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坛

作者: 陈舜俞朝代: 宋代

毛公坛原文

古坛叠乱石,草木何参差。
黄衣宇其傍,陈迹刊丰碑。
曰初刘真人,齿发不可訾。
但见绀绿毛,被体鬖鬖垂。
云軿一日去,空山留庭壝。
弟子散岩谷,荆榛蔽荒基。
晚有周息元,探访亲斩披。
白鹿忽跪前,灵符见葳蕤。
地胜人既偶,凝严起宝祠。
束帛下幽聘,良马维素丝。
前朝揖高风,有美皮陆诗。
迨今三百年,事去物亦隳。
乔松委樵苏,野蔓号狐狸。
惟有炼丹井,甘冽无等夷。
一酌匪消渴,钦慕尚神禧。

诗词问答

问:毛公坛的作者是谁?答:陈舜俞
问:毛公坛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舜俞的名句有哪些?答:陈舜俞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参差

(1) 不齐

参差荇菜。——《诗·周南·关睢》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早晚相差

参差了三两年

(3) 差池;失误

没半点儿参差

译意参差

(4) 马虎

不敢参差

(5) 关系不融洽

人人不睦,个个参差

黄衣

(1).黄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参见“ 黄冠 ”。《礼记·玉藻》:“﹝君子﹞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论语·乡党》:“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緇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 向 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唐 韩愈 《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元年》:“初, 太宗 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宋史·太祖纪一》:“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 太祖 身。”参见“ 黄袍 ”。

(2).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咸通 中降圣之辰,二教论议,而黄衣屡奔。上小不懌,宣下令后辈新入内道场,有能折衝浮图者,许以自荐。”《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諫、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於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注:“此所谓制举也。时詔应天下诸色人中,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詔。”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 中宗 时,黄衣乃二千员,外置千员。”

(3).用以酿酒和制酱用的蒸熟的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食经》‘作麦酱法’:小麦一石,渍一宿,炊。卧之,令生黄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黄蒸》﹝集解﹞引 苏恭 曰:“黄蒸,磨小麦粉拌水和成饼,麻叶裹,待上黄衣,取晒。”

陈迹

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

六朝陈迹

丰碑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记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隋书·杨素传》

真人

(1) 亲身和活着的人

在银幕上…但决非真人

(2) 道教称有养本性或修行得道的人,多用做称号

齿发

牙齿与头发。借指年龄或谦称自身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李朝威《柳毅传》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鬖鬖

(1).头发下垂貌。 宋 辛弃疾 《行香子·云岩道中》词:“岸轻乌,白髮鬖鬖。” 元 萨都剌 《题刘山长雪夜板舆图》诗:“板舆行乐处,鹤髮尽鬖鬖。”《随园诗话补遗》卷九引 清 杨兆品 《咏美人梳头》:“低头纔理髮鬖鬖,待月临风独倚栏。”

(2).植物枝叶下垂貌。 唐 赵冬曦 《三门赋》:“松歷歷而生涯,草鬖鬖而覆水。” 明 袁宗道 《三圣庵纪游》:“緑杨鬖鬖,一望无际。” 清 周亮工 《穆陵关欲雪》诗:“大弁峰高雪意悬,鬖鬖冻柳映寒泉。”

(3).引申为物下垂貌。 宋 王安石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鲸鬣掀红旗杳杳,虬髯吒黑纛鬖鬖。”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齐景公招虞人以旌说》:“ 顾愷之 画 苏武 所执之旌,上员如幢,下覆数层红羽,鬖鬖然如夜合花。”

(4).毛发散乱貌。 唐 陆龟蒙 《京口与友生话别》诗:“别离犹得在,秋鬢未鬖鬖。” 宋 苏辙 《和毛君新葺囷庵船斋》:“拥褐放衙人寂寂,脱巾漉酒鬢鬖鬖。”

草长貌。 宋 司马光 《兴宗南园草盛不剪仆过而爱之为诗以赠》:“入夏益滋蔓,鬖鬖高没人。”

云軿

神仙所乘之车。以云为之,故云。 南朝 梁 沉约 《赤松涧》诗:“神丹在兹化,云軿於此陟。”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 王母 欲过 刘彻 家, 飞琼 夜入云軿车。” 宋 梅尧臣 《题刘道士奉真亭》诗:“芝盖云軿杳无至,不知谁更似 杨权 。” 清 龚自珍 《忆瑶姬》词:“玉京宫殿杳,九霄仙佩,不下云軿。” 周斌 《上巳后楚伧招饮出示<分湖吊梦图>》诗之二:“惆悵云軿去不还,墓门瞻拜竟缘慳。”

一日

(1) 有一天

程一日果以眦睚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一日于驴上。——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一天,一昼夜

