门。”

(3).方言。懂行,在行。《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个姓 华 的老头子,真来的讨人嫌,什么事儿他全通精儿,还带着挺撅挺横,想沾他一个官板儿的便宜也不行!”《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你爷儿俩不用抬,我有个道理……这里头可得让我比你们爷儿们通精儿了。”

静处

(1).冷静地立身处世。《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 宋 周敦颐 《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

(2).犹静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清净、安静之处。 宋 陆游 《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三侠五义》第十回:“跟着从人出了公馆,来至静处。”

叹息

(1) 叹气

惟闻女叹息。——《乐府诗集·木兰诗》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闻琵琶已叹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仅叹息曰。——《资治通鉴》

御史叹息去。——清· 张廷玉《明史》

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清· 魏源《圣武纪》

(2) 叹美;赞叹

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儿女英雄传》

屏营

作谦词用于信札中,意为惶恐

屏营顿首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