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许尚书石刻二首

作者: 姜特立朝代: 宋代

题许尚书石刻二首原文

先生自是吾所敬,况复曾蒙点化余。
笔妙共推三昧手,尚书安得不中书。

诗词问答

问:题许尚书石刻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姜特立
问:题许尚书石刻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姜特立的名句有哪些?答:姜特立名句大全

姜特立题许尚书石刻二首书法欣赏

姜特立题许尚书石刻二首书法作品欣赏
题许尚书石刻二首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先生

(1)

(2) 一般在一个男子姓氏后所用的一个习惯性的表示礼貌的称呼

对杜先生讲话

(3) 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 旧时称管帐的人

在商号当先生

(5) 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算命先生

(6) 对长者的尊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老师

从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8) 医生

自是

(1) 自然是

众人见他如此无礼,自是愤愤不平

(2) 自以为是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从此

况复

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点化

道教传说中说神仙能使用法术使物变化。后借指僧道用言语启发人,使其悟道泛指启发开导

笔妙

谓笔中妙品。 晋 王羲之 《笔经》:“製笔之法……直中绳,勾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笔妙。”

三昧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尚书

(1)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2) 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兵部尚书

不中

(1).不符合。《礼记·檀弓下》:“三臣者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学焉。” 孙希旦 集解:“不中谓不合法式。”《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又劣弱,不中於款。”

(2).不适合,不适当。《论语·子路》:“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后汉书·崔骃传》:“嗟呼!刑罚不中,乃陷人於穽。”

(3).不行;不成。《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宋 杨万里 《白菊》诗:“霜后黄花顿不中,独餘白菊鬦霜浓。”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这个先生实不中,九经三史几曾通?” 冯金堂 《挖圹》:“你光想着美的事,不考虑里边的困难总不中。”

(4).犹不堪。 唐 王建 《春去曲》:“老夫不比少年儿,不中数与春别离。”

(5).没有中目标。《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乐 ( 欒乐 )射之,不中;又注,则乘槐本而覆。” 汉 贾谊 《君道》:“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鵠,而反修之於己。”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李孝女》:“诱女誓神前,口啮其面,抽佩刀刺之不中。”

(6).指科举落第。《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有个浑家 王氏 ,见丈夫试不中归来,把复姓为题,做个词儿。”

《易》卦六爻,分为上下卦,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上卦之中。不在二、五两爻之位的谓之不中。《易·乾》:“九三,重刚而不中。” 孔颖达 疏:“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 高亨 注:“九三不居上下卦的中位,是为‘不中’。”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