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慢

作者:冯尊师 朝代:元代

苏武慢原文

志气凌云,精神英秀,得脱遍求真理。
虚空炉户,自已天真,遭遇便能修制。
师不高明,咫尺如隔,千里安分真伪。
这黄芽赤髓,时人皆有,柰何愚昧。
真烈士、斡运机关,凿开混沌,夺得夜明如意。
辉辉宝盖,赫赫灵光,影隐大渊无滞。
休纵心猿,盗了金鼎还丹,谩劳虚费。
起三阳真火,时时烹炼,九还逃避。

诗词问答

问:苏武慢的作者是谁?答:冯尊师
问:苏武慢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苏武慢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冯尊师的名句有哪些?答:冯尊师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志气

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人小志气大

凌云

高耸入云

壮志凌云

精神

(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英秀

(1).优美;高尚。《三国志·吴志·张温传》:“ 温 虽智非从横,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卓躒冠群。”

(2).才能卓越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舍英秀而杖常民者,吾知其不能叙彝伦而臻升平矣。”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 孟坚 又云:‘ 刘向 、 扬雄 博极群书,皆服其善叙事。’岂时无英秀,易为雄霸者乎?不然,何虚誉之甚也!” 金 党怀英 《君锡生子四月八日》诗:“ 蓟山 东盘 出英秀,政与德门宜子孙。”

(3).俊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花奴 但英秀过人,悉无此状,故无猜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张复之》:“《本朝名臣传》云:‘ 钱若水 额有异骨,山庭月角,姿仪英秀。’” 冰心 《斯人独憔悴》:“头等车上,凭窗立着一个少年……眉目很英秀。”

得脱

(1).谓得以脱身。《宋书·谢晦传》:“ 晦 虑不得去,甚忧惶,及发 新亭 ,顾望 石头城 ,喜曰:‘今得脱矣!’”

(2).佛教语。谓得以脱去生死之苦。《未曾有因缘经》卷下:“偿因缘毕,自当得脱。”《 * 念处经·地狱品十》:“若恶业尽,无气烂坏於彼地狱,尔乃得脱。”

真理

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你说出了一个真理

虚空

心中无着落

自已

犹自止。抑制或约束自己。《宋书·范泰传》:“厚德无报,授令路絶,此老臣兼不能自已者也。”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 鲁 壁 汲 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明 张居正 《谢御笔大书疏》:“臣等每侍幃幄,輒欣仰钦服,不能自已。” 清 姚鼐 《方正学祠重修建记》:“后人每读其传,尤为慷慨悲泣而不能自已。”

天真

(1) 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

(2) 引申为单纯、朴实、幼稚;头脑简单

不要太天真,以致相信这些政客的每件事

天真的女孩

天真似五岁的小孩

遭遇

(1) 碰上,遇到

遭遇明主。——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经受的事情;生活经历

亲身遭遇

便能

谓动作敏捷,技巧娴熟。《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桓谦》:“部阵指麾,更相撞刺,马既轻快,人亦便能。”

高明

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

另请高明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安分

守规矩;安于本分

真伪

真假。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公府不能昭察真伪。”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復可辨。”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四十:“鉴古定谁作,真伪不容諦。” 秦牧 《长街灯语·人和稗草的战争》:“有经验的老农,在稻苗和稗苗都很幼小的时候,就可以锐利地辨别良莠,认清真伪了。”

黄芽

(1).亦作“ 黄牙 ”。道教称从铅里炼出的精华。《参同契》卷上:“玄含黄芽,五金之主。” 俞琰 发挥:“玄含黄芽者,水中产铅也。铅为五金之主,在北方玄冥之内,得土而生黄芽。黄芽,即金华也。” 唐 白居易 《对酒》诗:“漫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牙。” 唐 吕岩 《七言》之四三:“九鼎黄芽栖瑞凤,一躯仙骨养灵芝。”《云笈七籤》卷六六:“﹝黄牙﹞是长生之至药,牙是万物之初也,故号牙,缘因白被火变色黄,故名黄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一心好道,修炼三田,种出黄芽至宝。”

(2).大白菜的一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大白菜》:“按《广羣芳谱》:白菜,名菘,北方多入窖内,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比,谓之黄芽,乃白菜别种。”

(3).戏称粪便。《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口中白雪流将尽,穀道黄芽挣出来。”

时人

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 孔子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 五代 颜红郁 《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自生。” 孙犁 《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此’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柰何

同“ 奈何 ”。1.如何,怎样。《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柰何弗敬?”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母曰:‘令尹非身盗之也,乃使人盗之。’王曰:‘其使人盗柰何?’” 唐 元稹 《赠乐天》诗:“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柰何?”一本作“ 奈何 ”。

(2).怎么办。《荀子·强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然则柰何?”《史记·留侯世家》:“ 良 曰:‘ 沛公 自度能却 项羽 乎?’ 沛公 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程师回》:“吾曹为此胡所累,命尽今日矣。柰何!”