一日之内。——唐·杜牧《阿房宫赋》

常如一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奉一日欢。——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前一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空山

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明 李攀龙 《仲春虎丘》诗:“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李大钊 《警 * 父老书》:“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

弟子

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岩谷

亦作“嵒谷”。犹山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鬱之发,巖谷震惊。”《南齐书·杜京产传》:“谓宜释巾幽谷,结组登朝,则嵒谷含懽,薜萝起抃矣。” 唐 张乔 《题玄哲禅师影堂》诗:“巖谷藏虚塔,江湖散学人。”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桓荣抱诗书,拾梠逃巖谷。” 谢觉哉 《访广西的笔记三则》:“ 龙胜 完全是山区,入境,车即行岩谷中。”

荆榛

(1).亦作“ 荆蓁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 魏 曹植 《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 荆蓁 ”。 唐 李白 《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金 元好问 《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清 吴伟业 《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

(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 寿王 。” 元 许谦 《冯公岭》诗:“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4).比喻恶人。 元 麻革 《过陕》诗:“豺狼满地荆榛合,目断 中条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未许其冠带春秋,遂至夫荆榛天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陈御史元倩》:“手披荆榛,身御魑魅。”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祝赋》诗:“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笑谭之顷,便起荆榛。”

周息

即年息。因利息按周年计算,故称。

探访

(1) 打听;侦察

同时外面传说高国兵士已经知道我回来,正在探访我的踪迹,我不得不小心防范着。—— 巴金《海的梦》

北虏防御得那末周密,他们的军士们是那末守口如瓶。天祥们决无探访一切的可能。——郑振铎《桂公塘》

(2) 看望;访问

她专程去探访他的母亲

(3) 搜寻;采访

探访新闻

白鹿

白色的鹿。传说仙人,隐士多骑白鹿

且放白鹿青崖间。——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灵符

有神力的符箓(迷信)

葳蕤

(1) 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上葳蕤而防露兮。——《楚辞·七谏·初放》

羽盖葳蕤。——张衡《东京赋》

葳蕤自生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委顿;委靡不振

凝严

(1).严肃恭敬。《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日者,谬得升降 承明 之闕,出入 金华 之殿,何甞不局影凝严,侧身扃禁者乎?” 吕延济 注:“凝,坚;严,敬也。”

(2).犹严寒。 宋 苏轼 《雄州白沟驿赐大辽贺正旦人使御筵口宣制》:“远驰使节,来庆春朝,属岁律之凝严,涉道涂之修阻,宜颁宴衎,以劳勤劬。”

宝祠

谓视为珍宝,虔敬奉祀。《汉书·张良传》:“ 良 始所见 下邳 圯上老父与书者,后十三岁从 高帝 过 济北 ,果得 穀城山 下黄石,取而宝祠之。”《史记·留侯世家》作“葆祠”。

束帛

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易·贲》:“束帛戔戔。”《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 汉 郑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 贾公彦 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两端合卷,总为五匹,故云束帛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钦士》:“是以明主旅束帛於穷巷……而以致贤为首务,得士为重寳。” 唐 元稹 《阳城驿》诗:“何以持为聘?束帛藉琳球。”《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优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觖望?”

良马

骏马。《诗·鄘风·干旄》:“素丝紕之,良马四之。”《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一:“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素丝

(1).本色的丝;白丝。《吕氏春秋· * 》:“ 墨子 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三四:“白羽素丝,随其所染。” 唐 骆宾王 《帝京篇》:“黄金销鑠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2).“素丝羔羊”之省。用作对清廉者的誉辞。 宋 曾巩 《策问二》:“然朝廷之臣未能有素丝之节,正直之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桂文襄受赂》:“旧传 桂见山 有素丝之节,谬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参见“ 素丝羔羊 ”。

(3).比喻白发。 唐 李贺 《咏怀》之二:“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前朝

以前。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 元 王祯 《蚕连诗》:“前朝茧如山,今朝卵如粟。” 明 高启 《梦归》诗:“觉来不见家人面,恰似前朝始别时。”

(1).过去的朝代。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一:“请君莫唱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在城有个 寳莲寺 。这寺从前朝至今,累世相传,房廊屋舍,数百多间,田地也有上千餘亩。”《红楼梦》第四回:“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 清 唐才常 《感怀》诗:“年来莫问前朝事,曾否当筵借箸筹。”

(2).上一朝代。《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夫主姓 崔 ,官拜前朝相国。”

(3).前殿,正殿。《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 ,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唐 为正衙。”

高风

(1).强劲的风。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强风。 唐 杜甫 《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3).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 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4).高尚的风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 邵 许 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 苏 门。” 徐迟 《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5).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二:“ 东坡 谓书至于 颜 柳 而 钟 王 之法益微,诗至于 李 杜 而 魏 晋 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

