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芍药

作者: 王錂朝代: 明代

红芍药原文

出言语直恁欺人。想着我宠冠臣邻。

我屈指朝中半从顺。怪伊行敢相矛盾。

外末:我祇将忠义存。向权门怎生卑逊。

况复是同袍合簪。又何妨语言厮挺。

诗词问答

问:红芍药的作者是谁?答:王錂
问:红芍药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王錂的名句有哪些?答:王錂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六十种曲 春芜记 第二十一出

参考注释

出言

开口发言;说话

出言不快

直恁

犹言竟然如此。《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官人直恁负恩!甫能得官,便娶了二夫人!”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一折:“一回家怨天公直恁困英豪,嘆良金美玉何人晓!”《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是甚么人?直恁大胆!” 清 李渔 《凰求凤·囚鸾》:“好事磨人直恁奇,既得便宜,又失便宜。”

想着

(1).想起来。 后蜀 毛熙震 《木兰花》词:“对斜暉,临小閤;前事岂堪重想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自从前几天受了他那无理取闹吓唬我的话,一向胸中没有好气,想着了就着恼。”

(2).想想,考虑。《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你我两个,不但我信得及你,我料你也一定信得及我,所以我才合你商量。你想着怎么样?”

臣邻

《书·益稷》:“臣哉邻哉,邻哉臣哉。” 孔 传:“邻,近也。言君臣道近,相须而成。”本谓君臣应相亲近,后泛指臣庶。《通志·总序》:“儻臣邻皆如此,则顾问何取焉?”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閲史披图,猛欲追謨于贤圣;宵衣旰食,每勤顾问于臣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深居高拱,不如询访臣邻;批答详明,不若亲承颜色。”

屈指

弯着指头计数

屈指一算,离家已经十五年了

中半

对半。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梔子》:“正须平量,中半分取。”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为人憎爱中半,佛也不得人道是哩!”

从顺

(1).随顺;顺从。《汉书·谷永传》:“意岂将军忘湛渐之义,委曲从顺。”《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凡处事者,多曲相从顺,鲜能确然共尽理实。”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元典章·户部三·分析》:“若户长与户下俱长,却不从顺,乞定夺。”

(2).谓文字流畅通顺。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三》:“律以从顺,未知其何如,而世或称其奇古,至篤嗜而不置,何也?”

伊行

(1).她那里。 宋 晏几道 《临江仙》词:“月堕枝头欢意,从前虚梦 高唐 ,觉来何处放思量。如今不是梦,真箇到伊行。” 宋 周邦彦 《风流子》词:“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2).指她们。 清 李渔 《风筝误·释疑》:“我记得初报状元那一晚,曾做箇恶梦,梦中的人就是这副嘴脸,记在恶梦里,受伊行无限凌亏。”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怪封章不齐,致佳人怨悲;恨颁来不迟,把伊行怒回。”

(3).你这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当时闻语,和俺也恓惶。遣妾将汤药来到伊行。却见先生,这里恰待悬梁。”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歌鱼水,咏兔罝,国士贤臣都在野。媿吾儕,智术多疎;羡伊行,计策偏奢。”

(4).指你等、你们。 清 李渔 《慎鸾交·私引》:“高朋盈座,为伊行,交情欠和。” 清 李渔 《久要》:“我奉劝伊行,莫把无情咎。我私心岂不恋温柔。”

矛盾

(1)

(2) 矛和盾,比喻言行自相抵触

矛盾百出

(3) 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忠义

(1) 忠心和义气

忠义之士

(2) 指有忠心和义气的人

表彰忠义

权门

权贵豪门

所谓权门者。——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权门之子

怎生

(1) 怎样;怎么

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

(2) 务必;无论如何

小生有一简,怎生烦小娘子送去

卑逊

谦虚恭谨。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上:“ 九龄 洎 裴耀卿 罢免之日,自中书至 月华门 ,将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逊, 林甫 处其中,抑扬自得,观者窃谓一雕挟两兔。”《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周廷章 ﹞上门认亲,极其卑逊,极其亲热。” 钱钟书 《围城》一:“﹝ 苏小姐 ﹞让 方鸿渐 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

况复

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同袍

(1) 旧时在同个军队工作的人互称。参看“袍泽”

(2) 挚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天衣》

万里别同袍。——许浑《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梅》

合簪

犹同僚。簪,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况復是同袍合簪,又何妨语言廝挺。”

何妨

(1) 为什么不

何妨一试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

你何妨试一试

语言

用以表达情意的声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想有密切关系,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厮挺

顶撞。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发愁》:“他原来要奏丹墀,敢和我廝挺相持。”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我祇将忠义存,向权门怎生卑逊?况復是同袍合簪,又何妨语言廝挺?”

标签:芍药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