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采桑子

作者: 李纲朝代: 宋代

丑奴儿/采桑子原文

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
十里清香。
解引幽人雅思长。
玉壶贮水花难老,净几明窗。
净几明窗。
褪下残英蔌蔌黄。

诗词问答

问:丑奴儿/采桑子的作者是谁?答:李纲
问:丑奴儿/采桑子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丑奴儿/采桑子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李纲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纲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枝头

树梢;树枝上。 唐 元稹 《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诗:“渐到柳枝头,川光始明媚。” 宋 翁森 《四时读书乐》诗:“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戴望舒 《残叶之歌·男子》:“你看,湿了雨珠的残叶,摇摇地停在枝头。”

点妆

点额,梳妆。 唐 白居易 《简简吟》:“十一把镜学点粧,十二抽针能绣裳。”

金蕊

亦作“ 金蘂 ”。1.金色花蕊。 唐 元稹 《红芍药》诗:“繁丝蹙金蕊,高燄当鑪火。” 唐 秦韬玉 《牡丹》诗:“压枝金蘂香如扑,逐朵檀心巧胜裁。” 前蜀 毛文锡 《月宫春》词:“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红芳金蘂,绣重臺。低倾玛瑙杯。”

(2).菊的异名。 南朝 梁 萧统 《七契》:“玉树始落,金蘂初荣。” 宋 欧阳修 《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诗:“君看金蕊正芬敷,晓日浮霜相照耀。”

清香

清淡的香味

则有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幽人

(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雅思

雅正的才思。 三国 吴 韦昭 《<国语解>叙》:“其明识高远,雅思未尽。”《新唐书·王涯传》:“ 涯 文有雅思, 永贞 、 元和 间,训誥温丽,多所稾定。”

玉壶

(1) 玉制的壶

(2) 计时器,即宫漏

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水花

(1).亦作“ 水华 ”。荷花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宋 朱熹 《置酒白莲沼上》诗:“共怜的皪水花净,并倚离披风盖凉。”《广 * ·花谱八·荷花一》:“荷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一名水芝,一名水芸,一名泽芝,一名水旦,一名水华。”

(2).萍的别名。《通志·草木一》:“藻生乎水中,萍生乎水上,萍之名类,亦多易相紊也。按:萍亦曰水花。”

(3).泛指水中之花。 南朝 梁 何逊 《寄江州褚谘议》诗:“林叶下仍飞,水花披未落。” 唐 杨衡 《题玄和师仙药室》诗:“石几香未尽,水花风欲零。”

(4).指水上冰花。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今人于春、秋分夜半时,汲井水满大瓮中,封闭七日,发视则有水花生於瓮面,如轻冰。可采以为药。”

(5).浪花;受激而四溅的水。 唐 李白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诗:“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 宋 梅尧臣 《送公仪龙图知杭州》诗:“ 江 观白马潮,水花长鲸奔。” 巴金 《家》十九:“﹝ 觉新 ﹞一个不小心把船弄往右边一侧,甚至溅了水花上船。”

(6).指水里冒出来的泡沫。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

(7).浮石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浮石》。

(8).即水痘。参见“ 水痘 ”。

难老

犹长寿。多用作祝寿之辞。《诗·鲁颂·泮水》:“既饮旨酒,永锡难老。” 郑玄 笺:“已饮美酒,而长赐其难使老;难使老者,最寿考也。” 宋 苏轼 《赐正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孙固生日诏》:“难老之祥,神人攸相。” 毛 * 《采桑子·重阳》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残英

残存未落的花;落花。 元 尹廷高 《扬州后土祠琼花》诗:“无双亭下万人看,欲觅残英一片难。” 元 陈旅 《桃花幽禽图》诗:“莫把残英都蹴尽,无情流水画桥东。”

蔌蔌

(1).猥琐丑陋貌。《诗·小雅·正月》:“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 毛 传:“蔌蔌,陋也。” 林纾 《读<小雅>》:“於是佌佌蔌蔌者布满朝列,国岂有不卒斩者耶!”

(2).风劲烈貌。《文选·鲍照<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 李善 注:“蔌蔌,风声劲疾之貌。” 唐 韩愈 《雨》诗:“坐来蔌蔌山风疾,山雨随风暗原隰。”

(3).飘落貌。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之二:“洞口春红飞蔌蔌,仙子含愁眉黛緑。” 宋 苏轼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词:“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繰车。” 明 高启 《梅花》诗之八:“枝头谁见花惊处,嫋嫋微风蔌蔌霜。”

(4).涓流貌。 宋 苏轼 《食甘》诗:“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宋 苏轼 《贺新郎·夏景》词:“共粉泪,两蔌蔌。”

(5).象声词。轻微之声。《南史·王晏传》:“见屋桷子悉是大蛇,就视之,犹木也。 晏 恶之,乃以纸裹桷子,犹纸内摇动,蔌蔌有声。”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何经文》:“会夜,大雾晦黑,乃设伏。纵羊山中走,齕草,蔌蔌有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