(6).美善的风教、政绩。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 苏轼 《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 文翁 以《诗》《书》治 蜀 ,而 扬 马 之瑋製以兴; 何武 用儒术进贤,而 龚 唐 之高风克劭。”

皮陆

唐 代诗人 皮日休 、 陆龟蒙 的并称。二人友情深笃,诗风相近,互相唱和的诗篇很多。 宋 王禹偁 《桂阳罗君游太湖洞庭诗序》:“前不见 刘白 ,后不见 皮 陆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 元 、 白 、 皮 、 陆 。”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乔松

(1).高大的松树。《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汉 马融 《广成颂》:“陵乔松,履脩樠;踔攳枝,杪标端;尾苍蜼,掎玄猨;木产尽,寓属单。” 明 沉鲸 《双珠记·人珠还合》:“特俾丝萝,得附乔松。”

(2).古代传说中 王子乔 和 赤松子 的并称。两人均为传说中的仙人。《战国策·秦策三》:“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 伯夷 之廉,长为 应侯 ,世世称孤,而有 乔 松 之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居有 泰山 之固,身为 乔 松 之偶。”《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但存忠孝节,何必寿 乔 松 。”

樵苏

(1).砍柴刈草。《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飢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樵,取薪也。苏,取草也。”《梁书·武帝纪下》:“越界分断水陆採捕及以樵苏,遂致细民措手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悮樵苏。’众诺而退。”

(2).打柴砍草的人。 晋 左思 《魏都赋》:“樵苏往而无忌,即鹿纵而匪禁。” 唐 虚中 《石城金谷》诗:“狐兔閒生长,樵苏静往来。” 清 吴伟业 《芦洲行》:“樵苏犹到 钟山 去,军中日日烧陵树。”

(3).柴草。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城中凿穴而处,负户而汲,木石将尽,樵苏乏竭,芻蕘罄絶。” 唐 杜甫 《哭李尚书》诗:“樵苏封葬地,喉舌罢朝天。”《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后遭 安禄山 贼党 史思明 攻陷 东都 ,杀戮僧众,将鐘磬毁为兵器,花果伐为樵苏。”

(4).指日常生计。《南齐书·东昏侯纪》:“郊郭四民皆废业,樵苏路断,吉凶失时。” 唐 曹松 《己亥岁》诗之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明 谢榛 《秋日怀弟》诗:“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野蔓

野生的蔓草。 金 元好问 《岐阳》诗之二:“野蔓有情縈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狐狸

(1)

(2) 属于犬科的若干种机警的食肉类哺乳动物,与狼有亲缘关系,但体型较小,四肢较短,吻部较尖,有大而直竖的耳和蓬松的长尾,现被置于狐属及世界大多数地区都有一种或更多种代表的几个其他属

(3) 比喻奸诈狡猾的人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后汉书》

惟有

只有

我们都很高兴,惟有他沉着脸

炼丹

道教徒用朱砂炼制使人长生不死的药

甘冽

亦作“ 甘洌 ”。甘美清澄。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刘道昌》:“忽有泉涌於庭,极甘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解池神祠加号》:“又有淡泉二区,味甚甘洌。” 清 刘大櫆 《浮山记》:“中有泉,甘冽异於他水。”

等夷

(1).同等;同辈;同等的人。《韩诗外传》卷六:“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史记·留侯世家》:“ 黥布 ,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家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 布 闻之,则鼓行而西耳。”《周书·赵贵传》:“初, 贵 与 独孤信 等皆与 太祖 等夷。”《金史·国用安传》:“明日, 用安 乃出见使者,跪揖如等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卷四:“近世贵贱无等,舆臺厮养视縉绅如等夷。”

(2).匹比。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诗:“塞鸿絶儔匹,海月难等夷。” 宋 司马光 《论后妃封赠札子》:“皇后敌体至尊,母仪四海,六宫之内,无与等夷。”

(3).辈分或等级的差别。 清 刘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其学以诚为本,遇人无等夷,一待以肫恳之怀。”

消渴

中医学病名。口渴,善饥,尿多,消瘦。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梁书·王僧孺传》:“吾无昔人之才而有其病,癲眩屡动,消渴频增。”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 李 素善公,谓其轻信庸医,致大病。自后消渴作,逾年竟不起。”

慕尚

向往推崇。《隋书·音乐志下》:“﹝ 曹妙达 等﹞皆妙絶絃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衒王公之间,举时争相慕尚。” 唐 韩愈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余不知服食説自何世起, * 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治西三十里,有山隆然,相传为 诸葛 隐居,公为建草庐其上,其慕尚古之贤豪类如此。”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