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学徒一首

作者: 苏籀朝代: 宋代

诱学徒一首原文

瞥闻立睹且湛研,讨索思臧义理穿。
剖析赖经宗匠手,绝群羞拍腐儒肩。
鸱鸦嗜鼠颛门蔽,博簺忘羊失路偏。
警策后生文宪种,若为准拟即真贤。

诗词问答

问:诱学徒一首的作者是谁?答:苏籀
问:诱学徒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籀的名句有哪些?答:苏籀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瞥闻

偶尔听到;忽闻。《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目所一见,輒诵於口;耳所瞥闻,不忘於心。” 晋 左思 《娇女诗》:“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唐 张柬之 《出塞》诗:“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讨索

(1).研求。

(2).索取。《歧路灯》第四六回:“ 王中 也不敢问 老贾 讨索的是何款项。” 郑观应 《盛世危言·公法》:“至所犯之事,或置而不论,或谅而概免,或执义讨索赔偿,均无不可。” 茅盾 《子夜》四:“现在看见 费小胡子 竟掮着‘三先生’的牌头来上门讨索, 曾沧海 觉得非惩他一下不可了。”

义理

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

以义理咨访。——清· 刘开《问说》

剖析

(1) 辨析,分析

细细剖析

难道强迫我去剖析我那可敬的朋友的动机吗?

(2) 辩解

力为剖析

宗匠

造诣高深、成果卓著、为众人所宗仰的巨匠

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隋书·包恺传》

二指禅宗匠的传人

画界宗匠

腐儒

迂腐的儒生,只知读书,不通世事

上折隨何之功,谓何为腐儒。——《史记·黥布列传》

颛门

(1).谓独立门户,自成一家。顓,通“ 专 ”。《汉书·夏侯胜传》:“ 胜 非之曰:‘ 建 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建 亦非 胜 为学疏略,难以应敌。 建 卒自顓门名经。” 颜师古 注:“顓与专同。专门者,自别为一家之学。”《新唐书·归崇敬传》:“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顓门废业,传受义絶。”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周易》传自 商瞿 始,至 汉 初, 田何 以之顓门。”

(2).专长。指某一门学问。顓,通“ 专 ”。 唐 刘禹锡 《绝编生墓表》:“国有太学,学有舘以延顓门。”

(3).专攻于某一方面的。顓,通“ 专 ”。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大抵欲厚其根柢,学顓门之业,则以年稚为宜。”

博簺

见“ 博塞 ”。

失路

(1).迷失道路。《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 唐 方干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诗:“云岛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关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小人失路,茫茫无所之。”

(2).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汉 扬雄 《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唐 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清 郑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警策

(1).谓以鞭策马。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僕夫警策,平路是由。”

(2).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若今所委付果已得人,尤宜晓夕用心,事事警策,件件理会。” 谢觉哉 《不惑集·学习常谈》:“因而时常要把这些教训来警策自己。”

(3).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亦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文选·陆机<文赋>》:“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李善 注:“以文喻马,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於众辞,若驱驰,故云‘警策’。”《宋史·隐逸传上·魏野》:“ 野 为诗精苦,有 唐 人风格,多警策句。” 孙犁 《澹定集·读一篇散文》:“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

后生

(1) 少年时代与壮年期之间任何年龄的男子

(2) 青年男子,小伙子

(3) 相貌年轻

他长得后生,看不出是四十岁的人

文宪

(1).礼法;法制。《文选·张华<答何劭诗>》:“缨緌为徽纆,文宪焉可踰。” 李周翰 注:“宪,法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刘公干 以失敬罹罪。 文帝 问曰:‘卿何以不谨於文宪?’ 楨 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疎。’” 唐 皎然 《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诗:“文宪中司盛,恩荣外镇崇。”

(2).指书法。《晋书·索靖传》:“於是多才之英,篤艺之彦,役心精微,耽此文宪。”

若为

(1).怎样;怎样的。《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 唐 萧意 《长门失宠》诗:“不知金屋里,更贮若为人?” 宋 苏轼 《和沉立之留别诗》之二:“试问别来秋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清 纳兰性德 《浣纱溪》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宁调元 《燕京杂诗》:“弦管 燕京 三月天,风沙扑面若为怜?”

(2).怎堪。 唐 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 衡山 与 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唐 白居易 《重到华阳观旧居》诗:“若为重入 华阳观 ,病鬢愁心四十三。”

(3).怎能。《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隔谷歌一》:“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宋 范成大 《燕堂书事》诗:“耳边情话少,笑口若为开?”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边柳》诗:“若为丝不断,留取繫郎船。” 唐 白居易 《春至》诗:“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准拟

(1).遵循;模仿。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其有才思者之为之也,犹善於依因机会,準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準拟。” 宋 岳珂 《桯史·八阵图诗》:“斑斑犹在 杲卿 髮,离离未落 张巡 齿,爱惜微躯欲安用,有臣如此难準拟。”

(2).希望;料想。 唐 白居易 《种柳三咏》:“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準拟三年后,青丝拂緑波。” 唐 刘得仁 《悲老宫人》诗:“白髮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曾缘玉貌君王宠,準拟人看似旧时。” 宋 王沂孙 《高阳台》词:“朝朝準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準拟春来消寂寞。愁风愁雨,翻把春担搁。”

(3).准备;打算。 唐 韩愈 《北湖》诗:“应留醒心处,準拟醉时来。” 金 元好问 《白屋》诗:“明年準拟 莱芜 住,寄谢东邻 范史云 。”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奴家準拟今日抄化几文钱钞,就此追荐公婆。谁知撞着这两个风子,搅闹了一场。” 林学衡 《寓言》诗之一:“吟成準拟凌风去,一叶飘然向十洲。”

(4).准定;一定。 宋 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词:“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準拟 岳阳楼 上。” 明 徐霖 《绣襦记·正学求君》:“嘉言敢忘,喜青云有路终须上,凤凰雏準拟朝阳。”

(1).料想;打算;希望。 唐 白居易 《不准拟》诗之二:“不准拟身年六十,游春犹自有心情。”《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宋 王安石 《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诗:“闻有名花即谩栽,殷勤准拟故人来。” 清 陈维崧 《贺新郎·甲寅除夕十四》词:“准拟东风来岁好,屏当春衫细马,看士女鞦韆笑打。”

(2).准备;安排。 唐 元稹 《董逃行》:“缝缀难成裁破易,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欲学裁缝须准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太子国中第二贵,出入百司须准拟,因何从骑不过十,耸轡途程来至此?”

(3).旧时公文用语。谓批准下级的拟议。《元典章·朝纲·省部减繁格例》:“如已断(案)公当,别无枉屈,准拟施行。”

即真

(1).谓由摄政或监国而正式即皇帝位。《汉书·王莽传上》:“ 莽 即灭 翟义 ,自谓威德日盛,获天人助,遂谋即真之事矣。”《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 尧 乃命 舜 代己摄政…… 舜 年八十一即真。” 宋 李纲 《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 道君 自 燕山 密遣使臣齎来,领中有亲书八字,曰:‘便可即真,来救父母。’”《东周列国志》第一○三回:“少主嗣位,而君辅之,如 伊尹 、 周公 ,俟王之年长,而反其政;若天与人归,遂南面即真。”

(2).谓官吏由代理而转为正式职务。《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亮 於是表 洪 领 蜀郡 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新唐书·戴叔伦传》:“ 皋 讨 李希烈 ,留 叔伦 领府事,试守 抚州 刺史……耕餉岁广,狱无繫囚。俄即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刘 时权三司判官,寻即真,俄知制誥。”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