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行 其二

作者: 曹操朝代: 魏晋

善哉行 其二原文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诗词问答

问:善哉行 其二的作者是谁?答:曹操
问:善哉行 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魏晋
问:曹操的名句有哪些?答:曹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身薄

(1).谓徒手搏斗。《文选·枚乘<七发>》:“毅武孔猛,袒裼身薄。” 李周翰 注:“身薄,空手执取。”

(2).谓身体呈扁薄形。《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 司马贞 索隐引 晋 郭璞 曰:“如牛脾,身薄,细鳞,紫黑色。”

孤苦

无依无靠,生活贫苦

孤苦伶仃的老婆婆

三徙教

指 孟 母为教育 孟子 而三迁之事。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参见“ 三迁 ”。

过庭

(1).《论语·季氏》:“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 退而学《礼》。”后因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献杜仆射相公》:“过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 白 ( 李白 )方幼穉,而其父首诲以靡丽放旷之词。然则 白 之狂逸不羈,盖亦过庭之所致也。” 清 钱谦益 《袁可立父淮先赠承德尚室司丞加赠奉直大夫尚室司少卿制》:“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

(2).以喻长辈的教训。《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久废过庭,不闻善诱。”

抽裂

崩裂;割裂。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二:“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晋书·愍帝纪》:“朕以冲昧,纂承洪绪,未能梟夷凶逆,奉迎梓宫,枕戈烦寃,肝心抽裂。”《魏书·刘子业传》:“ 子业 出兵诛 义恭 ,遂刳剔支体,抽裂心藏,挑其眼睛,投之蜜中,谓之鬼目粽。”

一介

一个

一介之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贫贱

穷困又没有社会地位

贫贱有此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惋叹

悲叹

痛惜惋叹终无补

如雨

(1).形容多。《诗·齐风·敝笱》:“ 齐 子归止,其从如雨。” 毛 传:“如雨,言多也。”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2).谓别后很难重逢,就像落下的雨不再回到天空。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3).凄苦貌。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湫兮如风,凄兮如雨。”

泣涕

(1).眼泪。《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七:“年飢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霑衣。”

(2).哭泣。《荀子·大略》:“ 曾子 泣涕曰:‘有异心乎哉!’”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设丈人有此才,逢此时,而不得此位,则某必当叹息泣涕而相弔。” 清 戴名世 《先大人诗序》:“自恨无以发名成业,以振先人之盛德与其文章,於是泣涕而书之。”

悲夫

悲叹之词。夫,语助。《庄子·让王》:“悲夫!子之不知余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观者未覩指,听者未闻音,犹焦朋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藪泽,悲夫!”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乞活

(1).到有粮之地就食求生。《晋书·东海王越传》:“初, 东嬴公 腾 之镇 鄴 也。携 并州 将 田甄 、 甄 弟 兰 ……等部众万餘人至 鄴 ,遣就穀 冀州 ,号为乞活。”

(2).逃亡求食的饥民。《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农 惧,率骑百餘奔 广宗 ,率乞活数万家保于 上白 。”《宋书·王镇恶传》:“时有一人 邵平 ,率部曲及 并州 乞活一千餘户屯城南。”《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有 司马文荣 者,帅乞活千餘户屯 金墉 城南。” 胡三省 注:“ 惠帝 时, 并州 饥荒,其吏民随 东燕王 腾 东下,号曰乞活,是后,流徙逐粮者,亦曰乞活。”

(3).传说中的巨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僬侥氏 三尺,短之至也……若 翁仲 、 巨毋霸 、 苻秦 、 乞活 、 夏默 等,长不能过二丈。”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苻秦 、 乞活 、 夏默 等,啖肉三十餘斤,其人长至二丈。”

琅邪

亦作“ 琅琊 ”。亦作“瑯琊”。 1.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 ,大乐之,留三月。”

(2)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 西晋 伐 吴 , 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邪 也。”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 ,翠色披满襟。”

(3)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海,南有 琅邪 。”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 琅邪 ,臺名也,在 渤海 间。”

(4)指 秦 琅琊 刻石。 金松岑 《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倾侧

倒向一侧,倾斜

盆器倾侧。——《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突如其来一股逆流使船倾侧

忠诚

尽心竭力

忠诚无私

快人

爽快、痛快的人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景德传灯录》

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显行

(1).光耀地运行。《楚辞·九辩》:“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

(2).公开行动。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十:“凡盗贼、姦淫、羣饮为过恶者,白昼不敢显行也。”

天教

上天示意,以为教诲。《晏子春秋·谏上十八》:“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 伯常騫 ,使禳去之。 晏子 曰:‘不可,此天教也。’”

莫不

没有一个不;无不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何时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难处

困难的地方

这事自有他的难处

光曜

见“ 光耀 ”。

释衔

消除心中的怨恨愤怒。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二:“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於光曜?释衔不如雨。”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