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平旦原文

孟子言平旦,惟戒人梏亡。

岂知曲阿明,所被遍圆方。

粤宛鼓太和,清明含百昌。

夜气于旦见,匪谓阴胜阳。

我每因宵衣,逢斯于山庄。

金乌扶桑枝,沧沧复凉凉。

露光湛浅芜,其芳袭人香。

林禽与原兽,各自适其常。

何所容好恶,人物胥同良。

出王及游衍,亦怀抑戒章。

诗词问答

问:平旦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平旦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三

2. 画阳而夜阴谓夜气清明人以睡梦不觉旦气清明人以接物而桔亡之则可若谓夜气胜旦气则是谓阴胜于阳矣读孟子者宜思此

参考注释

孟子

(1). 春秋 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 宋国 子 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预 注:“ 子 , 宋 姓。”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 孟子 。”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于 吴 ,故不书姓。” 杜预 注:“讳娶同姓,故谓之 孟子 ,若 宋 女。” 杨伯峻 注:“国君夫人必繫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称‘ 吴姬 ’或‘ 孟姬 ’,显然违‘同姓不婚’之礼,故改称‘ 吴孟子 ’。”

(2).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 ,字 子舆 。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平旦

清晨;平明;平日,平时

梏亡

(1).谓因受束缚而致丧失。《孟子·告子上》:“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孙奭 疏:“梏,手械也。利欲之制善,使不得为,犹梏之制手也。”一说:梏,搅。“梏亡”谓因受利欲搅扰而丧失本性。参阅 赵岐 注及 焦循 正义。 严复 《救亡决论》:“乃今者,当其做秀才之日,务必使之习为剿窃诡随之事,致令羞恶是非之心,旦暮梏亡,所存濯濯。”

(2).泛指丧失。 鲁迅 《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陶元庆 君的绘画,是没有这两重桎梏的。就因为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 中国 的民族性。”

曲阿

(1).屋的曲角。

(2).曲意阿附。《魏书·赵郡王干传》:“尚书曲阿朕意,实伤皇度。”

圆方

(1).古代盛菜肴的器具。《文选·张衡<南都赋>》:“珍羞琅玕,充溢圆方。” 李善 注:“圆方,器也。” 汉 王粲 《公讌》诗:“佳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 清 钱谦益 《重阳次日徐二尔从馈糕蟹》诗:“肴具圆方杂醢熬,白衣今日送衡茅。”

(2).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以“圆方”代称天地。语出《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 唐 刘禹锡 《楚望赋》:“圆方相涵,游气杳冥。”

(3).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委曲》:“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宋 范仲淹 《金在熔赋》:“因烈火而变化,逐懿范而圆方。”

粤宛

谓天气和顺。《管子·五行》:“然则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穀蕃实秀大。” 尹知章 注:“粤,厚也;宛,顺也。天为厚顺,不逆时气也。”一说“粤宛”当作“奥苑”。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曰:“‘粤’当作‘奥’……‘宛’本作‘苑’。《 * 通》:‘苑囿,养万物者也。’《老子》:‘道者万物之奥。’此言以天为万物之奥苑,故养长蕃实秀大。”

太和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清明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节日里人们扫墓和向死者供献特别祭品

百昌

指各种生物。《庄子·在宥》:“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犹百物也。” 清 王夫之 《连珠》之三:“百昌有所自兴,八音有所自兆。”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设有人,谓 中国 人之所崇拜者,不在无形而在实体,不在一宰而在百昌,斯其信崇,即为迷妄,则敢问无形一主,何以独为正神?”

夜气

(1).儒家谓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孟子·告子上》:“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元 杨载 《中秋》诗:“神清存夜气,天阔数秋毫。”《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老爷是位仁厚不过的,便觉这人尚有三分夜气,早动了一片不忍人之心。”

(2).夜间的清凉之气。 南朝 梁 刘孝仪 《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夜气清簫管,晓阵烁郊原。”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东风来吹不解颜,苍茫夜气生相遮。” 元 柳贯 《送叶道士归天台》诗:“石井剑花飞夜气,玉田芝草艳春暉。”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杉树林的每一片叶尖,都挂着露珠,其中隐藏着夜气。”

(3).黑暗、阴森的气氛。 宋 王安石 《离鄞至菁江东望》诗:“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 清 梅曾亮 《刘忠义传》:“因微服行村落中,时久雨,夜气惨悽。” 鲁迅 《集外集·悼丁君》:“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

我每

我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感蒙赏赐,我每就此吃饭。”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 老包 姓儿仯,荡他活的少,若是不容咱,我每则一跑。”《水浒传》第五回:“庄客道:‘可奈这箇和尚要打我每。’”

宵衣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 唐 许浑 《秋日早朝》诗:“宵衣应待絶更筹,环珮鏘鏘月下楼。”《旧唐书·懿宗纪》:“况荷十七圣之鸿休,绍三百年之庆祚,将求理本,敢忘宵衣。” 宋 王禹偁 《献转运使雷谏议》诗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国,君王无事免宵衣。”参见“ 宵衣旰食 ”。

