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许通判二首

作者:刘宰 朝代:宋代

挽许通判二首原文

问讯吾邦鹤发翁,惟公遗爱百年中。
轻刑竞喜椼杨脱,薄赋谁嗟杼轴空。
远卜虽孤桐邑望,贞游还喜葛仙同。
从今枌社添尸祝,一念遥应肸蠁通。

诗词问答

问:挽许通判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刘宰
问:挽许通判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宰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宰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问讯

(1) 询问或打听

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讯处

(2) 问候

彼此见礼问讯

(3) 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招呼。也叫“打问讯”

鹤发翁

白发老者。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白水鱼竿客,清秋鹤髮翁。” 宋 陆游 《过大蓬岭度绳桥至杜秀才山庄》诗:“负笼银釵女,鉏畬鹤髮翁。” 清 曹寅 《看西廊秋叶》诗之三:“颐老丹砂色,他年鹤髮翁。”

遗爱

(1).谓遗留仁爱于后世。《国语·晋语二》:“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汉书·叙传下》:“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餘思。” 唐 王维 《故右豹韬卫长史赐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一门而鳧舃,皆为政以德,遗爱在人。” 明 何景明 《送石令之广济》诗:“知君忠孝志,遗爱 楚 人间。”

(2).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天子以 张翕 有遗爱,乃拜其子 湍 为太守。” 晋 陶潜 《影答形》诗:“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 陈毅 《哭彭雪枫同志》诗:“壮哉身殉国,遗爱万人怀。”

(3).指有古人高尚德行、被人敬爱的人。《左传·昭公二十年》:“及 子产 卒, 仲尼 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杜预 注:“ 子产 见爱,有古人之遗风。”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餘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新唐书·崔琳传》:“﹝ 崔琳 ﹞ 天宝 二年卒,祕书监 潘肃 闻之,泫然曰:‘古遗爱也!’”

(4).爱未遍及;偏爱。《后汉书·宦者传·张让》:“ 扶风 人 孟佗 ,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竭馈问,无所遗爱。奴咸德之。”

(5).谓抛弃亲爱之人。《宋书·氐胡传·胡大且渠蒙逊》:“臣伏寻 头元嘉 以来,实有忠诚於国,弃亲遗爱,诚在可嘉。”

(6).指死者遗留下的所爱的人或物。《西湖佳话·六桥才迹》:“太后因不悦道:‘先帝遗爱之人,官家如何不惜?’ 神宗 受命,就有个释放之意。”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轻刑

(1).减省刑罚。《韩诗外传》卷三:“省事轻刑,则痿不作。”《宋书·沉攸之传》:“今皇上圣明,将相仁厚,约法三章,轻刑缓赋,年登岁阜,家给人足。”

(2).犹轻典。《后汉书·崔寔传》:“右趾者既殞其命,笞挞者往往至死,虽有轻刑之名,其实杀也。” 唐 杜甫 《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宋 王安石 《汉文帝》诗:“轻刑死人众,丧短生者偷。仁孝自此薄,哀哉不能谋。”参见“ 轻典 ”。

(3).轻罪。《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未尝鞠人於轻刑,錮人於重议。” 吕向 注:“言人有轻刑者,宽而不问。”

杼轴

见“ 杼柚 ”。

孤桐

(1).特生的梧桐。《书·禹贡》:“ 嶧 阳孤桐。” 孔 传:“孤,特也。 嶧山 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南朝 齐 谢朓 《游东堂咏桐》:“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餘。”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孤桐韜响,惟均雨露之濡; 泗 石含清,未冠云韶之节。” 明 高启 《题陈节妇》诗:“妾本孤桐断作琴,一絃只作一絃音。”

(2).因 峄阳 孤桐中琴瑟,故后以“孤桐”为琴的代称。据《风俗通》,梧桐生於 峄山 之阳,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为琴,声极清亮。 唐 王昌龄 《琴》诗:“孤桐祕虚鸣,朴素传幽真。髣髴絃指外,遂见初古人。”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 宋 陆游 《长相思》词:“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枌社

(1). 枌榆社 的省称。指 汉高祖 的故里。《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 枌邑 道严玄” 唐 张铣 注:“ 汉 丰邑 有 枌社 。”

