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调名 赠京兆府安王解元

作者: 谭处端朝代: 元代

无调名 赠京兆府安王解元原文

太原公疾苦,听予告切。
圣贤待把伊提挈。
好休歇。
算人生七十,古来云少,看看到也,做个放下决烈。
割攀拽。
趣闲闲,归莹素,安恬养拙。
认灵源、炼磨明彻。
从前孽。
向三千功里,徐徐消灭。
青山绿水,五人

诗词问答

问:无调名 赠京兆府安王解元的作者是谁?答:谭处端
问:无调名 赠京兆府安王解元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无调名 赠京兆府安王解元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谭处端的名句有哪些?答:谭处端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太原

中国山西省省会。位于省中部,汾河纵贯,面积3044平方公里,人口 177万。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大的工业城市,以冶金、煤炭、化工为主

疾苦

指生活上的困苦

关心人民的疾苦

予告

(1). 汉 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谓之予告。告,休假。《汉书·冯野王传》:“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亭长,常告归之田” 裴骃 集解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 汉 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者也。”

(2).后代凡大臣因病、老准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 宋 杨万里 《二月二十四日雨中泛舟赋诗》:“君王予告作寒食,来看 孤山 海棠色。”《明史·文苑传三·李攀龙》:“﹝ 攀龙 ﹞念母思归,遂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 何景明 例,特予告归。予告者,例得再起。”《清会典·吏部·稽勋清吏司》:“凡官年老告休者,则令致仕。大臣予告者,或加衔、或食俸,皆出特恩,以示优异焉。”《花月痕》第三回:“原来 漱玉 家中有一座园亭,是太傅予告之后,颐养之地。”

圣贤

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提挈

(1) 用手提着

(2) 提携;牵扶。比喻为抚育

她自幼失了父母,亏得老道姑提挈成人

(3) 扶持,帮助

彼此互相提挈

(4) 提拔

他们对我的奖掖和提挈,使我触及动心的那一点时,不禁为之悲痛泪流。——臧克家《京华练笔二十年》

(5) 带领;统率

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就要发挥他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那些民族的敌人

(6) 揭示要领

或有才能,如“浪里白跳张顺”和“鼓上蚤 时迁”等,并不能提挈这人的全般。——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休歇

停止。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四:“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 唐 高适 《酬李少府》诗:“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怎知世变推迁, 春秋 五伯之后,又有 战国 七雄,天下龙争虎战,干戈涂炭,未肯休歇。” 明 陈继儒 《念奴娇·陈定生建远阁以娱、宫保公寄此题之》词:“雨骤风僝,狂霾休歇,毕竟青天现。” 叶圣陶 《儿童节》:“ 王大春 説:‘那小叫化倒有恒心,跟了那么些路,还是不肯休歇。’”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古来

自古以来

古来如此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 李白《将进酒》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清· 林觉民《与妻书》

看看

(1) 查看,细看,检查

士兵,让我看看你的通行证

(2) 渐渐

看看脚酸腿软

(3) 眼前,即将

看看又还秋暮

放下

(1) 放在一边或放弃

号召他们放下武器

(2) 从较高位置降到较低位置

放下百叶窗

决烈

亦作“决烈”。刚烈;坚毅。《隋书·地理志下》:“其人率多劲悍决烈。” 唐 高适 《奉和鹘赋》:“翻决烈以电掣,皆披靡而星分。”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四折:“大丈夫具决烈志气,慷慨英灵。”《再生缘》第十回:“妹妹果然心决烈, 孟嘉龄 ,与他做个对头人。” 寅半生 《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 迦因 ﹞厥后与爵夫人客邸倾谈,在 蟠溪子 译本,则何等慷慨,何等决烈!”

闲闲

亦作“闲闲”。谓斤斤于分辨是非。《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閒閒” 成玄英 疏:“閒閒,分别也……小知狭劣之人,性灵褊促,有取有捨,故閒隔而分别。” 陆德明 释文:“閒閒,有所閒别也。”一说,好伺察人过之意。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一》:“《广雅·释詁》:‘閒,覗也。’‘小知閒閒’当从此义,谓好覗察人也。《释文》曰‘有所閒别’,非是。”

亦作“闲闲”。1.从容自得貌。《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朱熹 集传:“闲闲,往来者自得之貌。” 高亨 注:“从容不迫貌。” 清 孙枝蔚 《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之八:“桑者各有侣,閒閒在十亩。奈何冠盖客,竟忘山中友。”

(2).强盛貌。《诗·大雅·皇矣》:“临衝闲闲,崇墉言言。”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家大人曰:言言、仡仡,皆谓城之高大,则闲闲、茀茀,亦皆谓车之彊盛。茀茀,或作勃勃,《广雅》曰:闲闲,勃勃,盛也。”《汉书·叙传下》:“戎车七征,衝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 闐颜 。”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琅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恂恂教义, 吴起 西河 之风;闲闲鼓旗, 李牧 长平 之政。”

