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驾幸太学

作者: 彭汝砺朝代: 宋代

闻驾幸太学原文

四海承平正右文,君王昨日幸成均。

三千缝掖星辰拱,十二旗常日月新。

万里去持山国节,六龙阻望属车尘。

上心直欲窥尧禹,咫尺谁能席上珍。

诗词问答

问:闻驾幸太学的作者是谁?答:彭汝砺
问:闻驾幸太学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闻驾幸太学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彭汝砺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砺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参考注释

四海承平

承平:太平。指全国境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太平无事。

右文

(1).崇尚文治。 宋 欧阳修 《谢赐<汉书>表》:“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 元 曹之谦 《应州庙学释奠》诗:“右文遭圣代,备礼引诸生。” 清 龚自珍 《说刻石》:“ 南唐 、 北宋 ,始刻於石,以为天子右文,儒生好古,颇在於是矣,名为帖。”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七节:“ 战国 尊武,一统右文,固事势所必至,有不自知其然者矣。”

(2).汉字形声字中右旁兼声义者称为右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 王圣美 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

(3). 宋 代宫殿名。《宋史·徽宗纪三》:“改 集贤殿 为 右文殿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近世士夫以 集英 为热撰, 右文 、祕阁为冷撰,非也。 右文 即 集贤 。”

君王

古称天子或诸侯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与沛公饭。

昨日

昨天

成均

(1).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郑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2).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宾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 泉山 门下相知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莫葆斋》:“ 莫葆斋 晋 , 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 法时帆 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缝掖

亦作“ 缝腋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星辰

星的总称

日月星辰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旗常

旂常。王侯的旗帜。 唐 陈子昂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云陛旗常满,天廷玉帛陈。”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 乾隆 朝名将,以 超海公 海兰察 为冠,边功战略,炳矞旗常。”参见“ 旂常 ”。

(1).旂与常。旂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语本《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王建大常,诸侯建旂。” 明 张居正 《答应天巡抚孙小溪》:“先朝名臣,所以铭旂常、垂竹素者,不过奉公守法、洁己爱民而已。”

(2).借指王侯。 唐 杨炯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以不贪为寳,均珠玉以咳唾;以无事为贵,比旂常於粪土。”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万里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山国

(1).多山的国家或地区。《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于是,在这山国的都市上又凭空添上了一个拖着倒跟鞋子的流浪青年。”

(2). 汉 代西域国名。《汉书·西域传下·山国》:“ 山国 ,王去 长安 七千一百七十里……山出铁,民山居,寄田糴穀於 焉耆 、 危须 。”

六龙

(1).谓《易》乾卦的六爻。《易·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孔颖达 疏:“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

(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为御者。 汉 刘向 《九叹·远游》:“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於扶桑。” 晋 郭璞 《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復愿夏。”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诗:“六龙高徘徊,光景在我裳。” 明 薛蕙 《效阮公咏怀》:“六龙匿西山,蒙汜扬頽波。”

(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汉 刘歆 《述初赋》:“揔六龙於駟房兮,奉华盖於帝侧。”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金鳌山》:“少焉,千乘万骑毕集,始知为六龙临幸。” 吴梅 《步北城狮子山访阅江楼遗址不得》诗:“六龙曾此驻云车,何处重寻帝子家。”

(4).六兄弟的美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 宓 六子,皆英挺逸秀,号曰六龙。”《晋书·温羡传》:“父 恭 , 济南 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於世,号曰六龙。”《晋书·卞壸传》:“父 粹 ,以清辩鉴察称。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 卞氏 六龙。”

属车

(1).帝王出行时的侍从车。 秦 汉 以来,皇帝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属车三十六乘,分左中右三列行进。《汉书·贾捐之传》:“鸞旗在前,属车在后。” 颜师古 注:“属车,相连属而陈於后也。属,音之欲反。”《文选·张衡<东京赋>》:“属车九九,乘轩并轂。” 薛综 注:“副车曰属。”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舆驾羽卫·属车》:“ 周 末诸侯有贰车九乘,贰车即属车也,亦 周 制所有。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八十一乘。” 明 方孝孺 《书<黄鹤楼>卷后》:“以其地为国都,旄头属车往来乎其上者,四时不絶。” 清 宋之绳 《随跸杂记》诗:“絶壁成驰道,坚冰过属车。”

(2).借指帝王。《汉书·张敞传》:“ 孝昭皇帝 蚤崩无嗣,大臣忧惧,选贤圣承宗庙,东迎之日,唯恐属车之行迟。” 颜师古 注:“不欲斥乘舆,故但言属车耳。” 明 张居正 《进大阅图颂卷疏》:“臣滥叨首辅,获奉属车。” 清 顾炎武 《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诗:“属车乍蒙尘,七 闽 尽戎垒。”

上心

〈方〉∶用心;留意

这事你要上心打听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席上珍

(1).见“ 席珍 ”。

(2).可供席上珍玩的物品。 费砚 《抚印宗派绝句》:“百炼老铁圆且润,治印能为席上珍。”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