(3).亦可迭用。 宋 欧阳修 《与王龙图书》之五:“昨日食数大杏,今日腮颊肿痛,针刺出血,不能常食。若此,是将柰何柰何?”

(4).为什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 稚子 子兰 劝王行:‘柰何絶 秦 欢 怀王 卒行。’” 宋 叶适 《铨选》:“柰何举天下之大柄而自束缚蔽蒙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董尚书》:“以我家势,虽日以银币为懽,犹恐未塞人望,柰何效清客行事耶?”

(5).无奈。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纵边患未息,而无长驱之害,亦足为御边之策;柰何将佐之中,少精方略。” 宋 范仲淹 《与省主叶内翰书》之二:“虽一身洁清,千古不昩,柰何邪正相激,速天下之祸, 汉 室亦从而亡之。”

愚昧

愚蠢而不明事理

愚昧无知

真烈

坚贞节烈。《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你孺人性真烈,不肯依随,被他剪髮赤脚,挑水浇花,受其苦楚。”《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闻知你洞中,有一 如春 娘子,在洞三年。他是真烈之妇,可放他一命还乡。”

斡运

诉说

斡运衷情

机关

(1) 办理事务的单位或机构

慈善机关

(2) 控制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

(3) 计策;权术

识破机关

混沌

(1) 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避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2) 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

(3) 糊涂(常用来骂人)

夺得

获取,得到

夜明

(1).祭月坛名。《礼记·祭法》:“夜明,祭月也。” 郑玄 注:“夜明亦谓月坛也。” 孔颖达 疏:“夜明者,祭月坛名也。月明於夜,故谓其坛为夜明。”

(2).月亮。 明 张居正 《郊礼新旧考》:“初建圜丘於大祀殿之南,每冬至祀天,以大明、夜明、星辰、风雷从祀。”

(3).珠玉名。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有石璘之玉,号曰‘夜明’,以闇投水,浮而不灭。”

如意

(1) 符合心意

万事如意

称心如意

(2) 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我这里已经办的差不多了,只差一个如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辉辉

(1).显赫貌。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君侍华轂,辉辉王涂。”

(2).光耀貌。 北周 庾信 《灯赋》:“辉辉朱烬,焰焰红荣。” 唐 杜甫 《不寐》诗:“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 宋 曾巩 《照影亭》诗:“河流縈槛色辉辉,无数幽禽入镜飞。”

(3).亮光。 唐 杜甫 《见萤火》诗:“却绕井栏添箇箇,偶经花蕊弄辉辉。”

(4).光泽,润泽。 唐 张鷟 《游仙窟》:“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

煇煇:明亮貌。 唐 韩濬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灼灼千门晓,煇煇万井春。”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一:“日月煇煇於外,其贼在於内。”

赤色貌。《文选·张衡<西京赋>》:“金戺玉阶,彤庭煇煇。” 薛综 注:“煇煇,赤色貌。”

宝盖

(1).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於阶道侧竪诸宝幢,无量宝幡悬其幢头,百亿宝盖弥覆其上。”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五百宝盖,腾光自合。” 唐 骆宾王 《帝京篇》:“小堂綺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云笈七籤》卷一一四:“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旂荫庭。” 清 黄遵宪 《新嘉坡杂诗》之十二:“宝盖逢花网,金函护叶笺。”

(2).即宝盖头。详“ 宝盖头 ”。

赫赫

显赫的样子

赫赫乎可象也。——明· 刘基《卖柑者言》

灵光

(1) 神异之光

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西游记》

(2) 指画在神像头部的光辉

(3) 〈方〉∶顶用;好

他的羽毛球打得真灵光

这药不灵光

无滞

(1).没有障碍;通行无阻。 南朝 梁 陶弘景 《<发真隐诀>序》:“昔在人间,已钞撰《真经》修字两卷……今更反復研精,表里洞洽,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 唐 戎昱 《送僧法和》诗:“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宋史·乔维岳传》:“ 维岳 始命创二斗门於 西河 第三堰……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

(2).指言辞流畅无碍。《后汉书·党锢传·刘祐》:“﹝ 祐 ﹞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南史·谢几卿传》:“﹝ 几卿 ﹞年十二,召补国子生…… 俭 承旨发问, 几卿 辩释无滞, 文惠 大称赏焉。”《北齐书·元文遥传》:“﹝ 文遥 ﹞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