(2).指 新丰 枌榆社 。 清 董俞 《落花篇》诗:“ 渭城 倡妇承歌扇, 枌社 游人拂马蹄。”参见“ 枌榆 ”。

(3).泛指家乡、故里。 宋 陆游 《绍熙辛亥九月四日雨后白龙挂西北方复雨三日》诗:“皇天生民岂不爱,龙亦何心败吾稼?父老相看出无策,揽涕顿顙号 枌社 。” 元 刘壎 《隐居通义·文章四》:“ 枌社 数交朋,萍踪几聚散。” 清 黄宗羲 《念祖堂记》:“若以为先生念其故居而已, 枌社 春秋,何所阻隔?”

尸祝

(1).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郭象 注:“庖人尸祝,各安其所。” 成玄英 疏:“尸者,太庙之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晋书·嵇康传》:“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清 龚自珍 《六经正名》:“《尔雅》者,释《诗》《书》之书,所释又《诗》《书》之肤末,乃使之与《诗》《书》抗,是尸祝舆儓之鬼,配食昊天上帝也。”

(2).祭祀。 明 宋濂 《题傅氏诰敕后》:“﹝ 金昌年 ﹞尝浚 慈湖 ,溉田千顷,民至今尸祝之。” 明 归有光 《吴山图记》:“异时吾民将择胜於巖峦之间,尸祝於浮屠 老子 之宫也固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遂良》:“娘子何人?祈告姓氏,以便尸祝。”

(3).崇拜。 清 钱谦益 《赵叙州六十序》:“﹝ 赵君 ﹞中蜚语,掛冠以归, 蜀 人迄今尸祝之。” 梁启超 《<法国革命史论>跋》:“此彼辈所日日謳歌尸祝者也。”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不知意之所在,将如 天竺 造説之人,聊弄术以入新学,抑诚尸祝往时,视为全能而不可越也?”

一念

(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 南朝 梁 沉约 《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 唐 陈鸿 《长恨歌传》:“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堕下界。” 宋 陆游 《自规》诗:“忿慾俱生一念中,圣贤亦本与人同。”《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

(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九十刹那为一念。” 北魏 昙鸾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六十刹那为一念。”《翻译名义集·时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遥应

谓远远地配合呼应。《清史稿·万传》:“是时 王杲 领 建州 ,与 韃靼 东西遥应,窥 辽 塞, 万 支拄其间不令合。” 江地 《捻军史初探·皖北根据地失守与张洛行殉难》:“ 浙 东的 法国 洋枪队和 浙 西的 左宗棠 部 湘 军正相互遥应着阴谋夹攻 杭州 。”

肸蠁

亦作“肹蠁”。1.散布;弥漫。多指声响、气体的传播。 晋 左思 《吴都赋》:“光色炫晃,芬馥肸蠁。”肸,一本作“ 肹 ”。

(2).引申为联绵不绝。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林方伯妾》:“女生七子,三甲榜,四孝廉,簪笏肸蠁不絶。”

(3).比喻灵感通微。 晋 左思 《蜀都赋》:“天帝运期而会昌,景福肹蠁而兴作。” 唐 杜甫 《朝献太清宫赋》:“若肸蠁之有凭,肃风飈而乍起。” 宋 王禹偁 《拟裴寂祷华山文》:“既肹蠁之不昧,岂聦明之我欺。” 明 杨慎 《送石熊峰阁老代祀泰山阙里》诗:“郊禋元祀啟,肹蠁九幽通。”《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此间有个 清源庙道 二郎神 ,极是肹蠁有灵。” 王国维 《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诗:“平生未拟媚 邹 鲁 ,肹蠁每与 沂 泗 通。”

(4).犹缥缈,隐约。 唐 康骈 《剧谈录·郭鄩见穷鬼》:“肸蠁间常有二物,状如猿玃,衣以青衣碧衣,出入寝兴,无不相逐。”《太平广记》卷一三六引《柳氏史·唐玄宗》:“ 玄宗 得药喜,尽去左右,独搆火於殿中。煮未熟,怠而假寐,肸蠁之际,有神人长丈餘,马具饰身,被金甲,操戈,绕药鼎三匝。”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