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士安同年赴上元尉

作者: 宋祁朝代: 宋代

送张士安同年赴上元尉原文

千名联唱第,一尉滞徒劳。
山入黄旗国,江浮白鹭涛。
苑葩依日晚,官树共秋高。
少赋思归恨,潘才是二毛。

诗词问答

问:送张士安同年赴上元尉的作者是谁?答:宋祁
问:送张士安同年赴上元尉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祁的名句有哪些?答:宋祁名句大全

宋祁送张士安同年赴上元尉书法欣赏

宋祁送张士安同年赴上元尉书法作品欣赏
送张士安同年赴上元尉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千名

形容多种多样。 汉 张衡 《南都赋》:“酸甜滋味,百种千名。”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质判玄黄,气分清浊。涉器千名,含灵万族。”《文选·江淹<别赋>》:“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 李善 注:“千名,多也。”

唱第

(1).科举考试后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唱第听鸡集,趋朝忘马疲。”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毕渐赵谂》:“ 毕渐 为状元, 赵諗 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於传报。” 清 唐孙华 《喜姜西溟及第》诗:“殿鼓雷鸣唱第时,卿云旭日交辉映。”

(2).指进士及第。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诗之十四:“何处深春好,春深唱第家。” 清 徐士銮 《宋艳·果报》:“ 魁 后唱第,为天下第一。”

徒劳

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徒劳跋涉

黄旗

(1).黄色的旗帜。古代军中用旗。《墨子·旗帜》:“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亦为大将的军旗。《尉缭子·经卒令》:“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宋 陆游 《送汤岐公镇会稽》诗:“黄旗高十丈,大舟凌虚空。”《水浒传》第七八回:“黄旗按中央戊己,镇太将臺,散乱金霞。”《说岳全传》第五三回:“你可同 王贵 、 张显 领兵三千,都是黄旗黄甲,从北方杀入接应。”

(2).黄色的旗帜。指天子的仪仗之一。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江浦 黄旗,匡復之功何远。” 明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诗:“黄旗入 洛 竟何样,銕锁横 江 未为固。”

(3).古代指表示王气所在的祥瑞。《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青精翼紫軑,黄旗映朱邸。” 李周翰 注:“青精,星也。黄旗,瑞云也,皆王者将兴之符应也。紫軑,天子车也。朱邸, 明帝 所居。谓青精辅车,黄旗映於帝宅,此谓 明帝 将即位之时瑞也。”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紫葢凝而不散,黄旗鬱以常在,实陶钧之至,造化之功。”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四:“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白鹭

又叫鹭鸶,鹳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吓

日晚

犹傍晚。《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饟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北周 庾信 《春赋》:“三日 曲水 向 河 津,日晚 河 边多解神。” 唐 李白 《天马歌》:“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水浒传》第三七回:“你那里去来?和甚人廝打?日晚了,拖枪拽棒?”

官树

官道旁所植的树。 唐 耿湋 《路旁老人》诗:“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官树》:“古人於官道之旁必皆种树以记里,至以荫行旅。”

秋高

谓秋日天空澄澈、高爽。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 陈润 《赋得秋河曙耿耿》:“晚望秋高夜,微明欲曙河。” 唐 翁承赞 《题壶山》诗:“秋高巖溜白,日上海波红。”

思归

(1).想望回故乡。 汉 张衡 《思玄赋》:“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 晋 石崇 《思归引》序:“困於人閒烦黷,常思归而永叹。”

(2).鸟名。即子规,一名杜鹃。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姊规》:“子规,人但知其为催春归去之鸟,盖因其声曰归去了,故又名思归鸟。”

二毛

(1).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杜预 注:“二毛,头白有二色。”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二毛告暮,素志衰頽。” 宋 苏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胡韫玉 《春日寄怀马一浮》诗:“病餘人事懒,愁畏二毛侵。”

(2). 晋 潘岳 《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二毛”指三十馀岁。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信 年始二毛,即逢丧乱。” 倪璠 注:“以 滕王逌 序‘己亥,年六十七岁’逆数之,逢乱之岁, 子山 时年三十有六。” 宋 李宗谔 《先公谈录》:“ 宗諤 二毛之年,丁先公忧。”按:先公 李昉 死于公元九六六年, 宗谔 生于公元九 * 年,时年三十三岁。

(3).即二毛子。 清 黄遵宪 《三哀诗》:“讙譁杀二毛,万头相倾挤。” 钱仲联 笺注:“ 袁昶 《乱中日记》:‘见洋人呼曰大毛子,见教民呼曰二毛子。’”《中国歌谣资料·义和团歌谣·砍二毛》:“洋人进 中国 ,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势,横行霸道。”参见“ 二毛子 ”。

(4).方言。谓皮毛短。 谢觉哉 《孔夫子与老农》:“他又缝了许多衣服:狐皮桶子、羔皮桶子、二毛桶子,大毛桶子。”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封信》诗:“身穿二毛皮大衣,听问路忙答话跳下牲灵。”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