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祠(汉鄗县今在赵州柏乡之间)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原文

蛙声紫色不堪论,浃髓高文累叶恩。

千古中兴帝首出,秋风斜日庙仍存。

手提三尺知兵要,身致太平究治源。

望汉台今何处是,村民伏腊自羔豚。

诗词问答

问:《光武帝祠(汉鄗县今在赵州柏乡之间)》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

2. 汉鄗县今在赵州柏乡之间

参考注释

蛙声

蛙的叫声。 唐 张籍 《过贾岛野居》诗:“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 南唐 伍乔 《何明府见访》诗:“马嘶穷巷蛙声息,辙到衡门草色开。” 宋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稻花香里説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元 杨载 《赠孙思顺》诗:“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櫳燕子飞。”

不堪

(1)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备不堪

(2)

坏到极点

那饭菜都系不堪之物。——《红楼梦》

高文

(1). 汉高祖 刘邦 和 汉文帝 刘恒 的并称。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将上以攄 高 文 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

(2). 唐高祖 李渊 和 唐太宗 (谥 文皇帝 ) 李世民 的并称。 唐 杜牧 《感怀诗》:“ 高 文 会 隋 季,提剑徇天意。”

(3).指优秀诗文。亦用作对对方诗文的敬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格言高文,岂患莫赏而减之哉。” 宋 曾巩 《回傅侍讲启》:“高文大策,久耸动於朝端。”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六:“高文存逸调,豁达远权利。”

累叶

犹累世。《后汉书·耿弇传论》:“三世为将,道家所忌,而 耿 氏累叶以功名自终。” 晋 左思 《吴都赋》:“虽累叶百叠,而富彊相继。” 唐 杨炯 《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连州跨郡,迈 陶 氏之隆基;开国承家,掩 张 门之累叶。”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 庐陵 忠孝两贤继,待詔声名累叶同。”

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中兴

通常指国家由衰退而复兴

国家中兴

中兴机会。——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首出

杰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自 贾谊 浮 湘 ,发愤弔 屈 ,体周而事覈,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前辈 许棠 《过洞庭诗》,最为首出,尔后无继斯作。” 孙中山 《建国方略·不知亦能行》:“ 中国 为世界最古之国,承数千年文化,为东方首出之邦。”

秋风

秋天的风

斜日

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南朝 梁简文帝 《纳凉》诗:“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阴。” 宋 王安石 《杏花》诗:“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墻斜日数枝红。”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词:“飞絮晚悠颺,斜日波纹映画梁。”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行人於斜日将堕之时……涕不可仰。”

三尺

(1) 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

(2) 指法律。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知兵

通晓军事。《史记·项羽本纪》:“ 宋义 论 武信君 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宣和遗事》后事:“ 女真 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哉?”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欲得知兵谋国之士,错置职方,以参预帷幄之寄。”

太平

社会安定

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究治

追究处理。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二:“ 元丰 间,亦有守边者,一夕失城门锁,亦不究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昨夜被统领官 盛彦 刼去银四百锭,且被绑缚,伏乞追还究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船到 南京 ,我便上岸去,昨夜那几个贼如何送官究治,我也不及去打听了。”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村民

乡村的百姓

全体村民都跑出来迎接他

伏腊

亦作“ 伏臈 ”。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顺之 《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 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 钱谦益 《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唐 白居易 《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