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作者: 王錂朝代: 明代

八声甘州原文

君王听告。他道那书生秽行。

怎佐清朝。小生:寡人只爱他才学。

净:纵区区一技。料他每只抵铅刀。你

垂清空自勤三接。他遗臭难教冠百寮。

听喧嚣。定不是谗口嗷嗷。

诗词问答

问:八声甘州的作者是谁?答:王錂
问:八声甘州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王錂的名句有哪些?答:王錂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六十种曲 春芜记 第二十三出

参考注释

君王

古称天子或诸侯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与沛公饭。

书生

(1) 读书人

白面书生

(2) 指抄写的人

秽行

污秽 * 的行止

清朝

清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八:“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 宋 苏辙 《僧伽塔》诗:“方丈近闻延老宿,清朝留客语逡巡。” 明 唐寅 《白发》诗:“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

清明的朝廷。《后汉书·列女传·班昭》:“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 子穀 负辱清朝。” 唐 罗隐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诗之二:“敢恨甲兵为弃物,所嗟流品误清朝。” 宋 苏轼 《故李承之待制之六丈挽词》:“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 明 刘基 《拟连珠》之六八:“舞法之吏,不乐清朝。”

小生

(1) 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2) 读书人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

(3) 年轻人,后辈

崔氏二小生。——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寡人

(1) 寡德之人

(2) 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

寡人已同昔日长嫂、当今王后…结为夫妇…

(3) 古代王侯夫人的自称

才学

才华和学识

饱有才学

区区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区区之薛。——《战国策·齐策四》

区区之地。——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何乃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区区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区区之数

区区五毛钱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2) 犹方寸。形容人的心

区区之心

(3) 旧时谦辞,我

区区向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语气不庄重)

此人非他,就是区区

(5) 诚挚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他每

他们。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他每都恃着口强,便 仪 、 秦 呵,怎敢比量。” 明 康海 《新水令·自寿》套曲:“笑他每遨游 郭隗 臺,潦倒 韩侯 寨,奔驰 王 谢 堂,趋走 金 张 陌。”

铅刀

铅制的刀。铅质软,作刀不锐,故比喻无用的人和物。 汉 贾谊 《吊屈原赋》:“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 汉 王粲 《从军诗》之四:“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唐 杨乘 《甲子岁书事》诗:“腐儒一铅刀,投笔时感激。”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駑马效其驰驱,铅刀礪其銛鍔。” 赵朴初 《周总理挽诗》:“我惭駑駘姿,期效铅刀用。”

清空

(1).明朗的天空。 宋 苏轼 《庐山二胜·开先漱玉亭》诗:“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2).犹洁净。 宋 苏轼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迭峰图>》诗:“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西游补》第十六回:“ 沙僧 道:‘妖魔扫尽,世界清空。’”

(3).谓中无所有。 郁达夫 《临平登山记》:“ 临平山 虽则不高,但走走究竟也有点吃力,喘气喘得多了,肚子里自然会感到一种清空。”

(4).空灵神韵。谓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特指词的境界。 宋 张炎 《词源·清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清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词之难工,以属事遣词,纯以清空出之……所贵清空者,曰骨气而已。” 蔡嵩云 《<乐府指迷笺释>引言》:“ 张氏 尊 白石 ,以其古雅峭拔,特闢清空一境。”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十章:“清空是 张炎 提出来的词的最高境界……他所说的清空就是空灵神韵,同 严羽 讨论的意见相同。”

三接

谓三度接见。语本《易·晋》:“晋, 康侯 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孔颖达 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后多以“三接”为恩宠优奖之典。 宋 范仲淹 《贤不家食赋》:“敦三接而何善不臻,达四聪而无远勿访。” 金 朱之才 《卧病有感二十韵》:“ 荀爽 岁九迁, 康侯 日三接。” 明 杨慎 《八月二日经筵纪事》诗:“晋昼延三接, 尧 旻达四聪。”一说,接读为捷,“三接”即三捷。 高亨 注:“接读为捷,战胜曰捷。此乃 周 初故事, 康侯 出征异国,俘马甚多,以献於王。其战也,一日三胜。”

谓数度交战。三,言其数之频繁。 晋 左思 《魏都赋》:“推锋积纪,鋩气弥鋭,三接三捷,既昼亦月。” 唐 符载 《保安镇图记》:“红旗拉风,长戟如倚,晨暮三接,朱殷谿瀆。”

遗臭

流传恶名。 宋 张孝祥 《满江红·于湖怀古》词:“笑老姦,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元 郝经 《白沟行》:“称臣呼父古所无,万古诸 华 有遗臭。”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羞躁进,甘株守,怕无端媚灶逢天咎,未得贵,反遗臭。”参见“ 遗臭万载 ”。

百寮

见“ 百僚 ”。

喧嚣

(1) 声音杂乱,不清静

我屏息静气,努力在喧嚣的尘世之中寻觅一种纯净、和谐之音。

(2) 叫嚣;喧嚷

长矜争之心,恣喧嚣之慢。——《魏书·韩麒鳞传》

不是

(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谗口

说坏话的嘴;谗人。《诗·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唐 罗隐 《寄郑补阙》诗:“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諫书忙。” 明 孙柚 《琴心记·廷尉伸冤》:“谁知机伏,塞马生愁,虚排忠义,受寃谗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苛求姓名》:“古来以姓名谤人者,如 裴度 之緋衣坦腹, 宋郊 之国姓祀天,谗口造言,为千古痛恨。”

嗷嗷

亦作“嗸嗸”。1.哀鸣声;哀号声。《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陆德明 释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注:“嗸,同嗷。嗷嗷,雁哀鸣声。”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宋 欧阳修 《绿竹堂独饮》诗:“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 清 赵翼 《二麦将收连旬大雨感赋》诗:“米价经年节节高,茅簷待哺正嗷嗷。”《当代》1981年第3期:“老太婆把头搁在儿子肩头,突然嗷嗷大哭起来。”

(2).叫呼声;叫喊声。《楚辞·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嗷嗷,呼声也。” 管桦 《小英雄雨来》:“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吼叫:‘枪毙的有!枪毙的有!’”

(3).众口愁怨声。 汉 贾谊 《过秦论》:“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嗷嗷”。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小人道长,则 檮杌 比肩,颂声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 胡三省 注:“嗷嗷,众口愁声。”

(4).形容众声喧杂。《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嗸嗸。” 颜师古 注:“嗸嗸,众声也。”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夫惟万目睽睽以具瞻政府,万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后政府之职庶克举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