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苏轼文集

作者: 赵慎朝代: 宋代

赞苏轼文集原文

手抉云汉,斡造化机。

气高天下,乃克为之。

猗嗟若人,冠冕百代。

忠言谠论,不顾身害。

敬想高风,恨不同时。

掩卷三叹,播以声诗。

诗词问答

问:赞苏轼文集的作者是谁?答:赵慎
问:赞苏轼文集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赞苏轼文集是什么体裁?答:四言诗
问:赵慎的名句有哪些?答:赵慎名句大全

注释

1. 四言诗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注释

云汉

(1) 银河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2) 高空

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 张九龄《奉和圣制途经华山》

造化

(1) 福分;好运气

子女都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与造化抗衡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猗嗟

叹词。表示赞叹。《诗·齐风·猗嗟》:“猗嗟昌兮,頎而长兮。” 毛 传:“猗嗟,叹辞。” 唐 张说 《大唐中散大夫郑府君神道碑》:“猗嗟君子,世济其美。动如义市,居成仁里。” 宋 王禹偁 《著作佐郎赠国子博士鞠公墓碣铭》:“猗嗟我公,高才下位。”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猗嗟若人,孰可忘兮!”

冠冕

(1) 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

(2) 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

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北史·寇洛等传论》

冠冕堂皇

百代

指很长的岁月。 汉 王充 《论衡·须颂》:“《恢国》之篇,极论 汉 德非常,实然乃在百代之上。”《晋书·阮种传》:“德逮羣生,泽被区宇,声施无穷,而典垂百代。” 唐 韩愈 《禘祫议》:“其毁庙之主,皆藏於祧庙,虽百代不毁。”《儒林外史》第一回:“百代兴亡朝復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忠言

忠直之话

进尽忠言。——诸葛亮《出师表》

忠言逆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谠论

正直之言,直言。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忠言讜论,皆沮屈而去。” 明 张居正 《答铨部李石塘书》:“惟公往在西臺,屡闻讜论。比奉翰札,率多溢美之词。” 续范亭 《延安五老》诗:“讜论一发四座惊,各党各派齐拥护。”

顾身

谓顾及身体。 元 张翥 《感兴》诗:“从来豪杰愿风尘,奋臂干戈肯顾身?”

高风

(1).强劲的风。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强风。 唐 杜甫 《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3).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 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4).高尚的风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 邵 许 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 苏 门。” 徐迟 《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5).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二:“ 东坡 谓书至于 颜 柳 而 钟 王 之法益微,诗至于 李 杜 而 魏 晋 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

(6).美善的风教、政绩。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 苏轼 《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 文翁 以《诗》《书》治 蜀 ,而 扬 马 之瑋製以兴; 何武 用儒术进贤,而 龚 唐 之高风克劭。”

同时

(1) 同时代;同一时候

同时发生

同时发火。——《资治通鉴》

(2) 并且

任务艰巨,同时时间又很紧迫

掩卷

合上书本

掩卷而泣

三叹

亦作“ 三叹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嘆,何也?”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

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李善 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声诗

乐歌。《礼记·乐记》:“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勒之金石,播之声诗。”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琴,他教我闭门学禁指,留意谱声诗,调养圣贤心,洗荡 巢 由 耳。” 章炳麟 《辨诗》:“瞽师瞍矇,皆掌声诗,即诗与箴一实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