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童子试艺天京

作者:蒲寿宬 朝代:宋代

送刘童子试艺天京原文

硗硗头角出群玉,炯炯瞳人剪秋漪。
神光理作照书月,一览千古无复遗。
殊科自可献上国,况能文艺超等夷。
河洛图书识蕴奥,更明爻象通神蓍。
阵分八势演古法,操弓挟矢动有仪。
眼前大要固如此,有人头白俱不知。
当今所重不在宝,弓旌聘召方四驰。
岂无古人已成算,时乖事异难设施。
秋风边尘浩无际,纶巾羽扇思见之。
终军弃繻繻尚在,刘晏正字字或欹。

诗词问答

问:送刘童子试艺天京的作者是谁?答:蒲寿宬
问:送刘童子试艺天京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蒲寿宬的名句有哪些?答:蒲寿宬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硗硗

(1).隆起突出貌;高峻貌。 唐 李贺 《唐儿歌》:“头玉磽磽眉刷翠, 杜郎 生得真男子。” 王琦 汇解:“头玉磽磽,谓头骨隆起也。” 宋 苏轼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子斗老》:“烂烂开眼电,磽磽峙头玉。” 明 唐顺之 《周襄敏公传》:“公本通达,不务为崖异立磽磽名,然利害大体所在,不肯苟为媕婀。” 清 黄景仁 《杂咏》:“嗟彼磽磽者,先时自摧伤。”

(2).坚硬貌。 宋 苏轼 《凿井遇盘石得泉》诗:“矻矻烦四夫,磽磽斵层峦。”

角出

特出。 明 汤显祖 《澄源龙公墓志铭》:“蒞官角出横锋芒,触指割飞殊快当。” 清 丁澎 《前明宁前兵备张公传》:“朕见中原名将,虎视角出,迨势絀计困,倒戈归命,如摧败朽。”

炯炯

明亮——多用于目光

两眼炯炯有神

瞳人

瞳孔。也作“瞳仁”

神光

(1).神异的灵光。《楚辞·王逸<九思·哀岁>》:“神光兮熲熲,鬼火兮荧荧。”原注:“神光,山川之精能为光者也。”《汉书·郊祀志下》:“ 西河 筑 世宗庙 ,神光兴於殿旁,有鸟如白鹤,前赤后青。” 宋 苏轼 《谷庵铭》:“谷庵之中空无物,非独无应亦无答,洞然神光照毫髮。”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神光人共见,天语帝亲闻。” 刘大白 《爱》诗:“如其你愿长住在我底爱里,我用我满心的爱底神光,笼罩着你。”

(2).精神;神采。《素问·本病论》:“神既失守,神光不聚。”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张国相 ﹞年八十餘,犹演《宗泽缴印》,神光不衰。”

(3). 汉 代宫名。《文选·扬雄<羽猎赋>》:“啾啾蹌蹌,入西园切 神光 。”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 神光 ,宫名也。”

一览

用图表或简明的文字做成的关于概况的说明(多用做书名)

“北京名胜古迹一览”

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无复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殊科

(1).不同。《汉书·公孙弘传》:“﹝ 弘 ﹞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餘……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旧唐书·魏元忠传》:“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国俗不同,利害殊科。”

(2).特殊的律条。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二出:“惨然消阻泪如梭,怎生样方便赦殊科。”

自可

(1).本来可以;自然可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太丘 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宋 叶适 《寄吕巽伯换酒亭》诗:“ 瑯琊 初址未完牢,犹倚虚名用我曹。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2).犹自许。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为人魁伟沉塞,以武勇游仕 许 汴 之间,寡言自可,不与人交,众推以为鉅人长者。”

献上

在礼拜中表达(如作祷告)

献上感恩祷告

能文

善于属文。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学生或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宋史·文苑传四·萧贯传》:“俊迈能文,尚气慨。”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 长洲 王惕甫 …… 乾 嘉 间号称能文,与 秦小峴 、 鲁絜非 、 龚海峯 、 武虚谷 诸君,旗鼓相接。”

等夷

(1).同等;同辈;同等的人。《韩诗外传》卷六:“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史记·留侯世家》:“ 黥布 ,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家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 布 闻之,则鼓行而西耳。”《周书·赵贵传》:“初, 贵 与 独孤信 等皆与 太祖 等夷。”《金史·国用安传》:“明日, 用安 乃出见使者,跪揖如等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卷四:“近世贵贱无等,舆臺厮养视縉绅如等夷。”

