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九座钝庵禅师端午日外堂说法诗

作者: 王迈朝代: 宋代

原文

人在尘中醉玉蒲,师於瓶里泻醍醐。
传来双径清香远,唤起丛森病骨苏。
炳炳毫光争日月,琅琅舌本有江湖。
他年泉下相逢处,解得龙山旧事无。

诗词问答

问:《听九座钝庵禅师端午日外堂说法诗》的作者是谁?答:王迈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迈的名句有哪些?答:王迈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醉玉

见“ 醉玉頽山 ”。

醍醐

(1) 酥酪上凝聚的油

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本草纲目·兽一》引寇宗奭

(2) 佛教用以比喻一乘教义。如天台宗喻《法华》为醍醐,真言宗喻陀罗尼藏为醍醐

清香

清淡的香味

则有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唤起

(1) 把 从睡梦中叫起

跑到冒着火焰的房子里唤起了这位老人

(2) 激起回忆、联想

这个地方唤起了人们对更幸福的年代的回忆

骨苏

高丽 冠。《周书·异域传上·高丽》:“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骨苏, 高丽 冠也。”

炳炳

(1).光彩照耀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宛宛黄龙,兴德而升,采色玄耀,炳炳辉煌。”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共会於 国忠 宅,将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观者如堵。”《说岳全传》第六回:“五星炳炳聚奎边,多士昂昂气象鲜。”

(2).昭明貌。 唐 孙樵 《寓汴州观察判官书》:“执事三从事 卢公 ,其所以佐 卢公 使炳炳不磨於世者, 襄阳 南渡之民,皆能道之。” 宋 陈亮 《祭宗式之文》:“我脱囚繫,理亦炳炳。” 清 龚自珍 《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再告下车者曰:是百战百克而无炳炳於时者。”

(3).指文采鲜明。 唐 张说 《处士元公碣铭》:“嗟我处士,炳炳其文。” 明 宋濂 《国朝名臣序颂·窦文正公默》:“有卓 竇公 ,誾誾而驯,雍雍而惇,炳炳而文。”

毫光

如毫毛一样四射的光线。 唐 广宣 《红楼院应制》诗:“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 唐 。”《三国演义》第六回:“傍有军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 坚 ( 孙坚 )唤军士点起火把,下井打捞。” 清 李渔 《蜃中楼·龙战》:“霹靂声中舞袖长,手持寳鑑闪毫光。”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画一只眼睛是‘目’,画一个圆圈,放几条毫光是‘日’。那自然很明白,便当的。”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琅琅

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舌本

舌根;舌头。《晋书·殷仲堪传》:“每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宋 陆游 《贫甚卖常用酒杯作诗自戏》:“生时不肯浇舌本,死后空持酬坟土。” 清 赵翼 《啖荔戏书》诗:“端阳才过初尝新,酸涩犹教舌本缩。” 沉钧儒 《寥寥集·趺坐诗》:“泼案茶香翻舌本,绕檐嵐翠压眉端。”

他年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泉下

(1) 黄泉之下,指人死后所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泉下物

(2) ;又称“泉世”,“泉壤”

相逢

彼此遇见;会见

偶然相逢

旧事

已往的事;从前的事

旧事重提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