(3).谓厉行而不拖拉。《周书·柳带韦传》:“﹝ 带韦 ﹞凡居剧职十有餘年,断处无滞,官曹清肃。”

纵心

纵任心意。 汉 张衡 《归田赋》:“苟纵心於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当年詎有几,纵心復何疑。”《百喻经·驼瓮俱失喻》:“既犯禁已,捨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造。”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二折:“他则待恣意贪饕,纵心 *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王道衰,政教失,强凌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

金鼎

(1).黄金炊具。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宋 陈师道 《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聂夷中 《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唐 吕岩 《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宋 曾巩 《送沉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元 李献卿 《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还丹

(1).道家合九转丹与朱砂再次提炼而成的仙丹。自称服后可以即刻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内朱儿一斤於盖下,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须臾,翕然俱起,煌煌煇煇,神光五色,即化为还丹。取而服之一刀圭,即白日昇天。”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宾。” 明 许潮 《同甲会》:“韶光谁可留,还丹自可修。”

(2).中医亦指依方精制的丹药。如:九还丹;小还丹;大还丹。

(3).指炼就这种仙丹,得道成仙。 唐 陈子昂 《题李三书斋》诗:“还丹应有术,烟驾共君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道家有换形法,凡修炼未成,气血已衰,不能还丹者,则借一壮盛之躯,乘其睡与之互易。” 章炳麟 《五无论》:“若夫断便利,絶交会,则与辟穀还丹相似。”

谩劳

徒劳。谩,通“ 漫 ”。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

虚费

犹糜费。白白地消耗。《后汉书·耿秉传》:“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寧,其患专在 匈奴 。” 宋 范成大 《怀归寄题小艇》诗:“日出尘生万劫忙,可怜虚费隙驹光。”《水浒传》第八九回:“ 赵枢密 又道:‘放着下官为证,怎肯教虚费了将军大功!’” 明 袁宏道 《送刘都谏左迁辽东苑马寺簿》诗:“ 倭 奴逼 朝鲜 ,虚费百亿万。”

三阳

(1).《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乾》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唐 崔琮 《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艺文类聚》卷八引 南朝 宋 孔皋 《会稽记》:“ 餘姚县 南百里,有 太平山 ……三阳之辰,华卉代发。” 宋 王安石 《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西游记》第四四回:“三阳转运,万物生辉。”参见“ 三阳开泰 ”。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乃使弟子 子阳 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5). 晋 张载 字 孟阳 , 张协 字 景阳 , 张亢 字 季阳 ,合称“三 阳 ”。 唐 张说 《洛州张司马集序》:“ 魏 则十 龙 儒雅, 晋 则三 阳 藻缀。” 宋 梅尧臣 《送少卿知宣州》诗:“族本三 阳 重,诗从小 谢 清。”

(6). 唐 代宫殿名。《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 久视 元年﹞復於 神都 ,作 三阳宫 。” 唐中宗 《石淙》诗:“ 三阳 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真火

(1).谓心中的火。比喻旺盛的生命力。 宋 苏辙 《送杨腾山人》诗:“窻前雪花落,真火中自然。”

(2).犹言怒气。 郭沫若 《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十三》:“司机尽管鼓动着发动机,汽车本身也好象在冒真火,满焦躁地象狂牛一样吐着气。”

时时

常常。《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虽家居, 景帝 时时使人问筹策。” 唐 李咸用 《题刘处士居》诗:“溪鸟时时窥户牖,山云往往宿庭除。” 杨朔 《潼关之夜》:“河水在暗夜里闪动着黑亮的波光,时时还有一点两点潮湿的渔火浮动在水面上。”

烹炼

(1).冶炼。《朱子语类》卷五九:“且如银坑有鑛,谓鑛非银不可,然必谓之银不可,须用烹炼,然后成银。”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復北行一里餘,市舍復夹道,盖烹炼开炉之处也。”

(2).提炼、锤炼。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东坡 近体诗,少藴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 清 张祥龄 《<半箧秋词>序录》:“喜疏快者,丽密以为病;主气局者,烹炼以为嗤:求悦于人难矣。”

九还

(1).犹九转。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二四:“九转九还功若就,定将衰老返长春。”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七返九还,以成大罗神仙。”《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而今九还之期已过,丹已成了,正好开看。”

(2).指九还丹。 叶玉森 《渤海舟中端午》诗:“榴花艾叶都妖艷,手折珊瑚炼九还。”详“ 九转 ”。

逃避

逃走避开;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

逃避追踪者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