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江仁智亭

作者: 赵湘朝代: 唐代

兰江仁智亭原文

兰江江上亭,仁智称为名。
山色晓争出,水光秋更清。
微风飘复断,好鸟过还鸣。
曾伴陶公醉,叠闻渔唱声。

诗词问答

问:兰江仁智亭的作者是谁?答:赵湘
问:兰江仁智亭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赵湘的名句有哪些?答:赵湘名句大全

赵湘兰江仁智亭书法欣赏

赵湘兰江仁智亭书法作品欣赏
兰江仁智亭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江上

(1).江岸上。《吕氏春秋·异宝》:“﹝ 伍员 ﹞因如 吴 。过於 荆 ,至 江 上,欲涉。”《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 人怜之,为立祠於 江 上,因命曰 胥山 。” 南朝 宋 鲍照 《发后渚》诗:“ 江 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唐 岑参 《饯王崟判官赴襄阳道》诗:“津头 习氏宅 , 江 上 夫人城 。” 沉尹默 《燕归梁》词:“江上花开趁蝶寻,拚买醉千金。”

(2).江面上。《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胥 遂与 胜 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 江 , 江 上有一渔父乘船,知 伍胥 之急,乃渡 伍胥 。”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 上使人愁。” 宋 苏轼 《江神子·江景》:“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清风 江 上洒然来,我欲因之寄微慕。”

(3).江中。 宋 苏辙 《初发嘉山》诗:“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仁智

(1).仁与智。《孟子·公孙丑下》:“ 周公 使 管叔 监 殷 , 管叔 以 殷 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 周公 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参见“ 仁 ”。

(2).仁爱而多智。《韩非子·问田》:“故不惮乱主闇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 徐偃王 ﹞长而仁智。”

称为

(1) 叫做

商品的普通销售价格称为市价

(2) 用明确的名称、术语或措词把…叫做

这四部分在图上被称为A,B,C和D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水光

水面映现出的光色。 南朝 梁 江淹 《悼室人》诗之七:“阶前水光裂,树上雪花团。”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孽海花》第六回:“﹝ 雯青 ﹞把船窗推开,只见白茫茫一片水光。” 许地山 《缀网劳蛛·黄昏后》:“从秋的夕阳渲染出来等等的美丽已经布满前路:霞色、水光、潮音、谷响、草香等等。”

微风

(1).轻微的风。《荀子·解蔽》:“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於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汉 班婕妤 《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宋 范成大 《春晚》诗之二:“微风尽日吹芳草,蝴蝶双双贴地飞。” 清 刘纯熙 《日暮》诗:“宿鸟树高下,微风云重轻。”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绿色的绣有和平鸽的旗帜,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风里轻轻地飘荡。”

(2).指日趋衰微的风俗。 唐 杜甫 《杜鹃行》:“ 蜀 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微风。”微,一本作“ 遗 ”。

陶公

(1).指 晋 陶侃 。《晋书·陶侃传》:“尚书 梅陶 与亲人 曹识 书曰:‘ 陶公 机神明鉴似 魏武 ,忠顺勤劳似 孔明 , 陆抗 诸人不能及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陶公 性检厉,勤於事。” 唐 李商隐 《潭州》诗:“ 陶公 战舰空滩雨, 贾傅 承尘破庙风。”

(2).指 陶安公 。传说中的神仙。 汉 刘向 《列仙传·陶安公》:“ 陶安公 者, 六安 铸冶师也。” 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 陶公 矍鑠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3).指 唐 陶沔 。 唐 开元 末, 陶沔 与 李白 、 孔巢父 、 韩準 、 裴政 、 张叔明 居 泰安府 徂徕山 下之 竹溪 ,日纵酒酣歌,时号“竹溪六逸”。 唐 李白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诗:“ 陶公 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筑臺像半月,迥向高城隅。” 王琦 题注:“《山东通志》: 半月臺 ,在旧 单县 城东北隅,相传 陶沔 所筑。”

(4).指 晋 陶潜 。 南朝 梁 萧统 《十二月启·南吕八月》:“既传 苏子 之书,更汎 陶公 之酌。” 唐 李白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诗:“恭陪竹林宴,留醉与 陶公 。” 明 高启 《因病不饮》诗:“斯味 禹 所恶,摄生笑无功。从此便可止,赋诗继 陶公 。”按, 陶潜 有《止酒》诗。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陶公 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託,不独《咏荆軻》一章也。”

唱声

(1).首先陈述意见。 唐 韩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2).歌唱声。 唐 薛能 《杨柳枝》诗:“柔娥幸有腰肢稳,试踏吹声作唱声。” 曹禺 《日出》第二幕:“一个高吭的声音领头,二三十个嗓音接应着,唱声停顿的空间,夹杂着两三排木夯‘嗨唉,嗨唉’砸地的工作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