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罢西邑时将营山居路有二诗次其韵·其一

作者: 刘挚朝代: 宋代

原文

半年西邑秪徒劳,天数人谋两不饶。

分定一枝难驻足,时来三组并垂腰。

是非未了今犹古,饮啄诚安谷亦乔。

何日一尘能负郭,杖藜春雨看眷苗。

诗词问答

问:《跂罢西邑时将营山居路有二诗次其韵·其一》的作者是谁?答:刘挚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刘挚的名句有哪些?答:刘挚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参考注释

西邑

(1). 夏 代都城 安邑 的别称。《书·太甲上》:“惟尹躬先见于 西邑 夏 ,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孔 传:“ 夏 都在 亳 西。”

(2).位居西面的都邑。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东垣君諫諍,西邑我驱驰。”自注:“ 元和 元年同登科, 微之 拜拾遗,予授 盩厔 尉。”按, 盩厔 在 陕西 中部, 长安 之西。今改 周至 。

徒劳

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徒劳跋涉

天数

指由上天给安排的命运

人谋

(1).谓与众人商议谋划。《易·繫辞下》:“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王弼 注:“人谋,况议於众以定失得也。” 孔颖达 疏:“谓圣人欲举事之时,先与人众谋图,以定得失。”

(2).众议;人的谋划。《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灵庆既启,人谋咸赞。” 唐 杜甫 《石犀行》诗:“先王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

(3).指人为的努力。《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曹操 比於 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 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饶

不饶恕,要惩治

你要是对她不敬,我可不饶你

分定

(1).本分所定;命定。《孟子·尽心下》:“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唐 李商隐 《即日》诗:“单栖应分定,辞疾索谁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红颜薄命,自古如此,岂独妾一人!此皆分定之事,敢生嗟怨。” 明 朱权 《荆钗记·误讣》:“休嗟怨,免攧屑,分定恩情中道絶。”

(2).名分确定,指确立帝位。《三国志·魏志·徐宣传》:“臣闻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

一枝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驻足

(1).停步;停留。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北塞君臣方驻足,中华将帅已离心。”《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 伍员 ﹞行过 陈国 ,知 陈 非驻足之处,復东行数日,将近 昭关 。”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倘一驻足,也许就可以听到 疑古玄同 先生的又快又响的谈吐。”

(2).立足。 徐珂 《清稗类钞·战事·骆文忠擒石达开》:“且敌马纵横, 长江 以东,我辈实无驻足地。”

三组

谓三颗印。组,结印章的丝带。《汉书·酷吏传·杨仆》:“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 颜师古 注:“ 僕 为主爵都尉,又为楼船将军,并 将梁侯 ,三印,故三组也。组,印綬也。”后多用以表示身兼数职,官高显贵。 唐 杜牧 《上周相公启》:“ 杨僕 三组垂腰, 苏秦 六印在手。” 宋 陆游 《薄醉遣怀》诗:“带索忘三组,羹藜抵八珍。”

是非

(1) 对与错;正确和谬误

是非问题

(2) 口舌;纠纷

搬弄是非

(3) 评论;褒贬

不屑随人是非

未了

(1) 没有了却、结束

未了的心事

(2) 漫漫,没有终点

未了的欠债

饮啄

(1).饮水啄食。语本《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蘄畜乎樊中。” 成玄英 疏:“饮啄自在,放旷逍遥,岂欲入樊笼而求服养!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於林籟,岂企羡於荣华!” 南朝 宋 何承天 《雉子游原泽篇》:“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2).引申为吃喝,生活。 唐 李益 《罢秩后入华山采茯苓逢道者》诗:“何事逐豪游,饮啄以羶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刘山甫 亦蒙 夏生 言示五年行止,事无不验,盖饮啄之有分也。” 清 方文 《路灌沟喜遇谈长益话旧》诗之二:“饮啄依朋友,湖山本性情。”

(3).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南史·沉约传》:“﹝ 沉警 ﹞无进仕意,谢病归…… 警 曰:‘使君(指 谢安 )以道御物,前所以怀德而至,既无用佐时,故遂饮啄之愿尔。’” 唐 元结 《喻瀼溪乡旧游》诗:“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谢树琼 《咏怀》:“腹中虽饥馁,饮啄犹自閒。”

安谷

(1).谓病中仍能进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曰:‘病者安穀即过期,不安穀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 唐 刘禹锡 《鉴药》:“今夫藏鲜能安穀,府鲜能母气,徒为美疹之囊橐尔。” 明 王志坚 《表异录·人事五》:“病而能食曰安穀。”

(2).谓安逸地生活。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夫以 武侯 之贤,寧靡筹其不可也?盖激 备 隆中 天下託,不欲曲肱安穀,终儿女子手,将驱驰死 备 志耶。”

何日

哪一天;什么时候。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又吟曰:‘儂别去,泪双流,使我揉断离肠何日休。’” 刘大白 《各各作工》诗:“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么财东,什么雇佣,一样的人,阶级重重!无人不工,何日成功!”

一尘

(1).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唐 聂夷中 《古兴》诗:“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附上《周易》质疑若干条,一尘勺水,未必无补於高深,或去道尚远,亦示近日学问所到而已。”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沉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负郭

亦作“ 负廓 ”。1.谓靠近城郭。《战国策·齐策六》:“ 齐 负郭之民有 孤狐咺 者。”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凭三时之闲暇,兴役鳩工;视四野之川原,依城负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时 濮州 民家子 周猱头 者,居负廓之 周家村 。”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八:“你们又在 武胜门 外放火,烧毁了无数人家,使多数负郭居民无家可归。”

(2).见“ 负郭田 ”。

(3).《史记·陈丞相世家》:“ 负 随 平 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獘席为门。”后因以指穷巷或贫居。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寂寥共羈旅,萧条同负郭。” 清 钱谦益 《志伊尹之所志》:“ 颜子 者,簞瓢负郭之人,其流风遗书蔑如也,乃足以上配 伊尹 ,士何必汲汲於天下哉?”

杖藜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春雨

(1).春天的雨。《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唐 方干 《水墨松石》诗:“垂地寒云吞大漠,过 江 春雨入全 吴 。” 明 刘基 《春雨》诗:“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2).用以比喻恩泽。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幸天恩同沾春雨,最堪悲,又分襟云山两处暌违。”

(3).曲名。 苏曼殊 《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簫,何时归看 浙江 潮。”自注:“《春雨》,曲名。”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