(2).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 綃 ”。《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郑玄 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綃’之綃;《鲁诗》以綃为綺属也;姆,亦玄衣;以綃为领,因以为名,且相别耳。”《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纚笄宵衣,立于房中,南面。” 郑玄 注:“宵,綺属也。此衣染之以黑,其繒本名宵……凡妇人助祭者同服也。”

山庄

山中的村庄;别墅

金乌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用为太阳的代称。 汉 刘桢 《清虑赋》:“玉树翠叶,上栖金乌。” 唐 李涉 《寄河阳从事杨潜》诗:“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点 蓬莱 光。” 元 武汉臣 《冯玉兰》第二折:“看东溟渐升玉兔,早西山坠尽金乌。”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绝句》之二:“烛影摇红人未散,金乌腾彩已三竿。”

扶桑

(1) 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

(2) 神话中的树木名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左思《吴都赋》

(4) 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扶又若荠。——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送增田君归国》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郭沫若《沁园春》

沧沧

寒冷的意思

日初出,沧沧凉凉。——《列子·汤问》

凉凉

微寒的样子

日初出沧沧凉凉。——《列子·汤问》

露光

(1).露水珠反射出来的光耀。 唐 元稹 《夜合》诗:“綺树满朝阳,融融有露光。” 老舍 《四世同堂》七五:“花儿吐出蕊,叶儿上闪着露光。”

(2).借指露水珠。 南朝 梁元帝 《和刘尚书侍五明集诗》:“露光枝上宿,霞影水中轻。” 隋 江总 《答王筠早朝守建阳门开》诗:“御沟槐影出,仙掌露光晞。” 唐 刘禹锡 《谢窦员外旬休早凉见示诗》:“风韵渐高梧叶动,露光初重槿花稀。”

袭人

侵袭到人;薰人。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独有 南山 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龙香砚》:“砚深紫色,古斗样,每贮水磨濡久之,则香气袭人,如龙脑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於翰林院后堂东 宝善亭 内发出 宋 版《文选》一部,纸墨精好,古香袭人。”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

林禽

(1).林中的禽鸟。 元 方回 《偶亦夜坐用前韵》:“林禽畏冷莫争归,水上荒城早闔扉。”

(2).见“ 林檎 ”。

原兽

野兽。《左传·襄公四年》:“不脩民事,而淫于原兽。” 唐 钱起 《汉武出猎》诗:“且贪原兽轻黄屋,寧畏渔人犯白龙。”

自适

自我舒适

何所

何处。《史记·孝武本纪》:“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处处。”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

容好

貌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四:“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人物

(1)

(2) 小说或戏剧中被描写的人

人物描写

(3) 被认为有突出或显著特性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 * 《沁园春·雪》

恺撒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4) 讲话者;提警告、提要求、鼓励或发命令的人

由一个圈内人物指导

(5) 有才能之人

此人是个人物

出王

出往。《诗·大雅·板》:“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毛 传:“王,往。” 孔颖达 疏:“以王与出共文,故为往也。” 朱熹 集传:“王、往通,言出而有所往也。”

游衍

(1).恣意游逛。《诗·大雅·板》:“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毛 传:“游,行;衍,溢也。” 孔颖达 疏:“游行衍溢,亦自恣之意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远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峯。” 明 宋濂 《湛渊先生白公墓铭》:“与韵朋胜友,曳杖游衍,衔杯赋诗。”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三:“也依林壑也凭虚,游衍人间兴独餘。”

(2).谓从容自如,不受拘束。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太白 力有餘閒,故游衍自得。 益 将矻矻以为之。”

(3).滋蔓。 清 恽敬 《光孝寺碑铭》:“ 宋 元 明 之言,往復变动,往復变动则生疑,而浮图之教乘得以游衍附託。”

(4).犹推演。衍,通“ 演 ”。 清 王耕心 《<白雨斋词话>序》:“故词之为体,诗以为禰,曲以为子,识者为之,莫不沿溯 汉 魏 ,游衍 屈 宋 ,以蘄上闚三百篇之恉。”

(1).犹畅游。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五二:“ 王子 十五年,游衍 伊 洛 滨。” 唐 丘丹 《奉使过石门观瀑》诗:“吾祖昔登临, 谢公 亦游衍。” 清 孙枝蔚 《客金陵一月将归维扬留别周雪客》诗:“ 林翁 与 方生 ,与我更游衍。”

(2).优游宽衍、从容不迫的样子。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 仇兆鳌 注:“游衍,从容貌。《诗》:‘及尔游衍。’游衍,优游宽衍也。”

(3).蜿蜒游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遂出一鉢,注水其中,宛一小白蛇游衍於内,袖鉢而去。”

(4).虚浮枝蔓的样子。 清 曾国藩 《朱慎甫遗书序》:“ 嘉道 之际……刺经典一二字,解説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所归。”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