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晚餐示子遹

作者: 陆游朝代: 宋代

灯下晚餐示子遹原文

家贫短衣不掩骭,空庖凄凄灶不爨。
老翁八十忍饥熟,兀坐空堂日常旰。
今年闰余九月寒,那敢遽议南山炭。
艰难幸复致一餐,餔啜灯前百忧散。
遹子挟册于于来,时与乃翁相论难。
但令歆向竟同归,门前藉湜何忧畔。

诗词问答

问:灯下晚餐示子遹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灯下晚餐示子遹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短衣

指带短下摆或短后摆的紧身上衣

凄凄

(1) 形容寒凉

风雨凄凄。——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形容悲伤凄凉

凄凄不似向前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老翁

(1) 老年男子

(2) 父亲

兀坐

危坐,端坐

冥然兀坐。——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空堂

空旷寂寞的厅堂。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絶兮,悵独託於空堂。”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唐 王维 《秋夜独坐》诗:“独坐悲双鬢,空堂欲二更。”

日常

平时的,经常的

日常生活

日常工作

今年

指现在的这一年

闰余

(1).农历一年和一回归年相比所多馀的时日。《史记·历书》:“ 黄帝 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餘。”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以岁之餘为闰,故曰闰餘。”《汉书·律历志下》:“盈章岁得一,名曰积月,不盈者名曰闰餘。闰餘十二以上,岁有闰。”

(2).指闰月。 唐 刘言史 《奉酬》诗:“闰餘春早景沉沉,禊饮风亭恣赏心。”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词:“闰餘有何好,一岁两中秋。”

(3).指增添。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今欲续之,求为闰餘而不可得矣。”

九月

(1)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九个月

(2) 第九个太阴月

(3) 九个月

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艰难

艰苦困难

历艰难险巇。——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漫长而艰难的行军

致一

(1).犹一致。《易·繫辞下》:“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清 谭嗣同 《仁学·界说》:“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无,通则仁矣。”

(2).专一。 宋 戴埴 《鼠璞·程苏争致斋》:“斋之禁荤,见於法令,乃禁五辛,虑耗散人之气,间其精诚,与禁饮酒、听乐、嗜慾,悲哀一同,欲其致一之妙通於神明耳。” 明 唐顺之 《赠宜兴令冯少虚序》:“静则可以致一而极其精爽之思。”

餔啜

1.亦作"餔歠"。

2.吃喝。

百忧

种种忧虑。《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晋 刘琨 《答卢谌书》:“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唐 杜甫 《寄杜位》诗:“近闻宽法离 新州 ,想见怀归尚百忧。”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清 金农 《题何山人琦活埋庵》诗:“一日百忧生,戚戚独茧蚕。”

挟册

(1).携带书籍。谓勤奋读书。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今 吴 、 越 、 闽 、 蜀 ,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 江 汉 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

(2).谓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会场搜检》:“科场之禁,在 唐 宋 甚宽,如挟册者,亦止扶出,不錮其再试也。”

于于

(1).自得貌。《庄子·应帝王》:“ 泰氏 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成玄英 疏:“于于,自得之貌。” 唐 白居易 《和朝回与王炼师游南山下》诗:“兴酣头兀兀,睡觉心于于。” 宋 沉辽 《走笔酬亨甫所示二篇次韵和之》之一:“始来 齐山 秋正肃,山间于于太古俗。” 明 何景明 《霍山辞》:“视其体腴然,其度于于然,不异平居也。”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五:“ 朱行健 老先生的义子 朱竞新 ,白夹翩翩,摇着一把名人书画的七骨大折扇,于于然来了。”

(2).相属貌。 元 蒲道源 《闲居记事》诗之一:“凌晨出求糴,于于如櫛比。”

(3).多难貌,屈曲貌。 汉 扬雄 《太玄·饰》:“白舌于于屈于根。” 范望 注:“于于,多难之貌。” 司马光 集注:“于于,屈皃。”

夸诞貌。一说佞媚貌。《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於天下者乎?” 陆德明 释文:“於于,并如字。”又引 司马彪 曰:“夸诞貌。” 成玄英 疏:“於于,佞媚之谓也。”

犹于于。自得貌。 清 黄景仁 《闲居感怀》诗:“逢欣稍於於,紆感仍邑邑。” 王闿运 《衡阳程君墓志铭》:“於皇中兴,惟 楚 有材,或公或侯,风起云飞,君乃於於不出里闈,纳駟于庭,英彦员归。”

乃翁

(1).你的父亲。《汉书·项籍传》:“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 颜师古 注:“翁,谓父也。”《汉书·项籍传》:“乃,亦汝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一清 ( 杨一清 )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

(2).他的父亲。 宋 朱敦儒 《念奴娇》词:“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以《玉带生》轴为贄。”

论难

争论焦点问题

双方展开论难,毫不相让

歆向

西汉 刘歆 及其父 刘向 的合称。 隋 王通 《中说·天地》:“使 范寧 不尽美于《春秋》, 歆 向 之罪也。” 阮逸 注:“ 刘向 理《穀梁》, 刘歆 好《左氏》,各守一家而不能贯圣经之本,是古学之罪也。” 宋 欧阳修 《答梅圣俞寺丞见寄》诗:“词章尽 崔 蔡 ,论议皆 歆 向 。” 宋 陈师道 《与鲁直书》:“ 正夫 有幼子 明诚 ,颇好文义,每遇 苏 黄 文诗,虽半简数字,必録藏,以此失好於父,几如小邪矣。迺知 歆 向 无足怪者。”

同归

有同样的结局或目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