(2).匹比。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诗:“塞鸿絶儔匹,海月难等夷。” 宋 司马光 《论后妃封赠札子》:“皇后敌体至尊,母仪四海,六宫之内,无与等夷。”

(3).辈分或等级的差别。 清 刘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其学以诚为本,遇人无等夷,一待以肫恳之怀。”

河洛

亦作“ 河雒 ”。1. 黄河 与 洛水 的并称。《史记·郑世家》:“和集 周 民, 周 民皆説, 河 雒 之閒,人便思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望 河 洛 之交流兮,看 成皋 之旋门。” 明 方孝孺 《御赐训辞记》:“虽 河 洛 之所出,龙龟之所负,何以过于此哉?”

(2).指 黄河 与 洛水 两水之间的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剋定中原,肃清 河 洛 。”《南史·宋纪上·武帝》:“时帝将镇 下邳 ,进兵 河 洛 ,及徵使至,即日班师。”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谁谓弗彰? 河洛 是仪。”

(3).指 洛阳 。《文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 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洛 矣。” 李善 注:“东都有 河 南 洛阳 ,故曰 河洛 也。” 唐 张说 《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天下之大都有五,而 河洛 总其中。”

(4).指 洛水 。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臣闻 河洛 之神,名曰 宓妃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湘君》:“ 江湘 之有夫人,犹 河雒 之有 虙妃 也。”

(5).河图洛书的简称。 三国 魏 曹丕 《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盖河洛写天意,符讖述圣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 杨侃 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讖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

(6).亦作“ 河落 ”。即饸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热洛河》:“今 齐 鲁 间以蕎麦作麪食,名河洛。”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生客细客吃挂面,熟客粗客吃河落。”参见“ 河漏 ”。

图书

(1) 泛指书籍

图书目录

(2) 图籍。指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

(3) 指图章或图章的印记

刻两方图书。——《儒林外史》

(4) 指河图洛书

(5) 图册

爻象

(1).《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易·繫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孔颖达 疏:“言爻者,效此物之变动也;象也者……言象此物之形状也。”

(2).《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泛指《易传》。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序》:“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是以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存夫爻象。”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窃闻高尚其事,义光爻象;贤者避世,声焕典坟。”

(3).《易·繫辞下》云,“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后因以“爻象”指吉凶。 清 陈梦雷 《抒哀赋》:“掩涕而正襟兮,重搜爻象於窈冥。”

(4).形迹。《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浦郎 恐他走到庵里,看出爻象。”

神蓍

指古人占卜用的蓍草。 唐 白居易 《与陈给事书》:“ 居易 闻神蓍灵龟者无常心,苟叩之者不以诚则已,若以诚叩之,必以信告之。”

古法

(1).旧法;古代刑法律令。《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吴王 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邦昌 在古法当诛,今贷与之生足矣。”

(2).古代法度规范。《汉书·诸侯王表》:“姗笑三代,盪灭古法。” 晋 陶潜 《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製。” 唐 戴叔伦 《怀素上人草书歌》:“ 楚 僧 怀素 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餘。”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餘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

(3).传统的法术或方法。 宋 陈师道 《五言贺雨》诗:“引咎青章设,为坛古法修。”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中国 古时候虽然曾有‘猫鬼’,近来却很少听到猫的兴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经失传,老实起来了。”如:中药材应依古法炮制。

眼前

(1) 眼睛前面

眼前是一幢幢新建的农舍

(2) 目前,当前或面临

眼前的问题

大要

(1).要旨;概要。《尹文子·大道上》:“人君有术……大要在乎先正名分。”《汉书·陈万年传》:“具晓所言,大要教 咸 讇也。” 宋 司马光 《上殿谢官札子》:“臣窃以为方今国家之得失,生民之利病,大要不过择人、赏罚、丰财、练兵数事而已。” 清 周亮工 《<南昌先生四部稿>序》:“虽诗文异辙,揆其大要,均之不出乎此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

(2).大致,大约。《明史·梁梦龙传》:“由 淮安 至 天津 ,大要两旬可达。”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有人

