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作者:宋高宗 朝代:宋代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原文

侁侁申周,四科与俦。
逸驾文圃,鼓枻儒流。
冠佩既燕,言动允休。
邵陵得封,可想清修。

诗词问答

问: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的作者是谁?答:宋高宗
问:文宣王及其弟子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高宗的名句有哪些?答:宋高宗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侁侁

众多的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楚辞·招魂》

四科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逸驾

(1).奔驰的车驾。 南朝 齐 谢朓 《冬日晚郡事隙诗》:“愿言税逸驾,临潭饵秋菊。” 唐玄宗 《<孝经>序》:“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邢昺 疏:“逸驾,谓奔逸之车驾也。”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十四:“翠节忽杳蔼,逸驾难追攀。”

(2).高超地驾御事物。比喻才能出众。 明 杨琏 《龙膏记·空访》:“我小姐素慕你逸驾之才,且感你更生之德。” 明 李东阳 《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迭韵奉答》:“知君尚有逸驾才,我马虺隤当避路。”

文圃

犹文苑。 南朝 梁 沉约 《齐临川王行状》:“洽贯书场,该纬文圃。” 唐 韦丹 《思归寄东林澈上人》诗序:“ 澈公 近以《匡庐七咏》见寄。及吟咏之,皆丽絶於文圃也。” 明 张居正 《白燕曲》之四:“感德蹌蹌仪 舜 庭,呈祥翯翯来文圃。”

鼓枻

亦作“ 鼓栧 ”。划桨。谓泛舟。《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晋书·文苑传·庾阐》:“中兴二十三载,余忝守 衡 南,鼓栧三江,路次 巴陵 。” 唐 杜甫 《幽人》诗:“洪涛隐笑语,鼓枻 蓬莱池 。”《花月痕》第四八回:“陆兵纵马,水师鼓枻。”

儒流

儒士之辈。 唐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诗:“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太平广记》卷四○一引 唐 柳祥 《潇湘录·张珽》:“路北一二里,有一子,亦儒流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感遇诗》:“ 宋 世五言古,惟《感兴》三十八章,尚有拾遗风格,虽多作儒流见解,其体製实高出一时。”

冠佩

见“ 冠佩 ”。

亦作“ 冠珮 ”。1.指古代官吏的冠和佩饰。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魏文帝<游宴>》:“月出照园中,冠珮相追随。” 宋 苏辙 《次韵姚道人》之一:“他年解冠佩,共游无边疆。”

(2).指官吏。 宋 范成大 《昼锦行送陈福公判信州》诗:“ 汉 家 麟阁 多王侯,冠佩相望经几秋。” 清 顾炎武 《十庙》诗:“復见十庙中,冠佩齐趋蹌。”

(3).妇女用的帽子与佩饰。 元 郝经 《天赐夫人词》:“负来灯下惊鬼物,云鬢欹斜倒冠佩。”

言动

言行。《隋书·儒林传·刘炫》:“整緗素於凤池,记言动於 麟阁 。”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总论》:“《乡党》所载,乃圣人言动之常,无意义者多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 查理九世 的言动,更将这事十分透彻地证明了的。”

清修

亦作“ 清脩 ”。 1.谓操行洁美。《隶释·汉酸枣令刘熊碑》:“清脩劝慕,德惠潜流。”《后汉书·循吏传·王涣》:“故 洛阳 令 王涣 ,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端一小心,清脩密静。” 宋 司马光 《钱宣靖谥议》:“令公仁惠足以布政,明智足以建功,清修足以服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三贤虽制行过中,而敦尚风节,砥礪清修。”

(2).谓淡泊省修。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俞显卿》:“公抗疏论之,坐诬。掛冠家居,杜门清修,敦尚孝友。”

(3).谓清白显贵的门第。《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清修出身:公,从八下;侯,正九上;伯,正九下;子,从九上;男,从九下。”《北史·魏纪四·魏咸阳王禧传》:“时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脩之门, 禧 取 任城王 隶户为之,深为帝责。”

(4).佛教指在家修行。《五灯会元·黄龙新禅师法嗣·空室智通道人》:“ 空室道人 智通 者,龙图 范珣 女也,幼聪慧,长归丞相 苏颂 之孙 悌 。未几厌世相,还家求祝髮,父难之,遂清修。”后用为对修行的统称。《天雨花》第五回:“昨夜虽有一远方之人,到菴投宿,因小尼等清脩之地,不便相留,就回他去了,并不曾住。”《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但凡人家写缘簿的,自然都写在那清修的庙里去,谁肯写在这半清不浑的庙里呢?”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