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蔡藏用惠古风一轴叹仰不足辄赋病桐书为谢

作者: 王铚朝代: 宋代

原文

老境忧患集,坐受衰病侵。
山林成独往,樽酒惟孤斟。
万事信已矣,灭迹栖苍岑。
对镜未免愁,寒云生岳阴。
斯时琼瑶赠,无以报兼金。
酬之病桐诗,叹息成永吟。
风霜入枯枝,蝼蚊穿病心。
艳艳上林树,已朽难寄林。
幽人识爨下,取作绿绮琴。
拂拭延妙声,泠泠朱丝绳。
淳风散已久,世伪多洼淫。
一弄清风还。
三古尽可寻。
自然俯仰中,山水见高深。
同心齐取舍,何叹异古今。
永真遇□赏,江海有知音。

诗词问答

问:《蒙蔡藏用惠古风一轴叹仰不足辄赋病桐书为谢》的作者是谁?答:王铚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铚的名句有哪些?答:王铚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老境

(1) 老年时代

(2) 老年时的境况

忧患

忧虑、祸患

生于忧患。——《孟子·告子下》

坐受

白白地承受。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臣以为盐商纳榷,为官糶盐,子父相承,坐受厚利,比之百姓,实则校优。”《元史·世祖纪九》:“ 瀘州 管军总管 李从 ,坐受军士贿,纵其私还,致万户 爪难 等为贼所杀,伏诛。”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吾老矣,岂可使 筦 筤 二子,坐受其累哉!” 张鼎丞 等《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他们不是让群众坐受敌人摧残,便是迫使群众作无希望的斗争。”

衰病

体弱多病

衰病残岁

山林

有山和树木的地方

山林地区

独往

(1).犹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 三国 魏 嵇康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之十七:“含道独往,弃智遗身。”《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许询“自序”>》:“遣此弱丧情,资神任独往。” 李善 注:“ 淮南王 《庄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 司马彪 曰:‘独往,任自然,不復顾世。’” 唐 杜甫 《雨》诗:“浮俗何万端,幽人有高步。 庞公 竟独往, 尚子 终罕遇。”参见“ 独往独来 ”。

(2).一人前往。《周书·武帝纪下》:“诸将固请还师,帝曰:‘……卿等若疑,朕将独往。’” 宋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二:“不是溪山曾独往,何人解作掛猿枝。” 章炳麟 《革命道德论》:“值大事之阽危,则能悍然独往,以为生民请命。”

樽酒

(1).杯酒。《易·坎》:“樽酒簋贰,用缶。” 唐 杜甫 《客至》诗:“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2).代指酒食。 唐 罗隐 《谗书·后雪赋》:“ 梁王 咏叹斯久,撤去樽酒。 相如 竦然,再拜稽首。”

孤斟

独自饮酒。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宋 苏轼 《次韵刘贡父所和韩康公忆持国》之二:“已託西风传絶唱,且邀明月伴孤斟。”

万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万事如意

已矣

(1)

(2) 语气词连用,加强语,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译成“啦”

(3) “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灭迹

消灭做坏事的痕迹

消赃灭迹

苍岑

青山。《文选·张协<七命>》:“寒山之桐,出自太冥,含黄钟以吐干,据苍岑而孤生。” 张铣 注:“苍岑,青山也。” 唐 陈子昂 《南山家园》诗:“轩窗交紫靄,簷户对苍岑。”

未免

(1) 实在是,不能不说是

你的发言未免长了些

(2) 不免

初次见面,未免有些拘束

寒云

寒天的云。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诗:“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唐 郎士元 《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诗:“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谁知早作西行讖,老木寒云 秀野亭 。”

琼瑶

(1) 美玉

身居锦秀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西游记》

(2) 比喻别人酬答的礼物、诗文、书信等

琼瑶满匣

(3) 比喻似玉的雪

只见朔风凛凛,冷气嗖嗖,却已琼瑶密布,飘下一天雪来。——《镜花缘》

无以

即“无已”,不停止,不得已

无已人,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兼金

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古代金银铜通言金。亦泛指多量的金银钱帛。《孟子·公孙丑下》:“前日於 齐 ,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 赵岐 注:“兼金,好金也,其价兼倍於常者。”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诗:“愧无杂佩赠,良讯代兼金。” 唐 王维 《酬贺四赠葛巾之作》诗:“野巾传惠好,兹貺重兼金。” 清 程恩泽 《粤东杂感》诗:“有尽兼金倾海去,无端奇货挟山来。”

叹息

(1) 叹气

惟闻女叹息。——《乐府诗集·木兰诗》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闻琵琶已叹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仅叹息曰。——《资治通鉴》

御史叹息去。——清· 张廷玉《明史》

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清· 魏源《圣武纪》

(2) 叹美;赞叹

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儿女英雄传》

风霜

(1) 在有冷空气吹来的地区出现的一种气霜

(2) 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久经风霜

枯枝

干枯的树枝

病心

(1).谓患心痛之疾。《庄子·天运》:“ 西施 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2).指人的心理行为等发生异常状态的疾病。 宋 张师正 《括异志·钱斋郎》:“一日,其妻被夫之衣冠,语言皆男子也,状如病心。”

(3).指病中的心情。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上报疾状,次序病心,终论平生交分。” 前蜀 韦庄 《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遗车枉降访病中延候不得因成寄谢》诗:“画角莫吹残月夜,病心方忆故园春。”

