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咏

作者: 宋太宗朝代: 宋代

逍遥咏原文

难求的当问愚痴,那个堪言好事知。
名利猛贪无有足,多端动止没规仪。
浮生不实将何用,欲把非常乱作为。
谩语饶教能配类,一朝患害殢他谁。

诗词问答

问:逍遥咏的作者是谁?答:宋太宗
问:逍遥咏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太宗的名句有哪些?答:宋太宗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的当

恰当;合适

启朱唇语言的当。——《西厢记》

这个评语十分的当

愚痴

(1).愚昧痴呆。 汉 王充 《论衡·论死》:“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百喻经·饮木筩水喻》:“有人见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你道他无聪明智慧,折莫他便鲁坌愚痴。” 老舍 《赶集·微神》:“愚痴给我些力量,我决定自己去见她。”

(2).佛教语。三毒之一。谓无通达事理之智明。《瑜伽师地论》卷八六:“痴异名者……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华经·譬喻品》:“愚痴暗蔽,三毒之火。”

好事

喜欢多事。爱参与他人事务的

名利

1.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

无有

没有

“有在者乎?”曰:“无有。”——《战国策·赵策》

无有碍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无有不过而拜。——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绝无有。——清· 方苞《狱中杂记》

果无有。

多端

多种多样

诡计多端

动止

(1).动作与静止。《庄子·天地》:“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荀子·修身》:“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

(2).行动;举止。《后汉书·张湛传》:“﹝ 张湛 ﹞矜严好礼,动止有则。”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楔子:“至望京店染起疾病,不能动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小人有这个新人在旁,动止不得。” 清 侯方域 《曹秀才墓志铭》:“孺人勤敏,有识量,动止尤嫻礼法。”

(3).起居作息。谓日常生活。多用作书信中的问候语。《隋书·经籍志二》:“起居注者,録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 宋 王安石 《与王禹玉书》之三:“秋冷,伏维动止万福。” 明 归有光 《与沉云泉秀才书》:“ 朱秀才 来,具知动止为慰。”

(4).古代监狱的别名。《太平御览》卷 * 三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夏 曰念室, 殷 曰动止, 周 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又狴犴者,亦狱别名。”

规仪

规章仪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讲学》:“讲学规仪,颇为明晰。”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先圣创其规仪,后儒宗其模式。”

浮生

语本《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称人生为“浮生”。 南朝 宋 鲍照 《答客》诗:“浮生急驰电,物道险絃丝。” 唐 元稹 《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自言行乐朝朝是,岂料浮生渐渐忙。” 明 王錂 《春芜记·宴赏》:“浮生回首如驰影,能消几度閒愁闷。” 茅盾 《追求》三:“永别了!如梦的浮生,谜一样的人生!”

不实

(1).不结果实。《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2).不符实际。《后汉书·明帝纪》:“选举不实,邪佞未去。”

何用

(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非常

(1) 不同寻常的

非常会议

非常行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突然,意外的事变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作为

(1) 所作所为;行为

从他的作为可以看出他的态度

(2) 人在事业中的建树与成就

她不会有大的作为

(3) 当作

以他作为知已

(4) 就人的某种身分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来说

作为国家干部,我们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谩语

(1).说谎话。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一:“ 光 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復来,问脱胡桃皮者。 光 曰:‘自脱也。’先公适见,訶之曰:‘小子何得谩语。’ 光 自是不敢谩语。”《明史·左良玉传》:“ 马士英 、 阮大鋮 用事,虑东林倚 良玉 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

(2).谎话。 郭希仁 《钱君定三传》:“抵 青门 ,仰瞻城郭壮伟,叹曰: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谩语,今乃信之。”

(1).随意相语。谩,通“ 漫 ”。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四:“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2).轻慢不逊的话。谩,通“ 慢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杨嗣昌 督师 夷陵 ,檄令降, 自成 出谩语。”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国语·晋语》

患害

祸害。《管子·度地》:“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史记·太史公自序》:“自 三代 以来, 匈奴 常为中国患害。”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八:“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三折:“我正是慈悲生患害,这一场鬼使神差。” 郭沫若 《天地玄黄·相见以诚》:“教育施行过早,有时是有严重的患害的。”

他谁

犹言何人、谁。 宋 朱淑真 《秋日偶成》诗:“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