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原文

浮湘沿迅湍,逗浦凝远盼。
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赤岸杂云霞,绿竹缘溪涧。
向背群山转,应接良景晏。
沓障连夜猿,平沙覆阳雁。
纷吾望阙客,归桡速已惯。
中道方溯洄,迟念自兹撰。
赖欣衡阳美,持以蠲忧患。

诗词问答

问: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的作者是谁?答:宋之问
问: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宋之问的名句有哪些?答:宋之问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51_11

参考注释

迅湍

犹急湍。 唐 岑参 《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诗:“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 明 何景明 《略阳县迁建庙学记》:“视其城,中卑,江水西来衝之,多激流迅湍,欹圻崩岸,而学宫正居其卑。” 清 归庄 《寒郊晚眺》诗:“迅湍石骨见,长亩稻根齐。”

远盼

犹远眺。 唐 宋之问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诗:“浮 湘 沿迅湍,逗浦凝远盼。”

江势

江水的流势。 唐 宋之问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诗:“渐见 江 势阔,行嗟水流漫。” 唐 刘禹锡 《题招隐寺》诗:“地形临渚断,江势触山回。”《宋史·苏轼传》:“今 三吴 多水,欲凿挽路、为千桥,以迅江势。” 元 黄溍 《八咏楼》诗:“秋阴垂野薄,江势抱城斜。”

流漫

(1).见“ 流僈 ”。

(2).遍布;弥漫。《文选·马融<长笛赋>》:“僬眇睢维,涕洟流漫。” 吕向 注:“漫言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 唐 宋之问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诗:“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3).谓彩色相参和。《淮南子·本经训》:“乔枝菱阿,夫容芰荷,五采争胜,流漫陆离。” 高诱 注:“流漫,采色相参和也。”

赤岸

(1).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 王逸 注:“ 楚 有高丘之山,其岸峻嶮,赤而有光明。”

(2).传说中的地名。《文选·枚乘<七发>》:“凌 赤岸 ,篲 扶桑 ,横奔以雷行。” 李善 注:“此文势似在远方,非 广陵 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於是周行寓内,东造絶迹,西延 积石 ,南踰 赤岸 ,北过 寒谷 。”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赤岸 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3).山名。在 江苏 六合 东南。《南齐书·高帝纪上》:“治 新亭 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 新林 至 赤岸 ,大破之。”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淮南东路·真州》:“ 赤岸 ,其山巖与江岸数里土色皆赤。”

(4).山名。在 四川 新都 南。《文选·郭璞<江赋>》:“﹝ 长江 ﹞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阳 ;鼓洪涛於 赤岸 ,沦餘波乎 柴桑 。” 于光华 注引《大清一统志》:“ 赤岸山 ,在 成都府 新都县 南一十七里, 中江 支流经此。”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后余道 江 右, 贵溪 , 弋阳 之山无不丹者,远望之如霞焉。因思 楚 有 赤壁 , 越 有 赤城 , 蜀 有 赤岸 ,北塞外有 燕支山 ,想当尔耳。”

(5).古水泽名。在 陕西 大荔 西南,今湮。 北周 庾信 《同州还》诗:“ 赤岸 绕新村, 青城 临 綺门 。” 倪璠 注:“《周书·宣帝纪》云:‘幸 同州 ,自 应门 至於 赤岸泽 ,十里间幡旗相蔽。’是 同州 有 赤岸泽 也。”

云霞

彩云和彩霞

云霞明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溪涧

两山之间的河沟

向背

赞成和反对;同意和反对

这件事的成败取决于人心向背

群山

(1) 山连山

群山环抱

(2) 必须飞越的山脉或山峰——主要用于航空学

飞越从智利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群山

应接

(1) 应酬,接待

热情应接

(2) 应付

从容应接

(3) 呼应

书法家讲究字的点画要互相应接

(4) 照应

自相应接

沓障

亦作“ 沓嶂 ”。重重迭迭的山峰。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鱼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障。” 唐 宋之问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诗:“沓障连夜猿,平沙覆阳雁。” 唐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香炉 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宋 欧阳修 《将至淮安马上早行学谢灵运体六韵》:“曙河兼斗没,沓嶂隐云深。”

连夜

当晚那一夜

连夜动身

平沙

(1).指广阔的沙原。 南朝 梁 何逊 《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唐 张仲素 《塞下曲》:“朔雪飘飘开 雁门 ,平沙歷乱转蓬根。”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

(2).含沙量一般的沙地。对“轻沙”、“重沙”而言。《清史稿·食货志一》:“ 河南 沙荒地三万三千餘顷。可垦者分三等:曰轻沙,曰平沙,曰重沙。”

阳雁

亦作“ 阳鴈 ”。大雁。语本《书·禹贡》:“ 彭蠡 既猪,阳鸟攸居。” 孔 传:“随阳之鸟,鸿鴈之属。” 唐 孟浩然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鸟宿随阳雁,鱼藏缩项鯿。” 宋 梅尧臣 《寄送谢师厚馀姚宰》诗:“君南我赴北,日见阳鴈度。” 清 姚鼐 《九日渡湘水》诗:“凉风送阳鴈,空景弔阴蚪。”

望阙

(1).古台名。

(2).仰望宫阙。喻怀念天子。 唐 白居易 《与崇文诏》:“虽殿邦之寄重,诚欲藉才;而望闕之恋深,固难夺志。”

归桡

犹归舟。 唐 戴叔伦 《戏留顾十一明府》诗:“未可动归橈,前程风浪急。”

中道

(1) 半路;中途

中道而返

中道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若中道而归。——《后汉书·列女传》

(2) 中庸之道

(3) 指一种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据认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于趋向自满和自苦的两个极端而从速彻悟

忧患

忧虑、祸患

生于忧患。——《孟子·告子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