(1).谓有杰出的人物。《晋书·忠义传序》:“ 卞壼 、 刘超 、 钟雅 、 周虓 等已入列传,其餘即敍其行事,以为《忠义传》,用旌 晋氏 之有人焉。”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 房 故为官族,称世有人。”

(2).谓有靠山。如:朝中有人好做官。

(3).泛指有某人。《孟子·尽心下》:“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樱桃小口娇声颤,不防花下,有人肠断。” 巴金 《春》一:“有人从梅林那面走过来,发出了这样的叫声。”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当今

在这些日子里;现在

当今皇帝盛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在

(1)

指不位于或处于某处

小王不在

我姐姐早不在机房上班上

(2)

婉称人去世了

长征干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弓旌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贤者的信物。《古文苑·邯郸淳<后汉鸿胪陈君碑>》:“ 初平 之元,禁罔蠲除,四府并辞,弓旌交至。” 章樵 注:“弓旌,所以招聘贤者。” 唐 窦常 《早发金钩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诗:“寄谢金门侣,弓旌误见招。”

(2).借指延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罗邺》:“ 崔安潜 侍郎廉问 江西 , 鄴 适飘蓬 湘 浦 间, 崔 素赏其作,志在弓旌,竟为幕吏所沮。” 清 顾炎武 《与王虹友书》:“流寓 关 华 ,已及二载,幸得栖迟泉石,不与弓旌。”

聘召

以礼征召贤能。 汉 王充 《论衡·知实》:“如 孔子 先知,宜知诸侯惑於谗臣,必不能用,空劳辱己,聘召之到,宜寝不往。” 南朝 梁 沉约 《与沉渊荐沉驎士表》:“ 元嘉 以来,聘召仍叠,玉质踰洁,霜操日严。”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至於嵓穴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篤,或文学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

四驰

谓传播四方。 唐 韩愈 《知名箴》:“内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餘,厥闻四驰。” 宋 梅尧臣 《鱼琴赋》:“日击而椎,主彼齐众之律令,则声闻嚣尔而四驰。” 元 方回 《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诗:“一室万里限户閾,脚跟不动名四驰。”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成算

已定的计划;打算。《隋书·柳彧传》:“至於镇抚国家,宿卫为重。俱禀成算,非专己能。留从事同,功劳须等。” 宋 邵雍 《龙门道中作》诗:“卷舒在我有成算,用舍随时无定名。”《明史·王越传》:“出奇制胜,动有成算。”《红楼梦》第七四回:“那 王善保 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

时乖

时运乖违。《楚辞·王逸<九思·疾世>》:“遵 河 皋兮周流,路变易兮时乖。”原注:“所志不遇,无所用其志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继娶团圆》:“贤婿,我年迈时乖,是非颠倒,今日相逢,岂胜惶愧。”

设施

(1) 为某种需要而建立的机构、系统、组织、建筑等

军事设施

卫生设施

防洪设施

(2) 安排;布置

秋风

秋天的风

边尘

(1).边地的尘土。 唐 岑参 《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诗:“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明 冯梦龙 《精忠旗·逆桧南归》:“双袖染边尘,回首关津,受恩深,处假为真。” 清 方文 《偕蒋穆之登金山怀龙友先生》诗:“边尘一起飞黄叶,岸柳重攀变緑枝。”

(2).代称边境战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新城 太守 孟达 反,詔驃骑将军 司马宣王 讨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今者海内清定,万里一统,三垂无边尘之警,中夏无狗吠之虞。” 唐 戴叔伦 《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诗:“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从容歼小丑,谈笑静边尘。”

无际

无边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纶巾羽扇

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多用以形容飘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 唐 吕岩 《雨中花》词:“ 岳阳楼 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 宋 周邦彦 《隔浦莲》词:“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寿》词:“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 清 顾炎武 《复周制府书》:“雅歌投壶, 祭潁阳 之取人皆用经术;纶巾羽扇, 诸葛公 之为将足见风流。”

弃繻

《汉书·终军传》:“初, 军 从 济南 当诣博士,步入 关 , 关 吏予 军 繻。 军 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復传,还当以合符。’ 军 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復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 关中 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诗之二:“ 虙子 弹琴邑宰日, 终军 弃繻英妙时。” 清 吴伟业 《感旧赠萧明府》诗:“授简肯忘羣彦会,弃繻谁识少年装。”

正字

(1) 矫正字形,使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

(2) 见“正楷”

(3) 见“正体”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