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谷寺上方答皇甫侍御卧疾阙陪车骑之后

作者: 独孤及朝代: 唐代

原文

梵宫香阁攀霞上,天柱孤峰指掌看。
汉主马踪成蔓草,法王身相示空棺。
云扶踊塔青霄庳,松荫禅庭白日寒。
不见戴逵心莫展,赖将新赠比琅玕。

诗词问答

问:《登山谷寺上方答皇甫侍御卧疾阙陪车骑之后》的作者是谁?答:独孤及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独孤及的名句有哪些?答:独孤及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247_37

参考注释

梵宫

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永言鷲室,栖诚梵宫。”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梵宫霞积,香阁星浮。” 元 耶律楚材 《憩解州邵薛村洪福院》诗:“天兵南出 武阳东 ,暂解征鞍憩梵宫。” 清 李渔 《怜香伴·僦居》:“寳菴花竹成林,阑干曲折,不似梵宫结构,竟像人家的书舍一般。”

香阁

(1).青年妇女的内室。 唐 李白 《菩萨蛮》词:“泣归香阁恨,和泪淹红粉。”

(2).宫廷或佛寺的台阁。 唐 王勃 《游梵宇三觉寺》诗:“香阁披青磴,琱臺控紫岑。”《元史·世祖纪七》:“乙酉,帝御香阁,命大乐署令 完颜椿 等肄文武乐。”

香閤:青年女子的住室。 唐 谢偃 《踏歌词》之二:“逶迤度香閤,顾步出兰闺。” 明 张景 《飞丸记·芸窗望遇》:“我听説你离香閤,吓得我魄散分。”

天柱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指掌

(1).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朱熹 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远,有若同时。”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坐听其谈,滚滚无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舒梁阿三公远见》:“尝见 梁文庄 诗正 掌户部时上疏稿,核计度支盈絀,如在指掌。”

(2).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蜀 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今我伐之,如指掌耳。”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辽史·太宗纪下》:“非 汴州 炎热,水土难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

(3).手指和手掌。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文则琳琅堕於笔端,武则鉤铬摧於指掌。”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是犹闢滔天之源,激不测之流,塞之以撮壤,障之以指掌也。”

(4).抵掌,击掌。 汉 徐干 《中论·谴交》:“然掷目指掌,高谈大语。” 晋 道恒 《释驳论》:“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明史·奸臣传·马士英》:“ 大鋮 掀髯指掌,日谈兵, 国安 甚喜。”

汉主

汉朝君主

汉主不以为疑。——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蔓草

爬蔓的草

荒烟蔓草间。——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法王

(1).佛教对 释迦牟尼 的尊称。亦借指高僧。《法华经·譬喻品》:“我为法王,於法自在。” 宋 苏轼 《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诗:“却须重説圆通偈,千眼薰笼是法王。” 清 金农 《得宋高僧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诗:“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寒与饥。”

(2). 元 明 等朝授予红教喇嘛首领的封号。 元世祖 至元 七年封萨迦派首领 八思巴 为大宝法王。 明 朝分封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的上层喇嘛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二:“ 明 朝继承 元 朝的制度,设立了军事统治机构,并封其长老为国师、法王,令其抚治人民,定期朝贡。”

(3).指天主教教皇。 鲁迅 《坟·人之历史》:“ 罗马 法王,又竭全力以塞学者之口。”

身相

犹言身体形象。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 大同 二年,龕顶放光,光色身相,晃若炎山,林间树下,赩如火殿。”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问天天从来不具人身相,只得来道扮男妆。”

踊塔

亦作“踊塔”。佛教语。指 多宝塔 的涌现。据说古代东方 宝净国 有佛曰 多宝如来 ,曾作大誓愿云,灭度之后,十方国有说《法华经》处,彼之塔庙必涌现其前,以为证明。见《法华经·见宝塔品》。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王见 浄名 方丈之室, 多宝 踊塔之瑞。” 唐 白居易 《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平地踊塔, 多宝 示现。”亦泛指高耸之塔。 唐 元稹 《有碧涧穿注两廊又有龙女洞能兴云雨诗中喷字以平声韵》:“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 宋 苏舜钦 等《地动联句》:“踊塔撼鐸碎,安流荡舟疲。”

青霄

(1).青天;高空。 晋 左思 《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 唐 濮阳瓘 《出笼鹘》诗:“一点青霄里,千声碧落中。” 清 纳兰性德 《望江南·咏弦月》词:“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2).喻帝都;朝廷。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二:“叨逢罪己日,洒涕望青霄。”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词:“朝回处,青霄路稳,黄色起天庭。” 清 黄遵宪 《五用前韵》:“忽传罪己 兴元 詔,霑洒青霄泪万行。”

(3).喻巍科,高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裴公 ( 裴度 )答曰:‘……各怀器业寧推让,俱上青霄岂后先!’”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万丈龙门则一跳,青霄有路终须到。”《再生缘》第四五回:“恐妹命孤无福分,不能平地步青霄。”

(4).清朗的夜晚。 明 秦时雍 《醉花阴·秋怀》套曲:“白昼看云,青霄步月。”

松荫

见“ 松阴 ”。

禅庭

禅院。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竹柏禪庭古,楼臺世界稀。” 唐 贾岛 《题竹谷上人院》诗:“禪庭高鸟道,迴望极川原。” 唐 戴叔伦 《抚州处士胡泛见送北回两馆至南昌县界查溪兰若别》诗:“禪庭古树秋,宿雨清沉沉。”

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琅玕

(1) 似玉的美石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汉· 张衡《四愁诗》

(2) 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比喻珍贵、美好之物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山海经》

(3) 翠竹的美称

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唐· 白居易诗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