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立斋先生

作者: 车若水朝代: 宋代

呈立斋先生原文

童牙苦呫毕,嚼瓜灯烬烂。
衡缩高于丘,才作文字看。
精微隔几尘,健笔抵流湍。
开眼天地燎,始识用书难。
千葩惭一实,本根耐岁寒。

诗词问答

问:呈立斋先生的作者是谁?答:车若水
问:呈立斋先生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车若水的名句有哪些?答:车若水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童牙

谓幼小。《后汉书·崔駰传》:“ 唐且 华颠以悟 秦 , 甘罗 童牙而报 赵 。” 李贤 注:“童牙,谓幼小也。” 宋 文彦博 《圣驾幸太学赋》:“粤有华颠胡老,童牙胄子。” 清 钱谦益 《祭赵端肃公文》:“昔我童牙,嬉戏徵逐,大母教我,无忘 端肃 。”

呫毕

见“ 呫嗶 ”。

灯烬

灯心燃烧后剩下的炭灰。 宋 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归寄子由·守岁》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 高启 《郊墅杂赋》诗之十一:“污书灯烬落,惊枕櫓声过。”

作文

(1) 撰写文章

(2) 学生的写作练习

精微

精深微妙,也指精微之处

那幅画的精微之处也刻划得一丝不苟

健笔

雄健的笔,谓善于为文。亦借指雄健的文章。 南朝 陈 徐陵 《让五兵尚书表》:“虽復 陈琳 健笔,未尽愚怀。”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一:“ 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追次元韵偶成》之一:“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一》:“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棃,快如 并 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马茂元 《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 姚鼐 虽每每自恨才短,无雄文健笔,然而他的散文,却能温润清深,自成体貌。”

流湍

急流。 汉 张衡 《南都赋》:“流湍投濈,砏汃輣轧。”

开眼

看到新奇或美好的、珍贵的事物,增长见闻

这样的好风景,来一趟真开眼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识用

(1).识见与才能。《北齐书·恩倖传·高阿那肱》:“ 肱 才技庸劣,不涉文史,识用尤在 士开 之下。”《隋书·循吏传·梁彦光》:“ 彦光 操履平直,识用凝远。”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从善》:“卿识用欲逮 伏伽 远矣。”

(2).赏识重用。《新唐书·酷吏传·毛若虚》:“ 肃宗 还京师,擢监察御史,以国用大竭,数请掊天下财,巧傅於法,日月有献,渐见识用。”

一实

(1).同一种事物。亦谓实质相同。《荀子·正名》:“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杨倞 注:“虽有化而无别异,故谓之一实,言其实一也。”《吕氏春秋·振乱》:“攻伐之与救守,一实也。” 高诱 注:“攻伐欲陷人,救守欲完人,其实一也。”《淮南子·精神训》:“无天下不亏其性,有天下不羡其和;有天下,无天下,一实也。” 汉 王充 《论衡·纪妖》:“刻为文,言为辞。辞之与文,一实也。” 章炳麟 《辨诗》:“瞽师瞍矇,皆掌声诗,即诗与箴一实也。”

(2).谓真实,实在。《陆象山语录》卷上:“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章十四》:“是物外有诚,事外有诚。斯亦游於虚以待物之用,而岂一实无间之理哉?”

(3).一个果实。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二:“ 王濬 园生瓜,三茎一实。” 元 范梈 《种瓠》诗序:“秋后瓠果成一实。” 梁启超 《说橙》:“植橙之地,凡亩而容百五十株,凡株得橙中数可二百实。一实重率在三四两之间。”

(4).指结果实一次。 晋 王嘉 《拾遗记·瀛洲》:“有树名影木,日中视之如列星,万岁一实。实如瓜,青皮黑瓤,食之骨轻。”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磅磄山 去 扶桑 五万里,日所不及,其地甚寒,有桃树千围,万年一实。”

本根

(1).草木的根干。《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宋 李纲 《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 清 邵曾训 《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

(2).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宋 司马光 《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 明 李东阳 《祁阳县学重修记》:“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

(3).根基,基础。《晋书·刘颂传》:“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遗绪,得中贤之佐,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4).指基地。 宋 陆游 《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 关中 作本根。”《宣和遗事》后集:“神京者, 太祖 、 太宗 一统之本根。”

(5).本原,初始。《北齐书·杜弼传》:“窃惟《道》《德》二经,阐明幽极,旨冥动寂……实众流之江海,乃羣艺之本根。”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閔伤。” 宋 陈亮 《普明寺长生谷记》:“及至后世,於民之中又有为释老之徒者,坏形恶服,不耕不蚕,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识其所谓心性之本根者。”

(6).指最初的。 汉 王充 《论衡·正说》:“説《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7).根由,根源。《汉书·张耳陈馀传》:“具道本根所以,王不知状。”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治乱之故事。” 章炳麟 《四惑论》:“法律本浮栖之物,无可索其本根,类如是矣。”

(8).喻指帝室。《汉书·诸侯王表序》:“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二邵王建白》:“天下将谓主上薄于本根,非亲亲盛节。”

(9).喻指家乡,故土。 明 刘基 《题解于伯机杜工部诗后》诗:“我今亦飘泊,不得归本根。”

岁寒

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余捉蟋蟀,汝奋臂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清· 袁枚《祭妹文》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