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庵井

作者: 陆游朝代: 宋代

老学庵井原文

老学庵北井,六月寒如冰,大旱不涸雨不增,凛如人以常德称。
日济千人不骄矜,置而不汲渠自澄。
辘轳三丈青丝绳,对之已足凉肺膺。
使我终日卧曲肱,顾谓此井真良朋。
荡除炎歊却尘垢,宜有鬼神来护守。
鸣呼!泾水一石泥数斗,正使逢时亦何有!

诗词问答

问:老学庵井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老学庵井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老学庵

宋 陆游 的书斋名。 陆游 《老学庵》诗:“穷冬短景苦悤忙, 老学菴 中日自长。”自注:“予取 师旷 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菴。”后亦借指读书养静之所。 清 赵翼 《哭洪稚存编修》诗:“赐环归后脱征衫,十笏新营 老学菴 。”

六月

《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国语·晋语四》:“ 秦伯 赋《六月》。” 韦昭 注:“《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 重耳 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梁郊祀乐章》:“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於是竿木羣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鋭。”

凛如

犹凛然。令人敬畏;严肃。《新五代史·唐臣传·周德威》:“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秀曼都雅,世罕其匹,见 生 不甚避,而意凛如也。” 清 王韬 《瓮牖馀谈·专重天算》:“近代如 徐君青 、 戴鹤士 两先生,崛兴于 浙 ,卓然成为大家,见危授命,大节凛如。”

德称

贤德的声誉。《后汉书·皇后纪上·桓帝邓皇后》:“ 阴后 见后德称日盛,不知所为。”

骄矜

骄傲自负。《韩非子·难一》:“使小臣有智能而遁 桓公 ,是隠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 桓公 ,是诬也,宜戮。”《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 伊 洛 ,当时意气尤骄矜。” 清 沉育 《谒董江都祠墓》诗:“一代师儒崇道义,诸王子弟敛骄矜。”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并不骄矜地,而是谦逊地注视着我。”

辘轳

(1)

(2) 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

(3) 机械上的绞盘

青丝

(1) 黑发

一缕青丝

(2) 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3) 青色的丝绳

终日

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曲肱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谓弯着胳膊作枕头。后以“曲肱”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宋 梅尧臣 《送李尉子京之邵武光泽》诗:“露蝉不饱腹,志士甘曲肱。”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归田以后,谓之《枕言》,蔬水曲肱之意也。”

良朋

好友。《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一:“ 沉 宋 裁辞矜变律, 王 杨 落笔得良朋。”《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续范亭 《登高望林老叶参谋长不至》诗:“闻道 延安 多集会,良朋不至秋风来。”

荡除

扫荡灭除。《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得精卒数万人,宿恶盪除,所过肃清。”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公制变以奇,盪除以杀。”

肃清,彻底消除。《后汉书·苏竟传》:“太白、辰星自亡 新 之末,失行筭度……或盈缩成鉤,或偃蹇不禁,皆大运荡除之祥,圣帝应符之兆也。” 唐 陆龟蒙 《彼农》诗之一:“世路巇险,淳风荡除。”《明史·外国传二·安南》:“愿兴弔伐之师,隆继絶之义,荡除奸凶。”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倘非天纵之圣,积习当然也不能顿然荡除。”

炎歊

见“ 炎熇 ”。

尘垢

尘埃和污垢,比喻细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指尘世

游乎尘垢之外

鬼神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护守

守护

护守大桥

鸣呼

呼喊;呼应。《史记·陈涉世家》:“又閒令 吴广 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 兴, 陈胜 王。’”《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言,云 角 等窃入京师,覘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若復尔尔,便当鸣呼,品行亏损,两无所益。”

泾水

渭河 的支流,在 陕西省 中部。也称 泾河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五十五里,曰 涇谷之山 , 涇水 出焉,东南流注于 渭 。”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渠》:“ 涇水 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稷黍。” 唐 杜甫 《北征》诗:“ 邠 郊入地底, 涇水 中荡潏。”《资治通鉴·秦始皇帝元年》:“ 韩 欲疲 秦 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 郑国 为间於 秦 ,凿 涇水 自 仲山 为渠,并北山,东注 洛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诗泾见谓浊申笺义》:“七月啟 涇 口,引 涇水 灌地,则春、秋、冬皆清。”

石泥

石粉与泥土的混合物,古代封禅时作封泥用。 汉 班固 《 * 通·封禅》:“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以印璽。”

正使

(1).纵使;即使。《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正使 成帝 復生,天下不可復得也。”《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宋 苏轼 《奏浙西灾伤第一状》:“正使自今雨止,已非丰岁。”

(2).外国派来或派往外国的正式使臣。对副使而言。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嘉庆 十年,女汗之子嗣立,特遣正使来至边界议礼,不合而返。”

逢时

谓遇上好时运。 唐 权德舆 《奉和张仆射朝天行》:“逢时自是山出云,献可还同石投水。” 明 唐顺之 《丹阳别王道思》诗之三:“书生多落魄,羡子最逢时。”

何有

(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 * 》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