艳艳

亦作“艷艷”。1.明媚艳丽貌。 南朝 梁武帝 《欢闻歌》之一:“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 宋 张孝祥 《蝶恋花·秦乐家赏花》词:“艳艳轻云,皓月光初吐。” 浩然 《荣荣》:“白薯秧伸展着茂密、肥厚的大叶子,在艳艳的夕阳里摆动着。”

(2).浓。 唐 李羣玉 《感春》诗:“春情不可状,艳艳令人醉。” 宋 王禹偁 《对雪感怀呈翟使君冯中允同年》诗:“千钟方艳艳,三爵未油油。” 王统照 《刀柄》:“﹝主人﹞自己从草囤子的茶壶中,倒出了一杯艳艳的红汁放在矮凳脚下。”

林树

树木;树林。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二:“於此东行三十里,当有邱陵林树,状若社庙。”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丘生》:“初不知有园,及遥见林树葱鬱,楼阁参差,讶而询诸耕者,始得其详。”

幽人

(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爨下

(1).灶下。 元 马祖常 《移海》诗之二:“始逃爨下厄,復脱燎原焚。”

(2).指厨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小人即除马通,妇括爨下,甘心矣。”

拂拭

掸去或擦去尘土

妙声

神奇美妙的声音。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清歌製妙声,万舞在中堂。” 晋 向秀 《思旧赋》:“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絶而復寻。”

泠泠

(1) 形容清凉;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

朱丝绳

指琴瑟上的丝弦。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参见“ 朱丝 ”。

淳风

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

世伪

世间的虚假浮华。 晋 张华 《鹪鹩赋》:“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

一弄

(1).奏曲一次。 唐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巧声一日一迴变,实可重,不惜千金买一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妾闻 百邑考 善能弹琴。令教 百邑考 操琴一弄,臣欲听之。”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二折:“一弄儿指法泠泠,早合着古操新声。”

(2).一派。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之一:“一弄松声悲急筦,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四折:“一弄儿行色萧条,恰便是游仙梦撒然觉。”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闺塾》:“咱和公相陪话去,怎辜负的这一弄明窗新絳纱。”

(3).统括之词。犹言所有一切。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九出:“隻影孤悽,心下伤悲。一弄儿凄凉,总促在愁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今夜这一弄儿助你两个成亲。”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回到这寝殿中,一弄儿助人愁也。”

(4).犹一套。《 * 词话》第九十回:“那日穿着一弄儿轻罗软滑衣裳;头戴金顶缠棕小帽。”《醒世姻缘传》第七九回:“ 童奶奶 合 调羹 看了这一弄衣服,约也费银二两有餘。”

清风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三古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易·繫辞》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然则 伏羲 为上古, 文王 为中古, 孔子 为下古。”《礼记·礼运》“始诸饮食” 唐 孔颖达 疏:“ 伏羲 为上古, 神农 为中古, 五帝 为下古。”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者,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 羲 、 农 至 尧 、 舜 ,为上古; 三代 之世,为中古;自 战国 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2).泛指古代。《魏书·律历志上》:“三古所共行,百王不能易。” 明 杨慎 《评李杜韩柳》:“ 晏元献 公尝言……上传三古,下笼百世,横行阔视於缀述之塲者, 子厚 一人而已。”

(3).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唐 张怀瓘 《书断·神品》:“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谓实,草隶为华;妙极於华者 羲 、 献 ,精穷於实者 籀 、 斯 。”

自然

(1)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择于自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2)

(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

自然现象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动作很自然

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听其自然

(6) 当然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俯仰

(1) 低头和抬头,泛指随便应付

左右周旋,进退俯仰。——《左传·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时间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

山水

(1) 山上流下来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

山水相连

(3) 指山水画

泼墨山水

吴道玄…因写 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高深

水平,程度等不一般,超出平常(多指学问、技术的造诣)

他有高深的学问

同心

(1) 思想或认识一致

同心同德

(2) 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圆

同心度

(3) 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时同心人,今日两离分

取舍

采取或舍弃;选择

取舍得当

叹异

赞叹诧异。《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勑制僮御,内外諮稟,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之,咸叹异焉。” 唐 戴君孚 《广异记·崔日用》:“衙毕,使奴取诸寺长生猪。既至,或跛或眇,不殊前见也,叹异久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大郎又説着大士梦中诗四句,举家叹异。”

惊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行修 疑道做梦,却有老人尚在可证。老人当即辞 行修 而去, 行修 嘆异了一番。” 清 王韬 《淞隐漫录·海外壮游》:“至操陆兵,悉以新制神枪,一军齐放,有若万道火龙。生观之,不胜嘆异。”

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江海

(1).江和海。《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江海称其大者,以无所不容。” 唐 岑参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诗:“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 苏曼殊 《本事诗》之三:“ 丹顿 拜伦 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2).旧时指隐士的居处。《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宋 苏轼 《临江仙》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

(3).引申为退隐。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中丞闻琴》:“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于时 魏特进 、 房僕射 、 杜相州 等,并以江海相期,烟霞相许。” 宋 苏轼 《书诸公送周梓州诗后》:“予既有江海之意,而 正孺 亦慨然有归歟之叹。”

(4).泛指四方各地。《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会 。” 唐 杜甫 《草堂》诗:“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江海未苏,干戈暂止。”

有知

有知觉;有知识。《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诗文赏析


【原题】:
蒙蔡藏用惠古风一轴叹仰不足辄赋病桐书为谢戚深而词哀耳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