(3).闲静。 唐 刘言史 《登甘露台》诗:“偶至无尘空翠间,雨花甘露境闲闲。” 宋 梅尧臣 《依韵和达观师<山中见寄>》:“既能闲闲住深谷,岂使于于鸣佩玉。” 宋 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有女娟娟,闺闥闲闲。”

(4).悠闲的样子。 唐 鲍溶 《寄张十七校书李仁行秀才》诗:“去年八月此佳辰,池上闲闲四五人。” 唐 灵澈 《西林寄杨公》诗:“日日爱山归已迟,闲闲空度少年时。”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三二:“生世多苦辛,何如日閒閒。”

(5).引申谓随随便便,不在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王先 閒閒也行了,不曾问得这家姓 张 姓 李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在我是以为闲闲一件事,却累他送了礼物,还赔了眼泪,倒叫我难为情起来。”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所以凡内行人,缓缓的吃过夜饭,喝过茶,闲闲而去,只要看挂着的帽子,就能知道什么鬼神已经出现。”

安恬

(1).安然恬静。 宋 陶穀 《清异录·酒浆》:“﹝ 法常 ﹞尝谓同志云:‘酒天虚无,酒地绵邈,酒国安恬,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其乐可得而量也。’” 明 张居正 《答楚按院雷信庵》:“ 楚 民咸获安恬之利,公之造福於 楚 人,所宜世世而俎豆之者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炸爆洪声,震天动地,枪林弹雨,硫烟迷闷的新环境,立刻便震惊了‘东方稚儿’安恬静寂的‘伪梦’。”

(2).淡泊,不追求名利。《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元年》:“ 相王 宽厚谨恭,安恬好让,故经 武 韦 之世,竟免於难。” 宋 梅尧臣 《依韵和不疑寄杜挺之以病雨止冷淘会》:“嗟嗟勿復问,安恬固无媿。”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九:“先 文康公 尝有诗云:‘平生趣操号安恬,退亦怡然进不贪。’”

(3).满不在乎,坦然。 宋 叶适 《晋元帝庙记》:“方 王敦 篡势已成,举朝不悟,尚安恬自若。”

养拙

(1).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晋 潘岳 《闲居赋》:“仰众妙而絶思,终优游以养拙。” 唐 钱起 《春宵寓直》诗:“养拙惯云卧,为郎如鸟栖。”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六:“养拙安贫贱,聊復称我情。”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因此,他才南下‘养拙’--是说不会做官,只好休养藏拙。”

(2).谓才力不称职而不为人所知或不使人知。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彼史曹者,崇扃峻宇,深附九重,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 清 魏源 《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铭》:“上无权臣方镇之擅命,下无刺史守令之专制,虽嵬琐中材,皆得容身养拙於其间。”

灵源

(1).对水源的美称。 宋 王十朋 《题双瀑》诗:“瀑水 簫峯 下,灵源不可寻。” 清 魏源 《古诗答陆彦若》之二:“ 崑崙 閟灵源,滥觴储五湖。”

(2).喻帝绪,帝业。 唐 权德舆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筮水灵源濬,因山祔礼崇。”《旧唐书·礼仪志一》:“伏惟 太祖 景皇帝 构室 有周 ,建絶代之丕业……又 世祖 元皇帝 潜鳞韞庆,屈道事 周 ,导濬发之灵源,肇光宅之垂裕。”

(3).指隐者所居、远离尘世之地。 唐 吕岩 《浪淘沙》词:“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无遮四壁任萧然。万象森罗为斗栱,瓦盖青天。”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灵源有路不可入,但见几片流出云中花。”

(4).指心灵。 晋 陆云 《夏府君诔》:“沦心众妙,洞志灵源。” 宋 苏辙 《遗老斋绝句》之二:“众音入我耳,诸色过吾目,闻见长歷然,灵源不受触。” 元 张宇 《闲述》诗之一:“此性生而与道俱,灵源常患少人疏。”

明彻

(1).清楚;明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如来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彫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旁达两门,上通一窍,更为明彻,此其前胜也。” 巴金 《雨》三:“我的心很明彻,就仿佛她站在我面前对我说话一般。”

(2).明亮而清澈。 沙汀 《记贺龙》二:“他那明彻的眼睛里略略浮上一层忧郁。” 曹靖华 《飞花集·艳艳红豆寄相思》:“这儿的空气,竟如此清新、明彻。”

从前

(1) 往昔,先前

从前香山观有个道士天天讲故事

(2) 曾经,一度

从前和她很熟悉,可是现在忘记了她的名字

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徐徐

(1) 速度或节奏缓慢地

红旗徐徐升起

徐徐更谓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以缓慢而尊严的步伐

徐徐而来

消灭

(1) 消失;灭亡

(2) 使消灭;除掉人或事物

青山绿水

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形容景色秀丽宜人

青山绿水,处处分明。——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