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宋旭山水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题宋旭山水原文

竹篱茅舍带江村,万壑千岩势吐吞。

山净无云遮玉宇,雨馀有水到柴门。

仙家鸡犬那闻吠,世上簪裾且漫论。

不著桃花林夹路,恐防认是武陵源。

诗词问答

问:题宋旭山水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宋旭山水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宋旭山水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十九

参考注释

竹篱茅舍

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 宋 张昇 《离亭燕》词:“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清 程麟 《此中人语·抚松轩诗稿》:“村店青旗卖酒家,竹篱茅舍路三叉。”

万壑千岩

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 从 会稽 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 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 宋 柳永 《夜半乐》词:“渡万壑千巖, 越溪 深处。” 宋 辛弃疾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词:“万壑千巖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参见“ 千巖万壑 ”。

吐吞

吞吐。常用以形容山水争雄之势。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山狂谷很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 宋 王安石 《昆山慧聚寺》诗之二:“峰岭互出没,江湖相吐吞。” 明 张羽 《金川门》诗:“利石侔剑戟,风涛相吐吞。” 清 顾梦游 《焦山纪游》诗:“直上转苍翠,云际犹吐吞。”

云遮

由云遮盖或使暗黑

玉宇

(1) 传说中神仙住的仙宫

(2) 华丽的宫殿

(3) 指天空,也借指宇宙

柴门

用零碎木条木板或树枝做成的门,旧时也比喻贫苦人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仙家

(1).仙人所住之处。《海内十洲记·元洲》:“ 元洲 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亦多仙家。” 唐 牟融 《天台》诗:“洞里无尘通客境,人间有路入仙家。”

(2).指仙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癸卯春,余游 黄山 ,见絶壁之上,刻‘ 江丽田先生 弹琴处’,疑是古之仙家者流。”《老残游记》第九回:“这屏上诗是何人做的?看来只怕是个仙家罢?”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仙家、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3).旧时迷信,用以称狐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渠畏怖不出,我亦实不忍火攻。苟无大罪,乞仙家捨之。”原注:“里俗呼狐曰仙家。”

世上

世界上;人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簪裾

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南史·张裕传》:“而 茂陵 之彦,望冠盖而长怀; 渭川 之甿,佇簪裾而竦叹。”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 星桥 拥冠盖, 锦水 照簪裾。”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二:“丝竹扬帝熏,簪裾奉宸庆。” 清 方文 《久不得子留消息》诗:“嗟尔有顽父,所志在簪裾。”

桃花

亦作“ 桃华 ”。1.桃树所开的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唐 张志和 《渔父》词之一:“ 西塞 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元 贯云石 《折桂令·送春》曲:“落日啼鹃,流水桃花。” 清 龚自珍 《宋先生述》:“朱书如桃华,日罄五七十纸。” 杨朔 《海市》:“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到海岛上来。”

(2).形容女子容貌。 唐 温庭筠 《照影曲》:“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清 徐士銮 《宋艳·驳辨》:“诗云:一从蕙死兰枯后,刚道桃花好面皮。”

(3).指桃花马。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桃花叱拨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 宋 郭昭符 《秋日同知州潘赞善朝阳岩闲望归郡中书事》诗:“画橈渌水沙棠轻,朱鞅追风桃花速。”

(4).“ 桃花水 ”的省称。指春汛。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相逢为我话留滞,桃花春涨孤舟起。”

(5).病名。癣的一种。 清 陆长春 《香饮楼宾谈·徐氏二女》:“次女犯桃花百日,为美玉之玷。”

夹路

列在道路两旁。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双闕云竦以夹路,琼臺中天而悬居。” 唐 岑参 《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诗:“駟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冉古,迎人翠麓偏。”

恐防

防备。 唐 王建 《宫词》之二一:“骑马行人长远过,恐防天子在楼头。”《三国志平话》卷上:“ 玄德 曰:‘恐防有失,尔可将取五百军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勒令沿城脚的居民将晒臺拆去,只説恐防宵小。”

武陵源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宋之问 《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汪遵 《东海》诗:“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 明 唐顺之 《广德道中》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唐 王之涣 《惆怅词》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